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十五”以来,我国能源产业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能源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很好地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整体评价是:“瓶颈”制约大大缓解,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基本适应了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十五”以来,我国能源产业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能源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很好地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整体评价是:“瓶颈”制约大大缓解,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基本适应了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在能源生产总量迅速增加的同时,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机电装备工业技术水平提高,管理体制改革和节能等方面,同样成效显著。

  虽然成效显著,但随着我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大,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也突出地显现出来。

  一是能源供给在国内生产和净进口快速增长的同时,依然不能满足需求。
  “十五”的前四年,我国GDP平均增长8.2%,能源消费平均增速接近10%,意味着能源弹性系数高于1。这是以往从未出现过的情况,也对我国能源供给、能源安全、国际收支平衡、以致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和经济结构协调等,均构成严峻挑战。

  二是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利用低效率,长期得不到根本改观,使自然资源无法支撑,环境容量难以承受,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的结构错位和区域性失衡,开始制约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三是能源问题严重制约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包括产品结构、贸易结构、技术结构、市场结构、消费结构、产业组织等在内的一系列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无不受到能源供给、能源结构及能源战略调整的影响。

  为落实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国务院近日发布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从支持、限制和淘汰三个方面,实施分类指导和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规定》限制了工艺技术落后、不利于资源和能源节约的生产能力、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同时国家明令淘汰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

  而“十一五”时期我国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和健康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与此同时,要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为应对这些严峻挑战,同时达到国家规划指标,我国将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创新的战略基点,同时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通过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以及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产业群和龙头企业群,从而改变我国高消耗,高污染,低劳动收入和低附加值,长期处于国际分工低端的现状。

  为加快推进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迈进,“十一五”期间我国将进入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品牌战略”和服务贸易作为国家创新体系战略和产业发展重点,将成为国家经济大略,以此拉动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发生巨大变化。

  然而能源消耗必须降低20%的硬指标,无疑是“十一五”时期最为艰巨的任务。能源结构要想继续支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就必须随之作出重大调整,能源战略要有新思维。

  部分发达国家的能源战略值得我们借鉴。
  新世纪以来,英国以“低碳经济”为目标,拟定了新能源战略。2003年其以《英国政府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体》发布的白皮书,宣布了英国未来半个世纪的能源战略:到2050年使英国转变为低碳经济型国家。

  为实现这一长远目标,英国将致力于研发、应用并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更多商业机会和就业机会,并在欧洲乃至全球能源科技和能源市场的稳定、可持续、有益环保中,发挥主导作用。

  英国是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其工业化过程也是依赖大量消耗能源完成的,导致化石能源资源日趋枯竭。

  英国对能源问题的重视,表现在其50年前即已建立国家能源体系,并成功开发出北海油气田,使英国自1981年起成为能源净输出国,天然气逐步取代煤炭,核电市场化,以及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技术研发等,促进了能源结构多元化,也大大减轻了气体排放对环境的压力。

  1998~1999年,英国又进行了能源工业的私有化改革,推进了能源市场全面开放和充分竞争。

  1990年代以来,英国除煤炭外的能源产量一直保持稳步增长,能源工业占GDP比重不断下降,能源价格也在下降,如天然气和工业用电价格,在欧盟国家中分别居倒数第一位和第三位。

  在取得上述成就的同时,随着产能增长,英国依然面临化石资源日渐枯竭的挑战,预计到2006年,英国将成为天然气净进口国,2010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20年能源需求总量的四分之三,不得不依靠进口。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有预计认为,本世纪末英国东部沿海部分地区的最高水位,将以20~30倍的频率频繁发生。而能源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如核电等新能源份额的增加,需要大量投资更新能源基础设施。

  英国创建低碳经济体的战略目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确立的。
  英国政府根据《白皮书》履行自己的职能。在宏观上要研究战略重点和实施途径。如核电作为高成本的无碳排放发电应如何发展?以怎样的的时序发展?在中观层面要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包括通过税收调节等方法,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政策;加大R&D投入,资助清洁煤技术、收集和存储碳分子技术等研究项目。政府还要担负以下具体工作:到2050年减排二氧化碳60%;稳定能源市场,保证能源供给;使每个家庭获得足够的、经济上负担得起的供暖。

  值得我们借鉴的是,英国政府为实施这项能源战略,对各类社会力量进行了广泛动员。其建立了跨部门、跨业界的合作机构和内部机制。如专门增设了跨部门的协调监督机构。

  由于英国能源R&D投入的多渠道,贸工部、环境部、食品和农村事务部、英国研究理事会跨理事会等都参与其中。为此英国政府批准成立“国家能源研究中心”。中心的任务主要是集成跨学科研究,组织自然科学、环境科学、人类生态学、生命科学,以及社会、经济、政治等学科的科学家,从事与能源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政策研究。中心作为能源研究网络核心,协调政府部们、产业界、研发机构之间的合作,推进研发活动及研发成果产业化。

  中心还是能源研究的数据中心、培训中心和国际合作窗口。
  目前英格兰东北地区,已建成英国国家级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
  此外,英国还成立了由政府部门、独立专家和中介机构、私营部门组成的“可持续能源办公室”,负责国家能源战略实施、监督和评价、以及因形势变化对既有战略方针的调整和修订。

  发达国家极其重视与能源相关的科学研究,将其视为保持国家占据世界知识最前沿地位的支柱,为此制定长期战略规划。

  美国能源部2004年“未来20年科学发展战略规划”,提出能源科技的战略目标是:以更高的基础科研成果,为人类提供新的可替代能源。

  具体目标包括:探索能源、物质和时空的相互作用原理,探索核物质结构,把恒星能量引入地球等。

  战略规划重点主要包括:聚变能研究,先进的计算科学技术,如纳米计算研究,将微生物基因组用于能源、环境和人类健康研究,暗能源研究,极端条件下物质的研究,为发展大科学提供资源基础等。

  该战略规划充分出体现科学、技术与国家利益已融为一体:一是为国家面临的能源安全提供解决方案,为国家和能源使命与经济安全,提供必要的科学基础;二是作为国家物理科学最主要的支持力量,在280多所大学、15个国家实验室和许多国际研究机构,进行R&D投入;三是在科学领域内,最大限度地支持核心能力建设,为国家提供最超前的科研工具,建造并运行共享的公共科研装备平台。

  纵观各国,无论能源使用国还是能源输出国、过境国,凡把能源战略规划、新能源政策作为国策而极其重视的,都会关注人类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挑战、资源挑战、能力和制度瓶颈;同时加强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和多边谈判,实施跨部门协调、管理和监督检查,实行税收等有效调控手段,推动国际、国内竞争性能源市场的建设;鼓励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以及促进能源体制改革。

  对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和排放交易机制,则各国因自身利益驱动而态度各异。
  这些能源战略,也体现了各国在经济、政治、外交与军事上的博奕。
  我国能源产业发展已经确定了“立足国内”、“多元发展”、扩大石油天然气境外合作开发的方针。

  但我国能源企业“走出去战略”尚属初期阶段,困难多多,需要多方面工作的配合。但多年来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已付诸行动并取得成果,如中国—哈萨克斯坦石油管道阿塔苏至阿拉山口段一期工程竣工投产;中俄两国领导人就能源领域的合作,达成重要共识:通过铁路加大俄罗斯对我石油出口,修建油气管道首先考虑通往我国,以及两国将在油气勘探与开发上加强合作;中国和东盟能源合作的“降税计划”,已正式启动;本月举行的中美第二轮战略对话、以能源贸易作为重点问题,等等。至于议论中的中俄印石油管线、开凿克拉地峡运河拓展第二条海上石油运输通道等,也一度成为引人注目的时政热点。

  统筹兼顾、全局性安排的能源战略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我国现阶段的发展,遇到了绕不过去的资源约束问题。

  世界银行的研究指出: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其对资源的需求,已开始同美国和日本相匹敌。

  但对中国的能源密度,一直有不同的测算指标和计算方法。如以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来测算,可能会夸大数值。如以购买力平价测算,我国的能源密度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显然被高估。较为妥帖的方法是,比较主要耗能产业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

  根据世界银行对我国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开采、原油一次加工、黑色及有色金属冶炼、建材、化工、轻工、纺织和交通的考察及测算,这11个主要部门,使用了工业和交通运输总能耗的80%左右。

  我国交通运输的快速增长,也直接导致石油消耗量上升。1990~2003年,石油消费量从1.1亿吨增加至2.7亿吨,增长了136%。2003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41%,来自中国。有专家预测:以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7~8%计算,到2010年我国石油需求可能超过5亿吨,大约相当于2002年日本石油消费量的两倍。今后10年石油需求的增加,很大程度上将来源于汽车数量的迅速上升,因为我国的汽车保有量,正以年约400万辆以上的速度在增长。

  公路运输对石油消费增长的直接拉动,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日益活跃,在追赶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进程中,局部差距有所缩减。

  与之相连的另一个问题是“能源鸿沟”。
  我国能源需求的收入弹性平均为0.34,而城镇能源需求的收入弹性为0.7。城乡之间在经济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居住与建筑等方面,差异极大,能源需求弹性系数理应有所差别。

  正如“数字鸿沟”一样,能源消费的强烈差距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形成的“能源鸿沟”,不仅表现在人均能源消费量低下,更表现在以煤炭、木柴、秸秆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层次低下,其影响涵盖农村经济、文化、环境、居民健康等多个方面,也给政府在农村地区推广可再生能源、扶贫济困、保障医疗特别是妇女保健、以及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等,提出了迫切任务。

  但《十一五规划》是一个契机,我国能源问题将在战略、规划、法律、政策、科研、国际合作、重大工程等方面积极推进,在能源产业稳定产能、用能企业依靠技术进步实现节能降耗、资源型经济区域产业结构转型、产学研结合开发先进适用技术、建筑节能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也就是说,能源战略必须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必须适应国家创新能力建设的需要,必须适应“品牌战略”和产业结构向服务贸易转型的需要。

  但在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和战略实现途径等方面,应以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全方位安排和调整,并通过发布规划、调整政策、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组织科技攻关等方式,加以实现。
  这是政府最为紧迫的任务,也是全社会关心和参与的新课题。

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