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水是人类生命之源,更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我国属于世界人均水资源最少的13个贫水国家之一,水资源总量约有2.8万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六,但是以人口数量计算,人均占有量仅为2400立方米,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居世界第109位,而我国又是一个

水是人类生命之源,更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我国属于世界人均水资源最少的13个贫水国家之一,水资源总量约有2.8万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六,但是以人口数量计算,人均占有量仅为2400立方米,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居世界第109位,而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缺水量也很严重。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耕地用水量平均只有世界平均数的四分之三。目前农业每年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受旱面积约在3-4亿亩,还有8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城市供水量也严重不足,在我国663个城市中就有400多个

  城市常年供水不足,110个城市严重缺水。缺水已严重制约着我国城乡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居民生活的进一步改善。

  造成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气候原因。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后我国七个流域的年经流量的可能变化,由于水温升高,淡水质量也会下降。气候变化对水短缺、水质量以及洪灾和旱灾的频度和强度的影响,降水量的减少,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水的严重污染。据来自水利部门的调查表明,我国年排放污水总量近600亿吨,其中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水域。在全国被调查的700多条重要河流中,就有近60%的河段和9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严重污染。目前,水污染正从东部向西部发展,从支流到干流延伸,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区域向流域扩散。

  水资源浪费严重。目前,我国水资源的污染和短缺已突破最后防线。就在这样严重缺水的情况下,我国水的浪费现象依然惊人。人们节约用水意识淡薄。严峻的水资源匮乏和污染以及浪费水的现状,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水循环经济思路水循环有两个大概念。第一,从水的源头说起,这是个大循环,江河湖海是起点,经过处理,把水分成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三大块,引到人们要用的地方。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水资源的匮乏,现在废水处理以后回到江河湖海混合后再重新利用,这样就形成了水的大循环。另一方面,中小循环,是指水源进水厂之后的加工循环,供给工业、农业、生活用水,包括污水处理。结合目前的国际市场来看,这样的循环是一种市场运营。建议可持续发展的水循环系统就要充分利用水的两个大循环。

  实施水价改革,优化水资源配置。深化水价改革,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实施农业用水改革,提高单方水的生产力。改变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推广节水型农业,旱作农业,减少用水过程中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强制节水。采用行政措施、工程措施、经济措施、科技措施多种措施互相配合,在有条件地区农业灌溉采用深、浅层水或咸淡水混浇技术,推广节水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力度。大力推广管灌、喷灌、滴灌等农业节水新技术,实现从浇地向浇作物的转变。

  加大治污力度,减少水资源的污染。工业用水在总用水量中虽比重偏小,但普遍存在对水资源的污染问题,通过技术改造和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工矿企业回用水平;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在科技方面,要进一步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逐步提高污水净化处理能力,兴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回用设施,实现污水资源化,推广水资源的重复利用。城市污水的管理体制也要改革,解决的办法是使城市自来水、污水处理市场化。政府通过收取污水处理费。这个处理费要反映治污的成本,使治污的效果有一个客观的市场化评估。

  向空中要水,加大人工影响天气的投入,采用人工增雨技术,加大开发空中水资源力度。人工增雨量十分可观,人工增雨的成本支出相对较少,每增加一立方米水支出仅合人民币1角多钱,效果明显。将人工增雨的思路从抗旱型向蓄水型、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有利植树造林等方向拓展。

  高效利用雨洪资源。洪水,在我国南方地区发生的机率较高,而北方地区出现的机率就较低。把雨洪作为一种资源加以综合开发利用,发挥雨洪资源的综合效益。

  调整产业结构,适量缩减或控制高耗水性产业。第一是重复回用;第二是串连使用;第三是节水器具;第四是工艺改造。农业在水资源比较缺乏的北方麦区,灌溉并不是解决农业缺水问题的根本途径,适当改变种植方式,选育抗旱、耐高温的品种等。应针对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地域特征,全面考虑当地气候资源的总体承载能力,推行有利于环境、资源、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布局和发展模式。

农业水资源用水紧缺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