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一、世界石化市场   (一)世界石化市场发展特点   1.北美、欧洲和亚洲仍呈三足鼎立之势   北美、欧洲和亚洲一直是世界石化市场最主要的生产和消费地区,但所占比重已开始下降。2003年以前,80%的石化产品生产和消费都集中在这三个地区,但是最

一、世界石化市场
  (一)世界石化市场发展特点
  1.北美、欧洲和亚洲仍呈三足鼎立之势
  北美、欧洲和亚洲一直是世界石化市场最主要的生产和消费地区,但所占比重已开始下降。2003年以前,80%的石化产品生产和消费都集中在这三个地区,但是最近一年来随着俄罗斯能源外交的政策执行,欧洲市场比重上升。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世界石化产业开始进行结构调整,西方发达国家保留发展高新技术化工领域,能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大宗化工产品的生产逐步从西欧、北美向亚太、拉美、中东和东欧地区转移,北美和西欧地区占世界石化市场的比重也因此逐渐下降。
  2.中东和亚洲为近年石化业发展最快的地区
  受市场、贸易、油价、汇率等影响,特别是愈来愈严格的环保要求,迫使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紧缩本国石化生产,而转向在资源国家或拥有广大市场的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和合资办厂。亚太地区炼油能力在全球所占比例已从1992年的18.3%提高到2005年的26.1%,超过了北美24.5%的比例。尤其是以乙烯为标志的产能转移,随着亚太和中东的迅速崛起,重心也在东移中。
  3.供需矛盾主要集中在北美、中东和亚洲三地,并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世界石化市场供大于求的地区主要为北美,其次为中东和中东欧,供不足需的地区主要有亚洲、中南美和非洲等地。近年随着世界石化格局的调整,各地区供需平衡出现了新的变化:
  (1)中东超过北美成为供大于求最严重的地区
  中东凭借其原料充足、生产成本低廉等众多优势,新建了大批石化装置,成为全球产能过剩最严重的地区,其目标市场以区外为主。预计未来5年全球新增乙烯产能53%在中东等地,1/3在亚太;到2010年中东乙烯产能将占全球总产能的20%;最迟2012年亚太乙烯产能将超过北美,居世界首位。新建的大型化工项目主要集中在具有原料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如沙特阿拉伯。此外,由于亚洲经济的崛起,新加坡、印度、韩国、中国等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也在逐步改变石油化学工业过去高度集中在发达国家的格局。在世界石化工业的大盘中,中东和亚洲6.1%的增长率远远超出世界平均水平4%。
  (2)亚洲供不足需局面愈发明显
  亚洲地区受中国等国家市场的强劲拉动,对石化产品的需求量快速飙升,1998~2005年年均增速达到8.5%,超过产能6.1%的年均增速,供不足需的局面愈发明显。2005年,亚洲地区石化产品短缺局面继续扩大,需要大量从区外出口。中东凭借其地理位置和产品价格优势,成为亚洲的主要进口来源,而北美对亚洲的出口量大幅下降。
  (3)兼并和重组风潮使得石化产品生产能力更趋集中化
  世界石化业继续实施联合、收购和重组战略,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发展优良资产、优化资本结构,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诸多并购案使得世界石化产品的生产能力更趋于集中化,相当部分的装置能力集中在少数几家企业手中。以我国三大石化巨头为例,尤其在今年前半年并购活动频繁。
  (二)世界石化市场发展趋势前瞻
  在今后几年间,世界石化工业将继续蓬勃发展,预测2006~2010年间,全球供需格局将呈现以下特点:
  1.中东石化产业的地位上升
  以往美、欧、亚三足鼎立的格局将被打破,中东和亚洲将成为促使世界石化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中东在世界石化业的地位将上升到和西欧相当的位置。20世纪80年代以前这三个地区占世界基本石化产品产量的80%,但2005年已下降到50%。在2006~2010年间,中东占世界石化业的比重将持续上升,而北美和西欧由于将投资计划转移到海外,本土的石化业发展速度放缓,在世界石化市场中的比例将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以往以美、欧、亚三个地区为主体的市场格局将被打破,而转变为亚洲、北美、欧洲和中东四方各据一方的多元化格局。
  2.中国的产能将迅速增长
  “十一五”期间中国将继续建设大型乙烯装置,其中包括:中海壳牌80万吨/年、独山子从22万吨/年扩至100万吨/年、Exxonm Obil/福建炼化80万吨/年、镇海100万吨/年、抚顺80万吨/年、天津80万吨/年、四川80万吨/年、Exxonm Obil /广州石化80万吨/年、广东茂名从38万吨/年扩至80万吨/年、台塑集团拟在宁波建150万吨/年。如果上述乙烯项目均能实施,到2010年中国将新增乙烯产能830万吨/年,届时乙烯总产能将达到1500万吨/年,比2005年翻一番还多。
  3.亚洲的供需缺口将进一步扩大
  虽然亚洲地区大力发展石化业,但其产能扩建速度(5.0%)仍然跟不上其需求增长速度(5.4%)。到2010年,预计该地区石化产品生产能力为3.2亿吨(折算的乙烯当量),如按略高于2005开工率的开工水平估计产量约为2.9亿吨,供需缺口约为2600万吨,较2005年890万吨的供需缺口进一步扩大;而中东地区仍将是世界石化业投资的热点,2005~2010年间,其石化产品的产能增加约占世界新增产能的24%,主要出口到亚洲和西欧地区。这两个地区和中东之间,尤其是亚洲和中东间的石化产品贸易量将会非常巨大,远远超出现有水平。
  4.腈纶链和锦纶链产品发展速度将加快
  聚丙烯和涤纶链产品仍将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但增长速度相对1998~2005年间有所减缓;而腈纶和锦纶受工业需求和来自发展中国家需求加快的影响,发展速度将超过现有阶段,并进一步带动丙烯腈和己内酰胺的发展。
  5.合成树脂成为合成材料中发展最快的种类
  随着合成树脂应用范围的逐渐扩大,以及对其它材料取代力度的加大,如以塑代钢、以塑代木,其消费增长速度明显高出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在三大合成材料中所占比重将逐步提高。预计2010年,世界合成树脂的需求量将达1.9亿吨,占三大合成材料的72%,较2005年增加6个百分点;亚洲地区发展更是迅速,其合成树脂所占比例将高于2003年10个百分点,达到71%。
  二、亚洲石化市场
  (一)近年亚洲石化市场发展特点
  随着亚洲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新兴市场的出现,在各国政府积极的产业政策支持之下,该地区石化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其石化产业规模已超过了钢铁、纺织和机械制造等传统行业,领先于通讯、计算机和互联网等新兴行业,成为该地区经济支柱产业之一。近年亚洲石化市场呈现出以下特点:
  1.主要供应地日本和韩国的石化业发展速度放缓
  日本和韩国一直是中国周边最重要的石化产品供应国家,但最近几年来,产能增加不大,产量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2.印度、马来西亚和中国台湾省由供不足需转为供大于求
  印度是亚洲除中国外最大的石化产品消费市场,近年印度为替代进口加大了装置扩建的力度。新建或在建项目产能效果初步显现,印度的石化产品由1998年进口133万吨转为略有盈余,约过剩32万吨。其石化工业的成长幅度几乎为GDP成长幅度的2倍。据印度化工制造商协会(ICMA)统计,2005年初(截至2005年3月31日),印度化学工业按产量排名居全球第12位,销售额约为300亿美元。而据美国化学品委员会(ACC)预测,2006~2015年印度化学品产量将以年均7.7%的速度成长。
  中国台湾省与大陆石油化工产业链发展之路是相反的,大陆是从上游走向下游,台湾是从下游走向上游。所以台湾的石油化工产业链下游很发达,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管理、行销经验,而大陆中下游发展缺乏经验,所以两地互补的空间很大,产业链的连接也是大势所趋。
  马来西亚石化装置的相继投产也使其供需局面逐渐转为供大于求。
  3.金融危机后的企业兼并重组使亚洲石化企业国际竞争力增加
  (二)亚洲石化市场发展前瞻
  随着国际环境的不断变化,到2010年,亚洲石化市场将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1.新加坡、中国台湾省和泰国将成为亚洲主要的出口地区
  2.印度将成为亚洲地区除中国以外石化业发展最快的国家
  预计2006~2010年,印度消费增长速度(8.6%)将超过其产能增长速度(8.0%)。届时其生产能力将达到980万吨,产量预计约805万吨,消费量约937万吨,供应仍将不能满足需求,市场重新回到供不足需的状态,估计2010年印度供需缺口为132万吨。
  3.日本和韩国在亚洲石化业中的比例将继续下降
  日本和韩国的石化业在今后几年仍以调整为主,发展速度非常缓慢,2006~2010年,日本还将继续关闭一些没有竞争能力的裂解装置,也没有新的装置投建计划公布。韩国同样没有新的乙烯扩建计划,其它石化产品的改扩建计划也屈指可数。预计该期间日本和韩国主要石化产品产能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仅为0.1%和0.6%,需求增长率虽略快于产能,仍只有0.4%和0.9%,远低于亚洲地区4.5%的产能增长速度和5.4%的需求增长速度。石化业的缓慢发展使得日本和韩国在亚洲石化业中的比重在今后几年不断下降。预计到2010年,两国占亚洲石化业的比重将分别由2005年的23%和17%下降到19%和15%。
  三、中国石化市场产业链分析
  (一)上游行业分析
  上游是指石油炼制及进一步裂解生成乙烯等基本化工原料。这一领域被中石油、中石化等国有集团所垄断,目前无切入机会。
  1.寡头垄断是上游市场结构的基本特征,尤其是经数次重组后,三寡头实力又有提升
  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家公司拥有全部陆上石油资源的开采权,拥有90%的石油炼制能力,以及52%的加油站,是两家规模较大的上下游一体化公司。中石油独享海上石油资源专营权,缺乏中下游业务。
  2005年在石油需求迅速提升而短期内炼油能力增长有限的情况下,全球炼油厂开工负荷继续高位,炼油毛利继续攀升。2006年底国内成品油市场将全面开放,考虑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及市场化进程加快,由于国际市场价格的持续上涨,国内成品油价格在政府的调控下也提高了市场价格,微小幅度的提价为各大公司业绩带来巨大提升。这一点在证券市场上可以充分体现。
  2006年5月份的国内成品油提价,由于市场之前对成品油提价早有预期,无法完全弥补原油价格上涨对炼油毛利的挤压,中国石化炼油业务依然处于亏损状态。中石化5月份的炼油毛利为-5美元/桶,低于4月份的2美元/桶,而六月份为-1美元/桶。2006年原油及油品供需预测见表1。
表1 2006年原油及油品供需预测
单位:万吨、亿立方米
主要子行业
2006年
同比
原油需求
33058.36
6.65
原油产量
18374.30
1.47
天然气需求
680.00
21.40
天然气产量
566.34
15.28
成品油需求
17736.57
6.27
成品油产量
18581.40
6.54   在国际炼油毛利高涨、国际原油价格回落、人民币持续升值、国内炼油能力偏紧和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改革等5大因素影响下,中国炼油业必将走过低谷,预期2006年末至2007年初国内的炼油行业能回到一个正常的盈利水平。
  2.乙烯产业分析
  乙烯工业是石油化学工业的龙头与核心,我国乙烯工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
  2005年世界乙烯产能为11290万吨,产量为10700万吨,开工率达94.8%,产地主要集中在北美、亚太和中东地区,产能分别占世界比重的31.1%、26.7%和9.9%,乙烯是石油化工产品生产中开工率最高的产品之一。
  2005年,世界乙烯消费量约为10800万吨,主要消费地区是北美、亚太和欧洲地区。亚太地区是世界最大的乙烯消费地区,占全球总消费量的38%左右,需大量进口下游产品;中东地区乙烯消费较少,仅占世界乙烯总消费量的5%左右,每年大量出口乙烯下游产品;美洲和欧洲乙烯供求基本平衡。值得注意的是各地区乙烯消费构成情况极其相似。 
  预计未来5年内世界石化工业前景良好,2005~2010年乙烯需求的年均增长率将达到4.6%,市场增长主要在亚太地区,产品输出主要在中东地区。预计到2010年,世界乙烯需求量将达到13500万吨。尽管产能增长较快,但预计2010年乙烯市场缺口仍将有1500万吨左右。
  我国乙烯的裂解原料主要是石脑油或煤柴油。乙烯衍生物也主要以聚乙烯、聚氯乙烯为主,我国乙烯的消费领域主要是PE、PVC、环氧乙烷、乙二醇、苯乙烯等。2005年我国乙烯产能约为786.5万吨,产量为755.5万吨,开工率为96.06%。产能和产量同比增长分别为32.74%和20.40%。乙烯生产企业18家,生产装置达到20套。2005年,我国乙烯表观消费量约为758.47万吨,同比增长20.18%,当量消费量为1693.52万吨,同比增长9.75%。2000~2005年,国内乙烯表观消费量和当量消费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64%和9.74%,产量年均增长率为9.96%,略高于消费增长率。
  由于国内乙烯生产远远不能满足下游产品市场需求,我国每年需进口大量乙烯下游产品。2005年,我国乙烯下游产品净进口1691.35万吨,进口主要集中在华东和华北地区,折乙烯消耗1062.41万吨,国内乙烯自给率仅为44.61%。华东和华南地区是乙烯下游产品的主要消费和进口地区,其下游产品进口量约占全国的90%以上。据有关方面预测,2010年乙烯当量需求为2400万~2600万吨,国内产量仅1500万吨左右,国内生产满足率57.7%~62.5%;2020年乙烯当量需求3600万~3800万吨,国内乙烯产量2200万吨,国内满足率57.9%~61.5%。国内石化产品需求巨大,市场前景很好。
  3.原材料问题
  国内油气资源不足,严重制约乙烯工业的发展。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加大了对资源的需求和消耗强度,近年来国内原油的进口依赖度越来越高,2005年达44%以上,预计2010年原油对外依存度将达60%。化工轻油供需矛盾更加突出,2010年乙烯产量预计2200万吨,需耗轻油6600万吨,占当年原油加工量的13.75%,要求炼油工业为乙烯工业提供化工轻油比例将翻一番,原油加工量和乙烯产量之比将由2004年的43.6︰1降到21.8︰1。显然,乙烯原料会成为制约乙烯工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二)中游行业分析
  中游是指以基本化工原料生产多种有机化工原料(如氯乙烯、苯乙烯、PTA等200多种)及三大合成材料(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这个领域,产品种类繁多,分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经过发展,国内一些民营企业在某些细分产品领域完全可以和国内三大集团甚至国外大公司竞争。
  在中游行业分析中主要分析三大合成材料的市场发展趋势,我国是三大合成材料最大的消费国家之一,多年来,国内产量一直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对外依存度较高,韩国、日本、中国台湾省等周围边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在此领域最大的贸易伙伴。据统计,2005年进口三大合成材料2427万吨,进口额达280亿美元,三大合成材料占石油和化工产品进口总额的19%。
  1.合成树脂
  2000年以来世界PE、PP、PS、PVC及ABS五大合成树脂产量以年均4.4%的速度增长,2005年总产量已达15504万吨。从品种上看,PP产量增长最快,年均增长率达5.0%,2005年已达4010万吨,ABS年均增长率为5.3%,2005年产量为586万吨,PE年均增长率为4.1%,2005年产量为6109万吨。预计到2010年世界合成树脂生产能力为23405万吨/年,需求量为19365万吨,其中能力增长最快、需求增长最快的均为是聚丙烯、聚乙烯和ABS。
  2.合成纤维
  合纤的主要三大消费领域是服装、服饰和工业用纤维,其所占比重构成为52︰27︰21,到2010年前后其结构比重将为49︰30︰21。目前中国合成纤维年产量已占全球产量的32%,年进口化纤原料价值达165亿美元。在我国现有合成纤维企业1100多家,其中70多家大型企业的总产能之和达到约870万吨,超过了美国全国产能的90%;中国东部地区产能占全国的86%,其中江苏、浙江两大产业集群则占其中的72%;民营企业已成为合成纤维产业的主体,经济总量占全行业的58%。2005年,我国合成纤维生产能力达到1616.2万吨,产量达到1500.3万吨,同比增长分别为12.6%、14.2%。其中锦纶纤维71.7万吨,同比增长16.3%;涤纶纤维1270.2万吨,同比增长15.6%;腈纶纤维86.5万吨,同比增长9.1%;维纶纤维4.2万吨,同比增长11.2%;丙纶纤维24.5万吨,同比下降11.6%。
  3.合成橡胶
  合成橡胶在我国主要应用在轮胎和制鞋领域,两者占市场消费总量65%,按最终应用领域区分,生产的七大类基本合成橡胶品种,可分为轮胎级用胶和非轮胎级用胶两大类。2005年我国合成橡胶生产能力188.3万吨,居世界第3,消费量世界第1。橡胶工业继续快速发展,对天然橡胶需求高速增长与国内天然橡胶资源不足,将为合成橡胶产业的发展提供机遇。初步预测,“十一五”期间中国合成橡胶需求量将以年均6%左右的速度增长,2010年需求总量大约为350万吨(包括需要进口的量)左右,其中七大类基本合成胶需求量约235万~259万吨,较2005年156万吨增加100万吨。
  2010年我国石化产品需求预测见表2。

(三)下游行业分析
  下游是指精细化工领域,是指以有机化工原料继续深加工得到更多品种的化工产品。精细化工产品的产量较小,品种较多,技术密集程度和附加价值高,要求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要快。产品包括农药、染料(含颜料)、医药、助剂、涂料、胶粘剂等。
  由于精细化学品所具有的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明显的经济效益,发达国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加快发展精细化工,在20世纪80年代则开始有计划地进行战略转移,迄今可以说已经完成了化学工业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重大调整。目前已不是单靠技术能够飞跃,而是要把技术实力、营销技巧及与用户的伙伴关系完美地结合起来。精细化工产值占化学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精细化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50%~53%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的55%~63%。目前美国的精细化工率已超过53%,德国为50%,日本为60%,法国为63%。目前全球石油和化学工业的总销售额约为1.8万亿美元,其中精细化工约为3500亿~4000亿美元。

  目前我国的精细化工形成了产品门类基本齐全的工业体系,有约20~25个门类,产品数量约3万种,产值约1300亿元(不包括医药和大多数日用化工产品)。但世界精细化工产品品种在10万个以上,我国精细化工行业有一定竞争力的子行业为纯碱工业、农药工业、化肥工业等传统基础化工业的新兴精细化工产品;竞争力较差的子行业为化学矿山行业、无机盐工业、氯碱工业、新领域精细化工等行业。我国染料的年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产量占全球染料总产量近40%,年出口创汇6亿美元;涂料的产量也已超过200万吨,成为世界第三大生产国。目前国内精细化率约为40%。但仍落后于发达国家,与国外和国内需求相比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精细化工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品种少、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差;生产技术水平低,尤其是自主技术水平低,装备严重落后与发达国家;产品规格少,没有实现系列化;企业集中度不够,资源配置效率低;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仅处于开创阶段,科研基础薄弱,产品开发环节相当薄弱,自有技术少;环境保护意识差,任务相当繁重;技术研发不重视应用服务,配方研究应用性差。
  “十一五”期间,我国精细化工发展重点领域是电子化学品,建筑化学品,汽车化学品,功能性涂料;粘合剂、密封胶,水处理剂,新一代技术的生物化工产品。

  世界背景下的我国石化产业分析(下)

  三、产业替代分析
  (一)天然气化工
  由于原油资源的紧缺和环境保护的需求,近年来我国天然气工业发展很快,天然气化工将有大发展。除了作为生物燃料的乙醇汽油目前正在全国大范围推广,甲醇作为车用替代燃料在国内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在较大范围内推广。甲醇汽油作为汽车燃料的推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原油短缺问题,特别是在四川、山西等地。   (二)煤化工   我国传统煤化工一直围绕合成氨和甲醇两条产业发展路线,其中煤制合成氨在我国已有多年发展历史,形成了很成熟的工业体系,在化肥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煤制甲醇在我国也有很好的生产基础,目前占据我国甲醇生产能力的60%以上。甲醇传统的下游产品,如甲醛、聚甲醛、醋酸及其衍生产品脲醛树脂、酚醛树脂等,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产品量不断增加,供求矛盾已不是很大。因此,这两年煤化工产业链不断向石油化工领域拓展延伸。尤其随着MTO、MTP、MTG等新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使以煤为原料生产乙烯、丙烯、合成油品等石油化工系列产品成为可能。   2004年我国甲醇消费量达到573万吨,1998~2005年年均增长率为15%。2005年,我国进口甲醇达160万吨,占总消费量的24%。由于国内甲醇市场发展较快,进口量大,使投资者对大型甲醇项目十分关注,预计2010年和2015年,我国甲醇需求量将分别达到1250万吨和2000万吨,供应能力将分别达到2000万吨/年和2400万吨/年。预计在2005~2015年间,我国甲醇生产将逐步向西部资源富集地区转移,甲醇生产的地域分布将会发生改变。   四、近年中国石油和化工市场发展新特点   我国石化市场经过20余年的快速发展,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相当规模,并在世界石化市场战局了重要的地位。从近年来我国石化发展情况看,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我国石化产品的需求年均增长速度在高经济增长的带动下一直保持高位增长   1998年以来,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逐渐消退,入世后塑料制品、纺织品和轮胎等下游制品出口量的大幅提高,以及世界经济的复苏,极大地带动了我国石化产品市场发展,石化产品需求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5年我国乙烯当量消费1693.52万吨,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消费量分别达到3335万吨、1298万吨和220万吨。   (二)中国对亚洲乃至世界石化市场的影响力逐渐增加   中国石化工业发展非常迅速,目前不但是世界最大的涤纶生产和消费国,同时也是世界合纤原料最大的进口国;合成橡胶消费量位居世界第二;乙烯生产能力也在2003年上升到世界第三位,对亚洲乃至世界石化市场的影响力日益增加。相对生产,我国石化产品消费在亚洲市场占有更大的比重。在2005年,已有不少产品的表观消费量占到亚洲总消费量的半数以上,如聚氯乙烯、聚苯乙烯、ABS、涤纶、腈纶和SBS等六个品种。   (三)聚乙烯、ABS、PTA、乙二醇和CPL等产品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虽然我国近年石化产能有了显著的提高,但由于下游需求增长非常迅速,很多石化产品仍处于供不足需的状态。从2005年我国各主要石化产品的自给状况看,聚乙烯、ABS、PTA、乙二醇和CPL的自给率都在50%以下,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与此同时,一些产品的自给率还在不断下降,对外依存度较高。韩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周边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在此领域最大的贸易伙伴。   (四)国内石化产品的市场区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   我国石化产品的消费市场大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如塑料制品,不仅产量大,而且档次相对较高,对原料的需求也是多样化和专用化,可以说这些地区的塑料加工业代表着当前我国树脂加工的技术水平。目前,国内使用专用树脂的厂家大部分集中在这些地区。我国合纤消费也主要集中在上述地区,根据分析全国化纤布的产量可以看出,我国东部沿海6省市化纤布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近90%,华东5省市就占85%以上,其他省市的比例大大低于上述地区。合成橡胶的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和福建省,其中山东省是我国橡胶工业规模最大的省份;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福建省也是橡胶工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其中江苏、上海市、福建省以轮胎和胶鞋为主,浙江地区以轮胎、胶鞋和胶带为主。   五、国际发展环境下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十一五”预测   预计到2010年,我国石化产品的需求速度将保持在6%左右,成为世界最大的合成材料消费国。其中合成树脂的需求占世界的比例将由目前的16.7%提高到23%,合成纤维中涤纶需求占世界的比例由目前的44%提高到46%。合成橡胶中的丁苯橡胶、顺丁橡胶及SBS消费量占全球消费总量的比例将分别为13.6%、19.9%和47%。   (一)全球进入高油价时期,持续影响不可低估   由于全球经济发展、相关需求增长,欧佩克剩余产能不足,石油组织力量加大,能源政治抬头、地缘格局不稳,石油勘探开发难度总体增大、成本增加,炼厂能力提升制约,美元汇率变化,各大基金组织炒作,油价政策变化等因素影响,加上近几年来国际油价大幅攀升,尤其是进入今年以后国际原油价格屡创新高,全球进入了高油价时期,石化行业价格因素多变。行业企业要进一步适应在高油价下经营发展的新形势,灵活调整经营策略,注意防范和化解各种经营风险。预计在“十一五”期间国际油价仍将会维持高位震荡波动的局面,我国的石油储备以及能源替代战略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产业压力,但在复杂的石化市场上还需加强话语权的扩大。   在高油价形势下,各主要资源国家对本国油气资源主权的控制明显加强,尤其是俄罗斯能源外交的效果已经显现,不少新兴资源国家勘探开发和对外开放力度明显跟风加大;欧美大型石油公司加大了各地优质油区和资源区的进入和掌控力度。可以预见,今后围绕能源资源的经济战(包括大型油气管线)和控制将更趋于激烈,并具有了政治、军事色彩。在我国开采南海石油的问题上,这一点已初现端倪,我国石油石化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国际石油资源的竞争压力和难度将更大。与此同时,国际大公司大力勘探开发利用天然气,抢占新型替代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先机和战略制高点,并加强了相关技术的开发和垄断,这对初出国门的我国石化企业既是挑战又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   (二)资源导向下,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步伐将加快   1.中日韩三大石油消费国应加强在能源方面的合作   未来世界六大石油消费国中的三个将在东北亚地区,它们是:中国、日本和韩国,东北亚区域合作艰难进行,竞合共赢才是出路。2005年中日韩三国石油总消费量7.32亿吨,占世界总消费量17.5%,石油消费量超过北美居世界第一位,对外依存度总体达73.7%(中国45%,日、韩接近100%)。三国石油进口量的3/4依赖中东,三国间能源联系与合作对话机制尚处于起步阶段。中日韩又都是世界炼油石化大国,韩国、日本都把中国作为其石油石化品的主要出口目标市场。因此,“十一五”期间三国围绕油气资源、石化原料的竞争将会有所加剧,中国市场全面开放后来自韩日油品石化品的进口压力将加大。但在地区石油石化市场的建设、地区能源安全和与中东、俄罗斯等资源国的对话中,无论是生产国还是消费国都无法单独保障本国的能源安全,又由于消费国之间存在着竞争与合作的双重关系,三方有共同的要求,交流沟通,竞合共赢才是出路。   2.台湾地区对大陆出口依存度将进一步加大   台湾对大陆的出口将加大,同时对大陆石化项目投资也将进一步加大,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炼化企业和市场将受到来自台湾石化品的压力。但台湾净进口的石化基础原料,也为大陆石化产品向台出口提供了机会。   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将使石油石化领域的互惠互利合作和竞争更为便捷   2012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将对中国,尤其是中国南方的石化行业开放发展带来深重影响。东南亚是石油净进口区,2004年该地区石油产量下降消费量提升,预计未来印尼、越南、马来西亚等国由于内需增加,产业升级落后、产需缺口将进一步加大。总的看,双方在石油石化领域将会进一步发展互惠互利的合作,走竞合之路。在南海问题上,中国与东盟只有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才是正确的选项。   4.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能源合作即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   中国将与其他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在能源合作方面进一步发展互补式的合作,但也将继续面临着欧美等外资公司以及政府出于能源政策考虑而进行的排挤和竞争等。俄罗斯在加大对华油气出口的同时,也将进一步发展成为我国部分石油石化品的主要进口来源地之一。   5.中澳新自由贸易区在推动中,尤其中国与澳大利亚在天然气方面的进一步合作将成为主要内容   6.中国-海湾六国经贸合作将进一步发展,竞争机遇挑战并存   预计“十一五”期间中东主要国家在加大对华原油出口的同时,将进一步发展与中国企业在中国和中东地区在上中下游的合资合作。以市场换资源的战略至关重要。   (三)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增大   以欧洲化学品新政策的出台为代表,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加大了对我石化产品及其下游加工产品和关联产品的隐形绿色壁垒和反倾销,预计“十一五”期间这种壁垒和贸易摩擦将有增无减。   (四)根据石化行业周期预计2007~2008年将出现一次低谷过程   第四次世界石化景气周期高峰始于2004年7月,并于2004年10~11月达到高峰,2005年进入高峰后的盘整时期,预计该周期的高峰阶段将在2006年年末左右结束,极有可能会原油价格的推动下在2007~2008年出现一次大低谷过程。这将对中国石油石化业“十一五”的平稳发展和项目投资带来一定的风险和增加不确定因素。尤其是影响石化投资、盈利状况、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   (五)我国仍将是世界石油化工投资的重点地区   由于我国石化业拥有较好的生产基础,且需求缺口巨大,我国仍将是世界石油化工投资的重点地区。因此在“十一五”期间,预计下一个盈利高峰期在2011~2013年,这之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将成为国内外投资者投资的热点行业。我国产业内部更应该重视发展质量和技术水平。石化业国内国际市场竞争趋于激烈,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规模结构将得到进一步优化,国内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六)民营企业将在国内国际将占有一席之地,并有望进入中上游领域,如炼油、乙烯、芳烃和精对苯二甲酸等领域以及原油及成品油的进出口和仓储业务   (七)贯彻循环经济理念走园区化发展道路   我国石化行业面临环境保护、能源紧张和水资源短缺的挑战,尤其是地处市场中心的华东和华南地区,产业升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低能耗、低污染)将成为发展重点。我国石油化学工业发展至今,因布局分散而导致的种种弊端已暴露无遗。通过建设化工园区,生产装置的集约化、装置间的原料互供,对区内基础设施、物流设施、三废处理设施、交通运输和信息通讯等进行统一规划和开发建设,能有效地提高原料和能源的综合利用率,从而降低区内项目的建设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园区建设将充分体现循环经济的理念,今后化工生态园区将成为我国石油化学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模式。   (八)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更加关注石油和化学工业   目前我国正在逐步兑现入世承诺,国内外投资者将享受相同的国民待遇,并将逐步解除对竞争性行业投资限制,外资进入将呈现高潮。外资和民营资本进入石油化工上游行业的趋势上升,非化工主业的大型企业关注投资化工产业,更加关注资源性产业。预计今后外国资本、民营资本和金融资本组成的投资财团在我国石油化工项目建设中将起重要作用。   (九)强化宏观调控,进一步规范行业秩序   近几年,石化产品市场较好,新上项目较多,也出现一些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的情况。国家有关部门已出台和即将出台各类产业指导目录,“十一五”期间将强化相关法规的执行和监督力度,禁止不公平竞争和无序竞争,保证行业健康和快速地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国石化产业总体发展趋势可用以下几句话来大致概括:即国际化市场,科学化改革,发展加速,制约加剧,中国石化业由大到强、实现一番翻两翻的计划是机遇与挑战并重。
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