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05年我国巨额贸易顺差 形成的原因及2006年的走势 根据海关统计,2005年我国对境外出口762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4%;从境外进口66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6%;顺差102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三倍多。 在上述数据中,最令人

2005年我国巨额贸易顺差
形成的原因及2006年的走势
根据海关统计,2005年我国对境外出口762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4%;从境外进口66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6%;顺差102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三倍多。

在上述数据中,最令人注目的是:增速惊人的巨大进出口顺差。

为什么我国在短时间内会突然出现如此巨额的顺差,它的来源和形成的因素是什么?下一步的走势又会如何?本文拟依据2000年以来的有关统计数据,对此进行剖析和研究,以求对上述问题做出回答。

从统计意义上看,已公布的2005年1020亿美元顺差只是当年各项进出口顺、逆差相抵后的净值。为了便于说清问题,必须把切入的角度从净顺差调整为总顺差(注1)。

  如果按总顺差计算,2005年我国按贸易方式分组的顺差为1820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顺差占78.2%。而在加工贸易顺差中,又有81%的顺差来自于外资企业(注2),以此计算,外资企业加工贸易顺差占进出口总顺差的比重为63.3%。

实际上,这种情况并非是2005年所特有。向前追溯可以发现,在2000―2004年类似的情况就已经存在。根据加工计算,2000―2004年加工贸易顺差占按贸易方式分组总顺差的比重分别是89.1%,91.6%,88.2%,99.3%和98.6%;而各年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总顺差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63.6%,67.9%,70.1%,74.1%和77.8%。外资企业加工贸易顺差占进出口总顺差的比重,各年分别为56.7%、62.2%、61.8%、73.6%、76.7%。

在上述计算数据中,加工贸易顺差占总顺差的比重之所以会出现波动,是因为一般贸易进出口趋势发生了逆转。当一般贸易出现顺差时,加工贸易顺差占总顺差的比重就会下降,反之则会上升。2001年和2003-2004年都是一般贸易出现逆差的年份,结果造成加工贸易顺差占总顺差的比重大大提升,有的年份甚至接近于100%。而2000年、2002年和2005年的一般贸易都是顺差,从而当年造成加工贸易顺差占总顺差的比重下降(注3)。但是这种百分比的变化,不反映加工贸易顺差绝对值的增减变化。事实上,2000—2005年加工贸易进出口一直都是顺差,并且逐年增高,每年平均新增顺差194.7亿美元,并且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总顺差中的比重稳定上升,其所占百分比年平均新增3.3个百分点。

计算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我国的进出口顺差平均有89%来自于加工贸易,而在加工贸易顺差中平均又有74.8%来自于外资企业,由此可知,67%的进出口总顺差是由外资企业的加工贸易顺差形成。即使在2005年一般贸易顺差相当大的情况下,外资企业加工贸易顺差在总顺差中的比重也达到了63.3%。

通过上述计算可以看出,2005年的进出口顺差并非是突然出现的。事实上,在前一年我国的加工贸易已经出现了1063亿美元的顺差,只是因为一般贸易出现了46亿美元的逆差,再加上其它贸易方式的逆差(主要是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和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两项贸易方式的逆差),使当年的进出口净顺差表现出来只有320亿美元,从而在相当广泛的范围内造成了错觉。2005年,不仅加工贸易进出口的顺差达到了1424.5亿美元,而且一般贸易进出口也由上年的逆差转为顺差并达到了353.7亿美元.两大贸易方式的顺差共同推高了当年进出口的净顺差,引起境内外的震惊和困惑。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外的一些论者把我国进出口的巨额顺差简单地归结于内需不足。这种分析表面看起来有道理,实际上却是有失偏颇。

我国自改革开放至2005年,已经累计吸收外商实际直接投资6224.3亿美元。其中,约有70%是投向制造业。这些投资中的大部分,无论是从它们来华的初衷或是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其指向都不是我国内部的需求。它们进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利用相对低廉的劳动力和其它生产成本。更确切地说,伴随这些国际资本转移的是生产基地,而不是销售市场。正是这些庞大的境外资本,在我国造就了一个相当可观的加工工业(注4),进而又造就了一个规模巨大的进出口加工贸易。

以境外市场为主要目标,以加工或代工为主要手段,并在我国进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外资企业加工贸易,正是导致高额顺差产生的主要原因。这一部分顺差带有相当大的刚性,在我国进出口的内在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之前,是很难予以避免和消除的。因此,将主体是来自外资企业加工贸易的巨额顺差,不加分析地与我国内需挂钩,并对此加以指责和施加压力,是很难令人信服的。

2006年我国对外经济的这个基本面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根据刚刚发布的海关进出口数据,2006年1―5月我国按贸易方式分组的总顺差约为838.3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顺差约占76.4%,外资企业顺差占加工贸易总顺差的82.4%,占进出口总顺差的63%,继续延续2000年以来发展趋势。

  如果我国的基本政策没有大的调整,即使考虑到人民币汇价上升的因素,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进出口高额顺差的局面仍将会维持。由此推算,2006年全年海关进出口顺差再次突破一千亿美元应是可以预见的。

  注1:从统计意义上说,对进出口货物按不同的结构进行分组统计,那么每一个类别中的每一个细项的进出口都有可能出现顺差或逆差。将所有细项中的顺差项(或逆差项)金额相加,就可以得出总顺差(或总逆差)。各种分组中的总顺差(或总逆差)有可能是不相等的,但各个类别所有项目的顺差与逆差之和所形成的净值必然相等。

判断某一个类别中某一个项目的顺差(或逆差)所占的比重,应当以这个类别的总顺差(或总逆差)为分母,而不能以净顺差(或净逆差)为分母。

  注2:根据我国海关统计制度的规定,对出入境货物除了要统计总量外,还要按贸易方式(目前有“一般贸易”、“加工贸易”等19种贸易方式)和主要经营单位类别(目前有国有、外资和其它三大类)等分组进行统计,以便了解和分析出入境货物的经营方式和经营者特点。其中,外资企业包括外资和港澳台资企业。

  注3:由于我国内资企业在一般贸易进出口中占有70%以上的份额,而国有企业又分别在其出口和进口中占有三分之一(早些年更高)和一半以上,因此国有企业一般贸易的进出口情况,会影响当年我国一般贸易顺逆差的态势。国有企业自2001年以来,为了执行国家宏观政策,支持国内的建设,加大了一般贸易进口的力度(年平均增速16.6%),这是我国2001年和2003-2004年一般贸易出现逆差的基本原因。

  注4:根据国家统计局工交司统计,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的工业企业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已由2000年的23.98%上升为2005年的28.35%。(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
加工贸易顺差巨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