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1中国石化工业的发展基础 中国石化工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改革开放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经过“十五”的努力,中国石化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整体实力迈上了新的台阶,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1.1总体实力迈上新台阶 中

1中国石化工业的发展基础 中国石化工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改革开放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经过“十五”的努力,中国石化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整体实力迈上了新的台阶,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1.1总体实力迈上新台阶 中国已成为世界大宗石油石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截至“十五”末,中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和乙烯产能均居世界第二位;五大通用合成树脂产能居世界第二位,其中聚乙烯和聚丙烯产能居世界第二位,聚苯乙烯和聚氯乙烯产能居世界第一位,ABS产能居世界第三位;合成纤维产能占全球总产能的50%左右;合成橡胶产能居世界第三位,其中丁苯橡胶和顺丁橡胶分别位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 “十一五”开局之年2006年,中国石化工业继续快速发展,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提高到约3.66亿吨/年;乙烯产能增加到996万吨/年。当年加工原油3.07亿吨,生产汽煤柴三大类油品1.82亿吨,油品质量和产量满足了中国国内市场需求;乙烯产量达到941.2万吨,三大合成材料的产量和消费量继续增加,分别超过4500万吨和近6200万吨,国内市场自给率逐年提高,进口量或进口产品增幅则持续呈下降态势。中国石化工业在世界石油石化工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1.2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目前,中国石化产业布局日趋合理,装置规模明显扩大,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已拥有镇海、茂名、上海、金陵、高桥、齐鲁、广州和大连石化、大连西太平洋以及兰州等10个千万吨级炼油基地,拥有上海、燕山、扬子、齐鲁、茂名和上海赛科、广东惠州等7个乙烯产能或产量超过80万吨级的大型石化基地,并正在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形成特大型石油化工产业基地群。通过增加投入和技术改造,油品质量升级步伐加快,北京、上海、广州成品油已采用更加清洁环保的车用燃料国Ⅲ排放标准,2010年前将在全国范围内执行。此外,石化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合成树脂专用料和差别化纤维等高附加值产品产量持续增加,如中国石化的合成树脂专用料比例已超过一半。 1.3技术和工程开发能力不断提升 在多年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中国石化工业已具备了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已掌握了当代主要的先进炼油技术。自主开发成功了清洁燃料生产、重油及高含硫油加工和炼化结合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套技术和新技术,能够依靠自有技术和装备建设千万吨级炼厂。石化方面,石油化工重大工艺技术的开发也取得了显著进展。自主开发的乙烯大型裂解炉、聚丙烯、聚乙烯、聚酯、芳烃抽提等成套技术成功实现大规模工业化应用。新产品开发取得较大进步,如中国石化“长城”牌高档润滑油成功用于“神舟”飞船,85%以上炼油和化工生产用催化剂已由国内供应。重大石化装备国产化率显著提高,其中炼油装备国产化率已达到90%左右,乙烯装置的装备国产化率已达到70%左右。 1.4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通过近年的加快建设,中国已初步形成了覆盖大部分地区的油气管网供输体系。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功能相对比较完善的原油储运体系,以甬沪宁、仪长、中哈原油管道等为代表的全国输油管道达到1.2万千米,陆上原油输转基本实现管道化。以西气东输为代表的全国天然气管道总长度达2.8万千米,初步形成了全国性的天然气管网雏形。以西南、珠三角、兰成渝成品油管线等为代表的成品油输送干线网已经建成,成品油管道总长度约8700千米,初步形成了以炼厂为中心辐射主要消费地区的成品油销售网络。此外,在全国,特别是在沿海地区已形成了不同等级的原油码头群,原油、成品油储罐总库容和输油管线的输油能力已达到相当规模。原油战略储备库一期工程即将全面建成,镇海库已正式储油投用。 1.5国际合作进一步深化 中国政府全方位地扩大国内市场开放,认真履行加入WTO承诺,2006年12月11日放开成品油批发市场,宣告中国加入WTO5年的后过渡期结束。随着国内市场化进程加快,中国石化工业在市场、资源、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正在加速全面融入国际市场。一方面,积极“请进来”,与外资企业开展全方位的合资合作,现已在石化领域的各方面,特别是在炼油和成品油销售以及以乙烯为龙头的大型石化项目建设方面取得相当的进展。如,中国石化与BP公司合资的赛科90万吨/年乙烯工程、中国石化与巴斯夫公司,合资的60万吨/年乙烯工程、中海油与壳牌公司合资的惠州80万吨/年乙烯工程相继顺利投产,并取得良好效益。另一方面,在加快“走出去”开拓国际化业务方面,也已取得实质性进展。投资领域已从油气勘探开发到合资建设炼化企业,从陆地延伸到海洋,从上游推向下游,业务范围已涵盖风险勘探、合资合作油气开发、合资建炼化企业、提供工程技术服务和公司购并等。2006年,中国石油海外原油作业产量已达到5400多万吨,权益产量2800万吨;海外天然气作业产量57亿立方米,权益产量38亿立方米。 与此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石化工业基本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经过近年的改革调整,特别是加入WTO以来,国内市场化进程加快,中国进一步加大了市场监管力度,加快了能源法律体系建设和战略规划,不断加强和完善石油石化市场的管理。随着市场经营环境的不断改善,中国石化工业产业链的不同领域已基本形成了由国有大公司为主导、外资和民营企业参与的多元化竞争格局,初步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特别是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开始实施。同时,国有大公司主业更加突出,竞争能力显著提高。2006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都取得了十分骄人的成绩。预计,中国石化将进入《财富》世界500强企业前20位。 2“十一五”时期中国石化工业的发展环境 展望“十一五”,中国石化工业的发展既充满机遇又面临挑战。从机遇看,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发展形势良好。预计“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7%-8%的发展速度,到2010年,原油需求量将提高到3.9-4亿吨,天然气总需求量约1500亿立方米,汽煤柴油总需求量约2.2亿吨,乙烯当量需求量超过2600万吨,石化产品将向多样化、高附加值、高性能化的方向发展,中国石化工业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与此同时,中国正积极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东北亚经济圈、上海合作组织等区域经济和经贸合作的发展,并不断扩大和加强国际能源合作。这些都为中国石化工业在新世纪的大发展创造了更加巨大的发展动力和机遇。 但同时,中国石化工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是国内油气产量不能满足需要,发展石化工业面临资源制约。近年来,国内原油产量虽然稳定增长,但增速远低于石油需求增长速度,原油供需缺口越来越大,对进口原油的依赖程度逐年增加,而全球资源的获取难度正不断加大。2006年,中国原油净进口依存度已达43%。随着中国国民经济较快发展,石化工业势必要较快发展,但资源短缺将是突出矛盾。 二是产业结构急勐口快调整和优化。当前全球已进入高油价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市场开放,石化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与国夕L石化工业相比,目前中国石化工业仍存在布局分散、平均规模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不合理、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而且目前全球石化工业将进入景气周期盘整阶段,预计2009-2010年将进入周期低谷。特别是中东将在此期间新增炼油能力8450万吨/年,乙烯能力超过1500万吨/年,如果全部按期投产,它们的低成本优势将对中国石化工业形成较大的冲击。 三是可持续发展要求日趋严格,节能环保压力加大。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已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中国人均GDP较2000年翻一番,单位GDP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污染物排放减少10%的目标,对清洁生产、产品质量以及控制污染排放的要求日趋严格。中国油品质量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石化产品急需改变目前结构相对单一、产品档次较低的局面,增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功能化、精细化和系列化产品。这些都需要投入巨资加快技术开发步伐,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四是市场开放后,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中国加入WTO后过渡期已经结束,伴随着油品市场开放以及石化产品关税的降低和逐步到位,国内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剧。一方面,国内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正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国有、外资以及民营企业正依托各自优势,加强在国内石化市场的业务布局,在增加市场活力的同时,也使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日韩、新加坡、中东、俄罗斯以及中国台湾省等周边国家和地区正加大以中国国内为主要目标市场的石油石化产品出口,区域内的资源和市场竞争也在日益加剧。 3中国石化工业“十一五”发展重点 2006年,中国先后公布了指导炼油和乙烯工业“十一五”发展的两部专项规划,为“十一五”期间中国石化工业的发展勾画出了宏伟蓝图。为此,中国石化工业也相应制定了发展目标,即到2010年,国内原油产量将保持在1.8亿吨左右;原油加工能力将达到4亿吨/年左右,车用汽煤柴油质量将全部达到国Ⅲ标准,部分达到国Ⅳ标准;乙烯生产能力将达到1700-1800万吨/年,乙烯装置平均规模达到58万吨/年,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平均水平,部分指标力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节能环保目标方面,原油加工综合能耗和乙烯综合能耗将分别下降到70千克标油/吨和650千克标油/吨,分别减少4%和7%;加工吨原油取水量0.6吨以下,力争实现原油加工量增加,取水量基本不增加。 为实现上述主要发展目标,中国石化工业将努力抓住重要战略发展机遇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全面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持续有效发展为目标,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持续改革和自主创新,实现产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为此,中国石化工业将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3.1统筹国内外两种资源,建设安全稳定经济的资源供应体系 目前,中国正在加紧制定全面体现中国能源战略和政策导向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能源法》,预计将于2007年编制完成。这将与中国已经颁布执行的诸多与能源相关的法律一起,构成指导和规范中国能源产业发展的法律体系。同时,中国石化工业将继续按照“立足国内、开拓国际、油气并举、厉行节约、建立储备”的方针,在继续保持国内原油产量持续稳定、加快发展天然气的同时,大力开拓利用海外油气资源,建立经济稳定的多元化油气供应渠道和石油安全保障体系;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大力提高油气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加快石油储备体系建设,保障石油安全稳定供应;进一步完善全国油气管线网络,初步建立全球化油气供应体系。 3.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设集约型石化工业 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要依托和优化现有企业,实行炼化一体化,合理布局,规模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快建设集约型石化工业。一是通过进行大规模的炼化项目改扩建和新建,形成一批大型、优化、高效的产业集群,实现基地化、一体化、园区化发展,使石油石化产品供应能力显著增强,产业布局明显改善,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预计到“十一五”末,中国将新增原油加工能力9000万吨/年以上,同时淘汰低效炼油能力约2000万吨/年,炼油能力将达到4-4.2亿吨/年;增加乙烯生产能力1000万吨/年左右,乙烯产能将达到1800万吨/年。在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以及西北地区形成20多个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基地,原油加工能力占全国的65%左右;在长三角、环渤海和珠三角地区形成三大石化产业群,产能占全国60%以上,同时建成新疆、甘肃、四川等中西部地区大型乙烯生产基地。二是进一步优化装置结构和产品结构,增强对资源和市场需求变化的适应性。特别是要进一步提高炼油工业加工含硫、含酸及重质等劣质原油的适应能力,同时全面落实国Ⅲ及国Ⅳ标准清洁油品的生产。石油化工业将在继续巩固通用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同时,更加注重突出核心业务,使化工产品向品牌化、高档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市场竞争能力将进一步提高。三是继续推进现代物流建设,完善原油、天然气、成品油管网和储运设施,搞好油气资源配置利用,降低物流运输成本,提高国内市场控制力。 3.3加强科技创新和装备制造,建设创新型石化工业 将继续加大科技投入,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科技攻关,大力发展核心技术、专有技术和优势产品,逐步实现从以跟踪研发为主向突出原始创新的转变。一是适应不同地质条件探区的需要,不断加大油气地质理论基础研究与勘探开发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资源保障能力。二是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炼油和石化技术,满足加工原油劣质化、生产高品质清洁燃料和建设大型石化装置所需成套技术的需要。同时,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的应用力度。三是进一步提高重大石化装备国产化水平。依托—批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百万吨PTA等石化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努力在重大关键技术装备上实现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能力的突破,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地推进石化重大装备国产化。四是积极采用先进信息技术,以信息化提升传统产业,把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与信息化相结合,推进石化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3.4坚持清洁发展方针,建设环境友好型石化工业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开发和推广应用资源利用效率高、污染物排放少的清洁生产技术,淘汰污染严重及能耗物耗高的落后工艺和生产能力,加快建设高效清洁型工业。完善原油、成品油、化工用油产品链的整体资源优化,实现从原料供应、生产加工到终端消费的全程清洁化,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增产环境友好产品,尤其是清洁运输燃料、可降解材料等绿色产品;大力发展环保技术,积极搞好末端治理,在减少“三废”排放的同时,加强废物回收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和无害化;加强环境管理,实施全过程控制,实现石化工业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3.5大力发展节能和替代能源及替代燃料技术,建设节约型石化工业 通过大力开发和应用各种节能技术,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在石化工业全面推进节油、节水、节电、节地等方面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并通过结构调整、装置丈型化和系列化,加强资源和能源旨理,显著降低能源消耗和加工损耗。同时,随着中国加大对包括替代燃料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支持力度,在已有的以天然气和煤为原料生产油品或石化原料等技术的基础上,继续有序加大对乙醇汽油、生物柴油、生物化工等替代能源、替代燃料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力度,积极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实现石化工业持续快速发展。 4结语 展望未来,中国石化工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我们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进一步扩大开放,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加强与国内外石化业界以及科研开发、工程设计、装备制造等相关行业同仁们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实现石化工业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原油中国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