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05年,全球软件产业保持稳定增长,产业规模为8239亿美元。我国软件产业在世界软件产业中的份额从2001年的1.5%增长到2005年的5.9%。目前,软件产业新老势力发动第二轮较量,希望改写传统的“软件版图”,各国纷纷推出创新战略,“硬拼”之势显现。在此形势下,国内软

2005年,全球软件产业保持稳定增长,产业规模为8239亿美元。我国软件产业在世界软件产业中的份额从2001年的1.5%增长到2005年的5.9%。目前,软件产业新老势力发动第二轮较量,希望改写传统的“软件版图”,各国纷纷推出创新战略,“硬拼”之势显现。在此形势下,国内软件产业如何发展,引发了新的思考和探讨。

  前沿分析

  很长时间以来,面对印度在软件外包领域无可置疑的优势,中国软件业一直都有这样的观点,即“中国的软件要走印度之路,靠出口来发展自己”。然而,经过惶惑、思辨和质疑,一些业内权威人士认为,“以学习印度为名,照搬印度模式,甚至以放弃发展中国软件业的主体为代价是方向性的错误”。

  中国赶超印度须把握时机? 星岛

  印度并非软件大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日前炮轰了“印度外包模式”,认为其既不符合中国国情,也不利于自主创新。倪光南表示,有人称印度是“软件大国”,这不符合实际。2005年,印度软件产业只占世界软件产业的3.6%,而中国则占5.9%。真正的软件大国是美国,占据世界软件产业的39%,印度与美国在软件方面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不过,倪光南承认,印度在外包领域确实做得很好。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不断加强对海外市场的开发和转移规模,印度利用这个契机大力发展软件外包业务,短短几年迅速崛起,成为世界软件产业中不可小觑的一股力量。

  2005年,印度拥有100万名软件人员,创造了234亿美元的出口总额,其中外包业务占195亿美元。目前,印度已经承接美国的绝大部分外包业务,可称得上是“软件和服务外包大国”。与之相比,2005年中国软件外包服务规模虽然同比增长45.3%,总额却只有9.2亿美元。

  然而,“软件和服务的外包在软件产业链中处于低端”。倪光南认为,与印度相比,IBM软件部门有3万名员工,年营收额是170亿美元,接近于整个印度的外包额。而微软只有6万名员工,年销售额400多亿美元,几乎相当于印度出口额的2倍。

  之所以有如此悬殊的差距,就因为印度软件业只是“一枝独秀”,虽在外包方面有较高水平,但整个软件产业不成体系,很少有自主版权的产品。因此,“以学习印度为名,照搬印度模式,甚至以放弃发展中国软件业的主体为代价是方向性的错误”。

  利用自身的优势

  李明志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前不久,李明志通过“SWOT分析”方法阐述了中国软件产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与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相比,中国软件业在起步之初仅仅关注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近年来,由于印度在软件出口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国软件业也开始对“外包模式”产生了极大兴趣。

  自1995年以来,中国的软件出口量以平均每年30%的速度增长,这一速度还会在未来几年继续保持。中国有大约2000多万家中小企业,这一坚实的企业用户基础将使国内软件市场在5-8年内从100亿元提高到1000亿元的规模。而且,中国的个人计算机用户也在持续增加,2000年出货量就已达到2900万台。与此同时,移动电话的用户人数也在飙升,截至今年上半年已超过4亿户。

  此外,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为软件业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动力。李明志认为,作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市场,中国的相关产业发展对软件业的成长产生了积极影响。例如,强大的制造业为软件业提供了机会,除计算机设备外,通信、消费电子行业和汽车制造业也都需要在产品中使用软件;一些通信类产品50%是由软件组成的。这一切促进了国内市场对软件的需求,而这正是中国软件产业的优势所在。

  政府扮演角色不同

  李明志认为,“就中国和印度而言,政府在软件产业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印度软件业萌芽之初完全是市场状态下的产物。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印度就开始以软件为中心的IT产业开发与出口,70年代印度软件进入美国,80年代初登陆欧洲,90年代初进入日本,在国际上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并占据很大市场。然而,直到1991年,印度政府才开始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并由此制定了一系列惠及软件产业发展和吸引国外投资的政策。实际上,在印度软件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起的更多的是推动作用。

  与之相比,中国政府同样制定了许多提升软件产业、促进软件出口的举措,其力度之大,更像是中国软件产业的一个合作伙伴。“中国政府和印度政府或许都应在借鉴对方做法的基础上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倪光南认为,印度在外包及软件人才培养等方面确实有很好的经验,值得中国学习。不过,印度软件业起步虽早,也有了一定规模,但整个产业处于下游,依赖外国的技术和市场,不能自主发展,更不能保障信息安全,这个教训是中国软件业应该吸取的。中国软件产业应利用自己的内需市场优势,发展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系统集成、国内软件服务等。

  此外,在软件出口方面,除了像印度那样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外,中国还应大力推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的出口。倪光南强调,国内软件业应把握住软件技术更新换代的时机,努力自主创新,使中国成为一个具有自主软件产业体系的、能保障信息安全和满足正版软件需求的软件强国。

  前沿观点

  国内企业应发展创新战略? 樊哲高

  政府采购是“硬道理”

  当前,软件广泛应用在国家政务、军事、金融、贸易等关键领域,对国家安全、经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2006年1-8月我国软件产业实现收入2262亿元,同比增长25.7%,对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和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高。

  但是,国内软件企业在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开发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有着很大差距。产业技术依存度一直很高,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较低下,产业R&D投入及强度远远不够,行业技术标准数目屈指可数,产业研发机构和企业设立的研发机构数目与13亿人口大国不相匹配。

  目前,我国的软件生产总体处于模仿和加工阶段,有效技术创新不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操作系统、数据库、大型开发平台等高端产品十分短缺,国外产品依然占据垄断地位。同时,尚未建立服务于国产软件系统化、工程化和兼容性发展的、全国统一的软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体系,制约了大型软件系统的开发能力。

  因此,专家认为,提升软件创新能力,必须加大政府的杠杆作用。通过政府采购加强国民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在同等性能价格比条件下优先购买本国产品,为本国软件发展创造空间。

  软件政府采购政策应有助于引导本国软件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增强核心竞争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进而做大做强。通过政府的采购政策和市场导向,聚集起以国内外大型骨干软件企业为核心的企业联盟和以软件为核心的产业链及供应链,进而提高软件产业对国内外资本市场的吸引力。

  在政府采购的过程中,部分领域逐步将企业的自主创新作为市场准入条件,并使之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要求软件大企业、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定期发布企业自主创新报告。

  国际化功课不可废

  我国要立于世界软件产业之林,仍须大力推进软件产业国际化。

  加快国际合作渠道建设,建立政府、机构和企业等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体系。借鉴韩国和爱尔兰政府帮助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成功经验,建立和完善以专业化、市场化、商业化为导向的海外软件市场专业服务体系,主要职责是建立政府和行业层面的合作关系和渠道,营建海外市场专业服务平台,收集国外信息技术和产业最新动态,以及招商引资和技术合作等,以加快软件产业的国际化步伐,降低软件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和配置国际资源的成本,推动国际化步伐,提高我国软件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积极培育跨国经营的本国软件企业,国家在资金投入、外汇额度、出口信贷、信用担保、出国手续、通关服务、企业海外投资等方面提供便利,使骨干企业率先实现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管理等全方位的国际化,提高对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

  利用跨国公司作为资源配置载体的作用,鼓励跨国企业在我国设立生产厂、研发总部和经营总部,加速产业国际融合。

  大力营造有利于软件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积极建立多层次的软件人才培养体系。面向市场需求,继续鼓励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建设,采取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快培养懂管理、懂市场、懂经营、国际化的复合型软件人才,大规模培养各类产业急需的软件初级编程人员,满足软件工厂化生产的需要。主要软件生产国和地区的不同发展路径美国

  美国的软件企业发展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作为全球最大的软件生产国,美国共有软件企业8万多家。世界500强软件企业前10家中有8家公司总部设在美国。

  政府在软件业的发展中起了很大作用,提供大量关于研究和发展的资金。早期互联网就是由政府提供资金,为那些网络协议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另外,政府还为多种形式的IT培训和教育提供补贴。

  欧盟

  作为一个区域经济联合体,欧盟启动宏大的E-Europe计划作为重大应用带动整个软件产业的发展,并鼓励采取开放源代码软件构筑基础架构,以期在未来软件产业竞争格局中占有先机。

  欧盟的软件产业涵盖了信息化应用、服务外包、网络软件、嵌入式应用等关键领域和重点产品。随着用户信息应用结构化调整力度的加大,西欧软件企业显示出敏捷的反应能力,纷纷推出各种成套和工业化的解决方案,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同时,欧盟软件市场中,软件服务项目日趋丰富、企业资源外包业务增长迅速、网络娱乐软件换代频繁,形成了多极应用推动软件产业的发展态势。

  英国

  英国软件产业的优势领域除了数据库、支柱软件包以外,还包括虚拟现实、WAP技术、基于神经系统的多媒体应用、实时和对安全性要求高的软件以及金融、财务软件和娱乐软件。

  英国发展软件产业的重要举措之一是优质教育先行。政府要求公立学校在学生的主干课程中增加信息技术课。目前,几乎所有英国大学都可以授予计算机领域硕士学位,很多大学还开设了为本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设置的计算机类硕士学位课程。英国的软件人才素质高且人数众多,有着优秀的创新和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在英国,共有120万专职人员从事计算机相关产业。政府还设立了许多专项基金来鼓励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法国

  全球信息技术开支项目的变化反映在法国市场上的特点是对软件和服务非常倚重,而比较忽视硬件和相关从业人员。这种演变显示出一种走向信息功能外包化的趋势。

  近几年,随着法国家庭拥有计算机不断增多,大大促进了日常办公软件、娱乐软件的销售。而企业的软件需求更趋向于特殊软件产品的发展,如各种定制软件,以及用于因特网和网络的漫游软件或数据安全保护软件。

  法国社会的许多职业须掌握一种或多种特殊软件,如会计、审核、农户饲养和轮作管理、处方管理等。面对各行各业对软件的需求,法国政府一方面开启技术移民的大门,从国外吸引包括软件人才在内的信息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则在政府实施的信息社会行动计划和科研优先领域中增加投入,促进软件业的研究与发展。

  日本

  日本软件企业一般采用“经营-开发-后勤”的模式从事软件开发。这里的“后勤”范围很广,包括企业的员工培训和发展计划、系统审计、信息化、企业经营等。日本的大中型IT企业均设有信息推进部这样一个由专业技能非常突出的人员构成的部门,专门从事企业信息化、软件复用体系构建、帮助中心、人才育成体系构建等“后勤工作”。

  日本发展软件产业的举措是:第一,政府制定振兴之路。日本政府提出将信息化建设、软件教育和人才培养以及环境改善等作为投资的重点领域,把加大对软件领域的投入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把信息产业置于推动日本经济繁荣的关键地位,其中附加值高的软件业被放在信息化建设首位。在此基础上,建立并强化企业信息管理的需求增加,企业要求加强对客户信息、市场营销以及内部资源的共享,并通过网络实现公司间的业务联系。第二,政府大力号召软件企业技术创新,促进软件的质量、性能提高。

  印度

  截至2005年,印度软件产业占据整个IT产业总产值76.5%的份额,软件出口占据了印度整个出口总额20.4%。印度还培育出一批像Tata、Infosys、Wipro和Satyam等在国际软件业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竞争实力的软件大公司。在印度软件产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批软件科技园区和基地。

  印度软件出口呈现以下特点:第一,印度软件的发展模式是出口导向型,以定制软件开发和服务出口为主。

  第二,印度软件出口的业务领域正逐步拓宽,走向高端。以前印度的软件出口主要包括定制的应用软件开发和维护;目前有些软件公司有能力提供一整套完整的商业解决方案,甚至可以为技术供应商、非IT公司的各种客户进行产品开发。

  第三,印度的软件出口存在对国际市场过高的依赖性。印度软件业的高速发展存在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始终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及其相应的技术创新能力。这种局面也为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

  爱尔兰

  近年来,爱尔兰软件业的发展模式基本成熟:依托本国语言文化优势,积极吸纳国际资本和技术,专注于软件的本地化工作,成为美国IT业巨头软件产品进军欧洲市场的桥头堡。美国销往欧洲的软件产品计划都是在爱尔兰进行本地化的。

  爱尔兰软件出口规模庞大,重点目标市场是欧洲和美国。在爱尔兰的外资公司通常是大型跨国公司在欧洲及中东、非洲的地区总部,主要出口地集中在上述地区;软件出口的重点领域是财务、通信、中间件、电子商务和软件本地化。

  爱尔兰软件出口的技术层次复杂,包含了软件服务、应用软件、软件工具和软件系统等多个层面的产品。爱尔兰政府制定了以下对策:积极同海外企业发展合作伙伴关系;吸引海外高素质人才,特别是曾在美国和欧洲大陆学习工作过的爱尔兰青年回国创业;政府积极帮助企业向海外拓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力争使爱尔兰成为世界电子商务中心;政府向科技开发部门注入大量资金,大力扶植大学校园公司,在大学校园内设立高新技术园区。

  新加坡

  新加坡软件业充满活力和生机。全面发展的软件跨国公司和本地公司具有丰富的系统综合能力和大规模项目的应用开发经验。新加坡软件企业在产品开发速度和技术水平发挥方面很有优势,市场触角伸展广泛。

  新加坡发展软件产业的举措是:第一,培植软件产业发展的沃土。新加坡软件业具有互联网服务、科技服务供应商、互联网集成科技、信息通信保安服务、语音科技5个优势技术领域。

  第二,新加坡政府与业者积极合作,促进产业进步。技能中心计划——推动先进科技的运用、开发新产品与知识产权,并在制定国际标准方面发挥影响力;信息通信本地企业提升计划——鼓励本地企业和跨国公司建立互惠互利的战略伙伴关系。

  第三,积极投资发展软件人力资源,推行提升软件产业人才素质的计划。所有大专院校开设信息通信领域课程,全力栽培国家急需人才,鼓励在职的专业人员学习市场最需要的技术。

软件软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