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商务部研究员李健认为,新西兰的优势在于农牧业、矿产资源、初级产品等,我国则以制造业为主要产业,两国经济互补性较强;另一方面,新西兰经济总量并不大,人口也不是很多,所以综合起来,相对容易签署自贸协定   社科院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

商务部研究员李健认为,新西兰的优势在于农牧业、矿产资源、初级产品等,我国则以制造业为主要产业,两国经济互补性较强;另一方面,新西兰经济总量并不大,人口也不是很多,所以综合起来,相对容易签署自贸协定   社科院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自贸区谈判要和当下的全球经济状况相关联,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很重要的是资源的供给,能够在投资、出口市场等各个方面都涵盖的自贸协定是最受推崇的   相当多的业内人士把澳大利亚看成是下一个即将和中国签订自贸协定的发达国家,一方面,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同属于大洋洲,地理位置相似,另一方面,澳大利亚的资源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中国和新西兰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被看成是中国外贸的一个里程碑。   两国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西兰政府自由贸易协定》,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诸多领域,是我国与其他国家签署的第一个全面的自由贸易协定,也是我国与发达国家达成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   事实上,之前中国商务部公布,中国正在和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的近30个国家和地区商谈超过10个区域贸易安排,其中跟海湾6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冰岛等都很有可能在未来一两年内有所结果。   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中国与世界上多个经济体的自贸区谈判正在加速,而许多国家也更加看重中国这个大市场。   谁会获得最终利益,中国与哪个国家优先形成自贸区,这些都引人细细思索和遐想。   为什么是新西兰   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去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谈到,根据规则,区域贸易安排的成员必须相互提供超越WTO最惠国待遇的优惠待遇,比如在WTO成员之间相互提供的关税待遇都是所谓的最惠国待遇,就是最惠国税率。但是在自由贸易协定成员之间提供的关税待遇,通常都是零关税待遇,明显要好于WTO的待遇。   易小准以北美自贸区为例讲述了自贸区的重要性。在北美自贸区建立后,墨西哥出口有了大幅增长,从1996年的世界排名第21位跃升至2005年的第13位,取代日本成为对美第二大出口国,取代中国成为对美纺织品第一大出口国。   与此同时,贸易转移的效应也很明显,在北美自贸协定生效后的最初3年,墨西哥男衬衣对美出口增长122.9%,中国减少38.1%;墨西哥运动服增长769.7%,中国减少33.8%。
  他说,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区域贸易安排的作用确实是很大的,不搞就会吃亏,就会丢掉原来的市场,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是不进则退。   事实上,这种市场开放和关税减免是双向的,并非单方面的。   以中国和新西兰自贸区为例,在货物贸易方面,新西兰将在2016年1月1日前取消全部自华进口产品关税,中国将在2019年1月1日前取消绝大部分自新进口产品关税。   这种关税措施在学界看来,将使两国的产品在两国的市场以完全同等的条件竞争,孰优孰劣,最终完全由市场来决定。   与此同时,服务贸易方面,新西兰在商务、建筑、教育、环境等4大部门的16个分部门作出了高于WTO的承诺;我国在商务、环境、体育娱乐、运输等4大部门的15个分部门作出了高于WTO的承诺。在人员流动方面,双方承诺将进一步便利两国人员往来,新西兰将为中医、中餐厨师、中文教师、武术教练、中文导游等5类职业提供800个工作许可,并允许车工、焊工、计算机应用工程师、审计师等20类职业至少1000名中方人员赴新工作。   对中国企业来说,实行中新自贸协定后,对新西兰出口产品或者到新西兰投资,都将逐步享受更为优惠的关税或国民待遇,从而降低出口成本。   去年中国出口新西兰的主要产品包括电子机器和设备、机械设备、服装、家具、玩具、钢铁产品等。新西兰出口中国的主要产品则包括乳制品、木材、纸浆及其他纸制品和羊毛等。2007年中国与新西兰货物贸易总额为75.5亿新元(约合55.9亿美元),同比增长10.4%。中国是新西兰第三大贸易伙伴国,是新西兰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   那么为什么新西兰会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形成自贸区的国家呢?   商务部研究院中国外贸研究部研究员李健曾告诉:“一方面,新西兰的优势在于农牧业、矿产资源、初级产品等,我国则以制造业为主要产业,两国经济互补性较强;另一方面,新西兰经济总量并不大,人口也不是很多,所以综合起来,相对容易签署自贸协定。”   于是,以这份中新自贸协定为蓝本,未来中国的自贸协定,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的协定将会延续这种模式吗?   “中新模式”是否值得借鉴   尽管很多专家把此次签订的中国-新西兰自贸协定看成是今后可以借鉴的模板,然后实际操作起来,各个地区的经济结构不同,又会碰到完全不同的问题。   如果我们来细细咀嚼一下,包括上述提到的海湾6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冰岛以及中国最大的两个出口市场欧盟和美国,谁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中新模式是否会在他们身上延续?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告诉《第一财经日报》:“我们看到中-新自贸区,这其实是个简单的自贸协定,因为双方优势产品和产业没有重合,是双赢的,新西兰的经济总量小,而且很大部分依靠农业,因此我们觉得新西兰并不能给欧盟带来怎样的借鉴,因为完全是不同的商业侧重。”   事实上,在他看来,如果今后中欧要进行自贸区的谈判,中新模式并不能有所借鉴;更为甚者,他不赞成自贸区这种做法。   “现在有两种对于自贸协定的想法,一种认为这是好事情,但另一种认为是坏事情,我属于后者。”他说,“中国和欧盟都是WTO的成员,WTO的机制要求市场要对任何成员开放,而如果一旦两个国家签订自贸协定,就会排他地更加开放市场,所以我觉得这是危险的。”   外界看来,中欧几乎很难形成自贸区,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欧盟产业相当发达,同时资源开拓前景并不大;而对于欧盟企业来说,中国的市场潜力巨大,是相当看重的出口和投资市场。于是,双方在相当多的领域存在竞争与重合。   一位商务部内部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未来中国与其他经济体签署自贸协定时,会尽可能地“一次性”涵盖所有领域,包括服务贸易、货物贸易、双边投资等等。   记者发现,比起关税减免更加让企业关注的,是企业现在相当看重的资源开拓问题,无论是正在商谈的亚洲、非洲地区,还是类似澳大利亚这样的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一旦形成全面的自由贸易协定,中国对海外资源的拓展将会进一步提速。   “现在自贸区谈判要和当下的全球经济状况相关联,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很重要的是资源的供给,能够在投资、出口市场等各个方面都涵盖的自贸协定是最受推崇的。”中国社科院的一位专家这样告诉记者。   商务部研究院海外投资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密近日在北京举行的一场“2008中国矿业企业跨国经营高层论坛”上这样说到,我们处在全球的产业链中,要提供这样的服务,出口这样的产品,对资源的需求非常大,非常急迫,需要利用全球资源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为全球提供更多的服务和帮助。   “在这段时间之内,想仍然保持经济的发展,就需要能源和资源的供给。深化全球化的过程,深度参与全球化,这是一个必经之路,”他说,“从矿业这个角度来看,矿业全球化是全球的发展趋势。从矿业资源的地质属性来讲,它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正是这种不均匀,导致了贸易和投资的发展。虽然它的储量、分布不均匀,但是经济发展的需求是相同的。在这种需求的情况下,必须通过贸易、投资来获得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   于是从企业层面到政府层面,中国未来自贸区战略中,对能源和资源的开拓将会被重点考虑进去。   而相当多的业内人士把澳大利亚看成是下一个即将和中国签订自贸协定的发达国家,一方面,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同属于大洋洲,地理位置相似,另一方面,澳大利亚的资源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下一站:澳大利亚?   上个月16日~20日,澳大利亚贸易部长西蒙·克林访华,与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就推进中澳自贸协定谈判问题进行了建设性的讨论。克林看好双方相互投资的前景,并指出,合并了澳大利亚投资署(Invest Australia)以后的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Austrade,直属于澳大利亚贸易部),将推动双边相互投资。   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是澳大利亚政府的贸易及投资促进机构,隶属于澳大利亚外交及贸易部。在中国,它则是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商务处,其致力于帮助澳大利亚公司开拓海外业务,推广澳大利亚产业及服务,促进双向投资。   澳大利亚驻华商务参赞桑骏(Paul Sanda)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说:“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经济结构是不同的,经济总量和重点行业是不一样的,澳大利亚的产业更加复杂,我们有农产品、商品、矿业、金融服务业,涉及这些问题时,与中国的谈判要花更长的时间来讨论细节。尽管我们会和新西兰同行交流经验,但是我们依然会遵从我们的思路。”   目前澳大利亚的资源行业正在吸引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目光。   然而上周日有报道称,澳大利亚已经延缓批准中国国有企业在其资源行业内的一系列交易,在对外国投资监管规定及其中的“国家利益”条款进行修订并可能加以强化之前,拒绝对此类交易作出裁定。   该报道指出,最近一段时间,在澳大利亚政府建议有必要放慢交易申请后,至少已有10家中国公司暂时撤回递交给澳外商投资审核委员会(Foreign Investment Review Board, FIRB)的交易申请。   桑骏认为,随着中国和澳大利亚经济越来越融合,将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进入澳大利亚进行投资,包括投资澳大利亚现有的企业,更多地对诸如铁矿石等商品供应进行战略投资,不仅仅只是依靠市场的力量来决定价格。   “从这方面讲,自贸协定将会是一个重要基础,”他说,“像对待其他任何一个国家一样,中国是完全可以投资澳大利亚的资源行业,诸如CITIC等中国许多大型企业,已经投资澳大利亚的资源行业很多年了,中国在很多矿产品领域进行投资,这个不应该改变,澳大利亚是开放的,这个从规则上讲不直接和自贸协定相关,但自贸协定可以让我们的规则更加清晰。”   事实上,自贸协定的签订将使双方获益,在桑骏看来,中国对于澳大利亚的商界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澳大利亚在农业管理、制造业、金融业方面正加大在中国的投入,尤其是金融业被看成是陆克文总理上任后,向海外拓展的重点内容。   未来路径:资源需求冲动   而在资源方面,澳大利亚乃至非洲众多国家,在成为中国下一个自贸区战略的时候,会否给中国企业拓展海外资源形成更便利和更重要的“基石”呢?   在上述“2008中国矿业企业跨国经营高层论坛”上,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常务理事、非洲投资网总裁王文明这样说,中国的金属也好,矿也好,都是很缺乏的,特别是到2012年,将有12种主要的有色金属矿严重短缺,非洲有丰富的资源,现在是进入非洲的最好时机。   于是,有自贸协定作为保障,资源的开拓将会成为未来全球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企业方面的冲动不容忽视。   紫金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国际部副总经理高辉告诉记者:“2007年,紫金矿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大,成功实施海外并购,获得优质的铜、金等重要资源。在短短一年时间,完成全面收购蒙特瑞克金属公司,主导秘鲁Rio Blanco铜矿开发运营,而收购英国蒙特瑞克金属公司成为中国矿业企业以要约收购方式成功并购外国上市公司第一个案例。”   在周密看来,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提出来的,但是中国应该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鼓励企业对外投资,虽然那个时候还没有形成规模,但是最初的对外投资是从海外资源利用这方面发展的。从政府的角度来讲,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后,加深企业对跨国经营重要性的理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能。   2006年,中国商务部开始提出将自由贸易区提高到国家战略的构想,并陆续展开相关研究。易小准曾提出,中国选择谈判对象的标准是:战略意义突出、经济互补性强、市场规模大或者资源丰富、推动和谐发展效果显著。    从目前来看,和中国已经形成自贸区的东盟市场规模大并且战略意义突出,中国-东盟的自由贸易协定,不但有很大的地缘政治战略意义,还将因此形成18.5亿消费者的大市场;而已经签订的智利和被看好的澳大利亚,则更加有利于中国建立稳定的战略资源供应渠道。    下一个与中国签订自贸协议的国家会是谁,我们翘首以待。
路径想象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