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走稳中国的粮食道路,既是我们多年来对粮食生产与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实践总结与理论认识,更应增强我们对中国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的实践自觉与道路自觉。尽管中国农业进一步发展面临不少困难,但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创新,中国人的饭碗就一定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并且任何时候都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
正值第34个世界粮食日之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发表了题为《依托家庭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演讲。用生动的事实和准确的数据阐明了中国粮食道路的丰富内容和重大成就,从而给了世界一个更加明确的信号:中国有能力、有信心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中国的粮食道路,是一条依托中国实际、经过长期探索实践形成的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的粮食安全之路。从过去几千年追求温饱的小农社会,到新中国成立后探索人人吃饱饭的艰苦实践,再到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家庭承包经营成功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我们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生产世界四分之一的粮食,养活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这是中国粮食道路的巨大成功,既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也深刻地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
中国的粮食道路,在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特色,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制度创新、科技进步与政策扶持。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吃饱饭是最大的事情。上世纪80年代初,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拉开改革序幕,并由此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和经营自主权,使几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迅速调动起来,粮食产量由3亿多吨增加到6亿多吨,近10年来又连续增产,更加坚定了我们对中国粮食道路的自豪与自信。
改革创新的鲜明特色,使农业生产与时俱进、保持活力。这些年,我国家庭农业越来越明显地面临小规模经营局限,如何让农业生产再上新台阶、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中央及时作出了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的决定,鼓励引导农村土地依法自愿流转,为现代农业发展拓宽了更大空间。但我国的粮食规模经营,不是照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农场经营,而是从人多地少的实际出发,既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又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大力发展股份合作与农业社会化服务,这样既维护了农民利益,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坚持科技进步与政策扶持,使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这些年我国不断增加农业投入,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提高,农业抗灾能力明显增强。通过技术进步,近10年我国粮食亩产提高69.6公斤,科技对增产贡献率接近70%,2013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9.5%。每当小麦成熟的时候,大批联合收割机一路由南往北,追赶着季节,追赶着丰收,在广袤大地刻画出机械化的壮景。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粮食道路,不是封闭保守的道路,而是开放合作的道路。以技术进步为例,中国许多农业技术推广到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近些年我国在亚洲、非洲等地区近100个国家建立了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农业技术实验站和推广站,先后派遣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3万余人次,并帮助这些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农业技术人员。中国对农业的政策支持手段,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我们愿意与各国分享农业技术、经验和农业发展模式。
走稳中国的粮食道路,既是我们多年来对粮食生产与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实践总结与理论认识,更应增强我们对中国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的实践自觉与道路自觉。尽管中国农业进一步发展面临不少困难,但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创新,中国人的饭碗就一定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并且任何时候都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
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