导读:这是创造奇迹、被《政府工作报告》描述为“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6.6万亿元增加到51.9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成就令世人瞩目。

 这是充满挑战的五年。五年间,我国有效应对了来势猛、扩散快、影响深的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这是创造奇迹、被《政府工作报告》描述为“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6.6万亿元增加到51.9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成就令世人瞩目。

  这也是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五年。五年间,金融通过自身改革、配合政府采取一揽子刺激计划的应对措施,以及加强农村金融服务等,为我国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五年虽只是弹指一挥间,但自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的这五年,却是我国在持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中走过来的五年。五年间,我国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银行、证券、保险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为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奠定了坚实基础。五年间,以2010年7月15日农行在上证所挂牌上市为标志,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顺利完成,我国银行业发展由此进入了一个无论是资产规模、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都处于历史最好时期的崭新阶段。与此同时,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有序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效明显,银行业新监管标准实施,创业板、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业务相继推出,保险业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利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稳步推进,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正是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才使得我国金融业拥有了可以在国际金融危机来临时,能应对严重冲击的坚强“体魄”,才使得当西方国家政府忙于既要救银行,又要救经济之际,我国经济可以在发展稳健的金融业强有力的支持下,获得平稳较快发展。

2013-2018年中国金融行业市场深度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五年间,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时,我国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财政政策工具,增加政府支出,实行结构性减税;有效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这其中,央行配合政府采取了一揽子刺激计划的应对措施,坚持快速反应、力度充分、适时退出的政策理念,注意在危机发展演变的不同阶段把握好政策的取向和力度,影响尤为深远。一方面,面对来势凶猛的国际金融危机,在各方面难以预估冲击强度的情况下,央行果断出台“力度充分”的应对措施,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由于央行采取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传导顺畅,有力地支持了一揽子刺激计划,从而遏制了通缩与经济下滑相互强化的潜在风险,对促进经济企稳回升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另一方面,基于中国经济易热不易冷的体制特征,考虑到宽松货币条件可能会产生副作用,央行随着形势好转适时调整了政策取向。央行在2008年10月至12月份将存款基准利率降至2.25%并大幅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之后没有继续降息,既是为了避免掉入流动性陷阱,也是为了维持一定幅度的利差,使商业银行有扩大贷款的积极性,此举既有助于经济复苏,也有助于商业银行修复资产负债表。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2009年中期开始根据形势发展变化进行动态微调、逐步退出。之后一直着力提升政策灵活性,注重处理好速度、结构和物价之间的关系,引导货币信贷回归常态。2010年秋,按照国务院部署开始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并引入宏观审慎手段加强调控。这些措施遏制了物价涨势,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五年间,农村金融服务不断加强,财政投入不断加大,对“三农”的大力支持,使得粮食产量实现了“九连增”,这不仅有效满足了城乡居民刚性增长的粮食需求,增加了种粮农民的现金收入,还稳定了国民经济增长、有效管理了通胀预期、保持了物价总水平稳定、夯实了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各种自然灾害严重冲击、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重要支撑。众所周知,农为邦本,食为政先。对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为了促进农业增产,五年间,涉农贷款余额从2007年末的6.12万亿元增加到2012年末的17.63万亿元;中央财政“三农”累计支出4.47万亿元,年均增长23.5%;建立健全种粮农民补贴制度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补贴标准逐年提高,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补贴资金从2007年的63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923亿元。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形势,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提供了支撑,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