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工信部7月25日公布了今年首批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淘汰的水泥落后产能共计9275万吨,涉及天山股份(000877)等527家企业。在这种局面下,国内诸多水泥企业却在酝酿集体涨价。
工信部7月25日公布了今年首批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淘汰的水泥落后产能共计9275万吨,涉及天山股份(000877)等527家企业。在这种局面下,国内诸多水泥企业却在酝酿集体涨价。
7月31日,有消息人士指出,珠三角水泥企业集体涨价计划被押后至8月5日左右,而涨幅也计划下降,高标号产品每吨拟提价20元,低标号产品每吨则拟上涨10元。
另一知情人士也透露,8月1日,江苏、上海等地的熟料和水泥价格也每吨计划上涨20元,“不过这得看海螺水泥(600585)的态度,若其不同意涨价,我们的涨幅可能会降为每吨10元”。
2013-2018年中国水泥设备市场深度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淡季涨价的背后,是产能大扩张后行业内爆发的价格战接近尾声。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指出,“2012年的价格战,有的企业甚至亏本夺市场,如今,市场份额基本被固化后,企业提价找回丢失的利润。”
不过,诸多企业联合涨价,再度演绎“价格协同”的行业“潜规则”,“国家发改委虽已多次调查,但水泥业属非暴利行业,从上至下的利益纠葛多,最终未有明确的结论”。上述业内人士指出,不过,对比此前各企业间甚至白纸黑字约定协同的方式,如今的价格协同转化为业内默契。
集体涨价
卓创资讯水泥网分析师侯琳琳介绍,7月30日,广东珠三角地区水泥企业本计划集体涨价,其中高标号涨幅或在50元/吨,低标号涨幅或在20元/吨。不过最新消息显示,这一涨价计划未能如期实施,涨幅也做了相应调整。
集体调价在水泥业已是通用的利润保护手段。另一知情人士也指出,在每个区域,水泥企业都会定期开会,商讨各企业生产和销售情况,统一下一阶段各企业销售价格和方式等,而珠三角区域涨价计划就是在6月19号行业会议召开时敲定的。
在今年的市场上,涨价也非首次。中国水泥研究院行业分析师王艳南介绍,2013年上半年,华东区域水泥价格已有几轮涨幅,“最高峰时,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水泥均价每吨涨了100多块钱”。6-7月份,珠三角区域主要水泥企业产品每吨约上涨14-15元。
上述知情人士也称,事实上,仅在7月份,珠三角区域熟料价格每吨已上涨10元,目前估计每吨为250元左右,这推高了企业原料成本,水泥价格也必须跟风上涨,才能维持利润。
市场的超预期回暖,也给了这些企业协同涨价的机会。
王艳南指出,水泥消费市场主要分房地产、基建和农村市场三大块,今年上半,房地产方面增长24%,与2013年同期增长率相比,增幅为3.7%,但基建和农村市场增速明显,其中,基建市场增长24%,与2013年同期增长率相比,增幅15%。农村市场虽然无法用同比统计,但其按照一吨熟料产出一吨水泥的比例值来看,今年这一数据从去年同期的1.61更新为1.69。从产量上来看,今年上半年,水泥熟料产能达到10.96亿吨,同比增幅9.7%,而在去年市场对其预期值仅为6.8%。
此番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则被上市公司视为行业利好。
一位投行人士则指出,国家淘汰落后产能,主要集中在一些环保指标和技术指标无法达标的中小企业,诸多上市公司可以用自己的产能置换这些落后产能,对他们来说,反而是企业扩张时机。
即使涨价,水泥产品均价跟去年同期相差不大。“此前的价格水平基数被拉得太低。” 上述知情人士指出,去年,这些区域内都有大量新增产能,企业间为了争夺市场,大打价格战,部分产品甚至亏本经营。这场价格战已持续半年多,不少实力不佳企业被挤出市场,市场格局重新定格后稳定下来,此后,“幸存者”运营节奏,就是将产品价格回升,寻找丢失的利润。
以华南市场为例,区域内品牌众多,但市场份额排名靠前的主要是华润水泥(01313.HK)和海螺水泥。“为了争夺市场,几乎每个价格调整周期,双方都下调产品价格,”上述知情人士指出,各自产品价格跌幅约2成左右。
海螺水泥2012年年报显示,公司南部区域涵盖广东和广西两省,期内产品价格同比下降10.90%,全年营收86.18亿元,同比下降2.39%。而华润水泥控股2012年年报也显示,期内,水泥售价每吨为324.3港元,同比减少12.2%。
一组数据也显示,从去年第4季度到今年上半年,广东地区水泥产能新增1000万吨,导致水泥价格下跌至295元/吨,累计跌幅28%,不少中小企业都在盈亏平衡点挣扎。
“这是水泥业的通行做法:哪里有新增产能,哪里就有价格战。”一位水泥企业人士也坦言,比如今年的湖南、四川等地水泥产品都已跌回去年最低谷时价格水平,而待价格战挤出实力不够的中小企业后,获胜者再度通过提价,弥补此前损失。
需求回暖
不过,提价并非易事。
“如果某一企业单独提价,可能导致刚争来的市场又被夺走。”上述行业人士指出,在水泥业采取的办法就是大家联合起来一起涨价,也就是俗称的价格协同。
行业内价格协同策略实施始于2010年前后。
2010年起,针对水泥行业,国家在节能、限电、限产的局面下,关停了一批落后产能。“换句话说,当年的市场供给被统一后,反而让当时大打价格战的诸多企业,逐步回归到正常的价格体系中来,企业利润也逐步从亏损的局面,逐步恢复到正常的盈利水平,这让行业内认识到了联合统一的好处。”一位业内知情人士称。
水泥行业也成为具有雄厚背景央企的竞争之地。“以其中一家央企为例,其最初水泥业务规模小、技术水平也不高。”上述业内人士指出,但其背靠雄厚的资金和政策背景,在全国各地大范围地兼并重组,壮大企业规模,但诸多企业各种经营理念和模式无法融合,各企业间为了争夺市场各自为战,“损人不利已”,“这类企业转而通过和同行联合,在定价体系上统一起来,实现区域内的供给平衡,换取自身利润”。
此后,这类模式在业内被广泛推广。“高峰时期,甚至有企业间互相发送文件,统一价格,形成价格联盟。”上述投行人士也指出,2012年业内出现的锁窑现象,更是将这种联盟的极端体现。所谓锁窑,即东北地区部分水泥集团为应对水泥产能过剩,价格下滑,协同停窑,联盟企业相关负责人一人一把钥匙,只有人员到齐窑炉才能运行。
这种局面,引起了国家发改委重视。“2010年的时候,国家相关部门就曾调查过相关情况,但未有结果,去年东北锁窑事件出来后,相关部门再度调查,但至今调查结果出来后,并不涉及价格垄断。”上述投行人士坦言。发改委最终定性水泥业“锁窑”不属于垄断行为,但对涉及“锁窑”行为的东北、湖南部分企业将处以一定罚款。
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