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13年我国刺绣行业市场分析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老林狠狠地呷了一口茶,用狄更斯在《双城记》里的开篇,形容了对当下刺绣产业的直观感受。
老林的家在苏州镇湖,早在2000多年前,这里便已是“闺阁家家架绣绷,妇姑人人习针巧”的刺绣之乡,至今2万人口的小镇,仍有八千绣娘辛勤织绣。10年前,老林放弃小有所成的事业,像许多当地的男人一样,辞职回家帮助妻子经营管理自家绣坊。由于妻子的刺绣技艺高超,又勤于钻研,老林家的绣坊在当地算是规模较大的一家。
2013-2017年中国刺绣机市场监测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今年的生意不怎么好,看样子,恐怕以后也会越来越难做。”这些年来,老林见证了刺绣产业的日益繁盛,也亲历了2011年艺术品收藏的狂热——那年,镇湖绣品街上的400家绣庄,几乎家家都在赶工,可到了2012年却很少再有门庭若市的景象,买家们似乎突然回归了理性,只有年底召开的刺绣艺术节,才又招揽来一些人气。
尽管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但老林一家仍然忧心忡忡:“像我们这种刺绣产业集聚的地方,竞争太激烈了,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也很多,市场上的绣品鱼目混珠、良莠不齐,想发展,想沉下心来创作,很不容易。”
不仅仅是苏州镇湖,在2012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刺绣专业委员会年会上,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刺绣行业的发展势头较好,2011年销量更是创造新高,但2012年全国多个绣种的销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这一方面与国内经济下行、多方政策收紧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昭示出国内刺绣产业在繁盛掩盖下的危机——人工价格不断上涨,作品却仍处于“卖工不卖艺”的价格洼地;缺乏合理的认证和评价体系,市场上的作品良莠不齐,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屡见不鲜;创作与创新乏力,绣品题材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相互模仿甚至抄袭他人作品的现象时有发生;全国28个绣种中,粤绣、湘绣、苏绣、蜀绣等大绣种发展较好,其他绣种发展较为滞后,有的甚至面临传承危机;人才短缺,年轻人耐不住寂寞,多不愿学绣,即使是粤绣这样价高俏销的门类,也呈现后继乏人的状态;专门为刺绣设计画稿的人才少之又少,而这又导致了绣品的同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