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进入2006年来,本来就变化莫测的国际环境因为几件重大事件的发生而更加引人关注,通过各种报道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国际事件直接影响了全球能源特别是原油的供应。对于为经济高速发展而不断加大原油进口力度,不断寻求新的原油供应渠道的中国来说,其

进入2006年来,本来就变化莫测的国际环境因为几件重大事件的发生而更加引人关注,通过各种报道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国际事件直接影响了全球能源特别是原油的供应。对于为经济高速发展而不断加大原油进口力度,不断寻求新的原油供应渠道的中国来说,其影响到底有多大,有利还是有弊成为我们不得不关注的问题。

伊朗核问题
不断升温的伊朗核问题是近期推动国际油价上涨的最主要因素,特别是上周五NYMEX原油期货价格上扬至每桶73美元以上,就是因为伊朗宣称可能在同西方的核争端中以石油产量作为武器,并有能力在必要时切断海湾地区的石油供应线。

伊朗真的能做到吗?从下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伊朗确实是有能力这样做的。

伊朗是世界上第4大石油出口国,其拥有10%的全球证实石油储量。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统计的数字显示,4月份,伊朗的石油日产量达到了大约380万桶,从而使其成为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中第2大石油生产国,仅次于沙特阿拉伯。伊朗每日出口石油270万桶,大部分出口到日本、中国、韩国、中国台湾和欧洲。

一旦伊朗核问题激化,对于中国原油的进口影响无疑是巨大的。2005年我国从伊朗进口原油1427万吨,占进口原油总量的11%,一旦从伊朗进口的原油减少或中断,在现有条件下,我国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能完全替代伊朗的油源,也是对我国刚刚开始建设的石油储备的一个巨大考验。

拉美各国的"石油革命"
拉美国家石油资源国有化的大潮日益高涨,包括委内瑞拉、古巴、玻利维亚和墨西哥等国开展的"石油革命"正如火如荼的进行,逐渐收回其国内石油资源的所有权,限制国外企业对本国资源的控制,加强拉美国家对国际油价的影响能力。

拉美各国的"石油革命"影响最大是其石油出口主要对象欧美等国,对于距离遥远的中国有影响吗?如果有,其影响有多大?

2005年我国从拉美各国总进口原油377万吨,占进口原油总量的3%,比例虽然不大,不过由于拉美是我国石油业根据"走出去"战略而设定的三大战略区之一,近年我国石油企业在拉美的投资合作与日俱增,这些开发中的项目不免受到影响。以中海油在委内瑞拉合作开发的两块油田为例,在委内瑞拉"石油革命"后,由合作转为合资,由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控股。这种变化虽然对于中石油获取原油没有影响,但失去了控股地位,对油田开采的主动权肯定会受到影响。

不过,2006年前4个月拉美国家已经向中国出口原油250万吨,比2005年同期有很大的提高,这是因为,在拉美各国因 "石油革命"和欧美关系持续紧张之际,为了减少对欧美石油市场的依赖,拉美国家大力推行石油出口多元化战略,逐步增加对亚洲、尤其是石油需求增长迅速的中国市场的供应,特别是今年委内瑞拉以13亿美元向我国购买18艘油轮,来保证对中国输送石油的稳定性。

可以说,拉美的"石油革命"对中国进口该地区的原油反而有促进作用。
进入2006年后,除了伊朗的核问题和拉美的"石油革命",尼日利亚等非洲产油国的国内冲突也刺激了国际油价的不断冲高,加重了国际原油供应的不确定性。而上述国家和地区正是或正处于中国大力推进石油业"走出去"战略而设定的三大战略区(俄罗斯-中亚、拉美、中东-北非),为了保证我国原油进口的稳定和发展,这些地区和国家的局势变化更应该受到关注。(刘侃)
石油原油伊朗拉美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