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科学时报报道,“油荒、电荒、煤荒”,能源短缺正在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而三大能源中,越来越依赖进口的石油将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极大的影响和冲击。为此,我国开始谋求石油进口渠道的多元化。   如何更准确地看待这一问

  科学时报报道,“油荒、电荒、煤荒”,能源短缺正在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而三大能源中,越来越依赖进口的石油将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极大的影响和冲击。为此,我国开始谋求石油进口渠道的多元化。

  如何更准确地看待这一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研究员吴广义为我们进行了解读,他提出石油进口多元化的实施是国内和国际诸多因素促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下三个方面。

  我国能源消费发展现阶段的必然选择

  吴广义认为,如今我国能源消费正处在两个转换阶段的交汇点。首先,我国能源消费正处在由低速增长向快速增长的转换阶段。从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来看,世界各国能源消费量与GDP的增长程度有密切的相关性:人均GDP在1000至1万美元之间,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时期,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较快;GDP超过1万美元之后,人均能源消费量放缓。我国人均GDP刚刚超过1000美元,正处在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较快的起步阶段,要想达到2050年人均GDP 1万美元的目标,人均能源消费将从现在的约1.0吨标准煤增加到3.0吨标准煤。而我国人均能源相对贫乏,且我国能源结构正处在由煤炭为主向石油(天然气)为主的转换阶段。我国以往的能源结构是以煤炭为基石,在总消费量中占到2/3,石油和天然气只占1/4。而发展现代工业和社会经济,石油和天然气替代煤炭是必然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工业的新一轮增长、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尤其是汽车使用率的提高,而能源结构转换才刚刚开始,而且将延续相当长的时期。这一结构转换的滞后,给我国今后的石油需求增加了更大的压力,预计今年原油消费量为2.7亿吨,2020年将达到4.5亿吨左右。

  吴广义特别指出,迄今外商在我国的投资企业有48万多家,工业产值已占我国工业总产值的31%,外商企业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55%,这就意味着在我国消耗的石油总量之中外商企业占了相当大的份额。

  如今,我国能源消费的两个阶段性转换形成交汇点,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石油需求压力。2003年我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而自己生产的石油仅能解决石油消费总量的2/3,1/3需要进口,预计2020年这一数字将上升到50%以上。

  今后我国不仅进口石油势在必行,而且进口石油多元化也是势在必行。

  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 呈现多元化态势

  与我国能源进口多元化趋势相适应,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也发生了有利于我国石油进口多元化的巨变。吴广义指出,世界石油工业历经近150年的发展,到20世纪末形成了从西北非经中东、里海、中亚、西伯利亚到远东的石油储产区域和以北美、西欧、东亚为主的世界石油消费区域,两者供需关系严重错位和失衡,导致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与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中东产油国家的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突出,"强强抗衡"成为上世纪后30年石油地缘政治的主旋律,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难以有所作为。

  吴广义介绍说,进入本世纪,尤其是伊拉克战争之后,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为之一变,“多元化”初露端倪。首先是石油需求多元化。虽然发达国家石油需求仍然主导世界石油需求市场,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数量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的石油消费量将追超发达国家。

  美国、日本等石油消费大国,伴随着经济复苏而纷纷扩大进口,并且增加战略石油储备,使得世界石油需求增长更加强劲。与此同时,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能源需求,未来20年将比目前增加一倍,而亚洲以外的发展中地区大国如巴西等国的石油需求增长,也将对世界石油需求市场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据IEA预测,今年第四季度全球石油日需求量将达8250万桶,比二季度的7870万桶高出近400万桶。

  其次是石油供应多元化。欧佩克在世界石油地缘政治中仍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以往国际油价由其调控的局面正在打破,非欧佩克产油国发展势头强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看出:

  俄罗斯的能源大国地位得以确立。俄罗斯石油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气储量居世界第一位,今后天然气将作为石油的替代品,其潜在优势将逐渐显露。

  里海和中亚国家、几内亚湾国家等新兴产油国的地位迅速上升。里海和中亚地区已探明原油储备为170亿~330亿桶,非洲已探明储量935.5亿桶,占全球已探明储量的8.8%。

  挪威、加拿大、英国等传统大国的地位仍然保持。挪威是全球第三大石油出口国,石油日产量保持在300万桶的水平。加拿大常规原油已探明储量为7.1亿吨,还有高达238.5亿吨的油砂原油,能源潜力巨大。英国拥有英国BP集团等多家跨国石油公司和大量的海外油田份额,也有相当的实力。

欧佩克的权威地位不容低估。截至2004年1月1日,欧佩克成员国石油已探明储量为1191.12亿吨,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69%,天然气已探明储量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50%。其整体实力仍将对未来国际石油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伊拉克的特殊地位将成为石油地缘政治格局的变数。如今美国控制下的伊拉克,如果能够稳定局势,将石油产量逐年增加,继续游离于欧佩克之外,将成为欧佩克尤其是中东产油国的一个重要竞争对手;如果局势依然动荡,石油产量徘徊不定,将增加人们对整个中东地区能否稳定供应石油的危机感。

  第三是石油资本多元化。如今,发展中的地区大国支持本国的国有或私营石油公司在全球争取石油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份额,出现了石油资本多元化的态势。这包括:

  招商引资将是各产油国迅速提高石油效益的必然选择。各产油国要想迅速提高石油效益,都面临资金缺乏的难题,而通过招商引资来解决这些难题,已经成为各产油国的共识。

  联合开发将是各石油公司规避海外投资风险的最佳策略。如今,在全球新一轮开发新油田的浪潮中,发展中国家的石油公司、产油国石油公司同国际大石油公司一道,祭起了联合开发的法宝,以增加竞争力,降低地质和地缘政治的双重风险。

  另外,区域合作将是各石油需求国趋利避害的当务之急。世界主要石油需求国都面临油源开辟、石油竞购和运输保障等问题,竞争或合作是回避不了的抉择,尤其是东亚地区目前正处在抉择关键期。近年来,俄罗斯提出东北亚能源共同体的概念性合作框架,中日韩三国开始了“东北亚能源合作”磋商机制,亚洲22国发表《青岛倡议》,可谓石油区域合作“曙光在前”。

  世界石油市场结构 新一轮大调整拉开序幕

  吴广义认为,世界石油地缘政治的多元化,引发了世界石油市场结构的大调整。而这次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不仅包含新的石油储产中心的开辟,还涉及需求结构调整、供应结构调整、资本结构调整等方方面面,其时间持续之长,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前所未有。

  第一,需求激增的拉动。随着工业的新一轮增长、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能源需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第二,供应风险的激励。在目前世界石油供需基本平衡的表象下面,孕育着种种危机,包括世界石油产量将越过顶峰而呈下降趋势;全球石油地质储量连年增加,但可开采的商业油源却呈下降趋势;新油田的开发需要大投资、长周期和高风险等,导致世界石油供应不确定的风险凸显。

  第三,美国石油霸权战略的催化。美国将控制石油资源作为其全球霸权战略的核心内容,将控制伊拉克作为制服中东产油国家的”石油王牌“,遏制其他国家获取石油资源。这种石油霸权战略使各产油国、需求国甚至美国的盟国都感受到巨大的压力,迫使它们制定并实施自己的石油安全战略。

  第四,各国政府的推动。各国政府为了应对世界石油供需不平衡矛盾和规避石油地缘政治风险,尤其为了应对美国的石油霸权战略,都将石油保障纳入国家发展安全战略。

  第五,新技术的保障。新技术使开发深海油田、复杂地质构造的陆地油田和油砂石油成为可能,使液化天然气便于储运和利用,使输油管线成为供需双方的联系纽带。

  吴广义强调,随着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的展开,原有的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及其大石油公司设置的国际石油市场壁垒逐渐被打破,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石油市场运作创造了契机。我国从国家安全发展战略的高度,抓住世界石油地缘政治多元化和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的机遇,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立足于国内能源的勘探、开发与建设,同时积极参与世界能源资源的合作与开发,全面介入国际石油市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实施石油进口多元化,可谓恰逢其时。
石油多元化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