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05年,我国移动通信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移动增值业务发展步伐逐步加快,产业合作向纵深层次拓展,市场秩序和竞争不断规范,移动通信不仅推动了电信行业的整体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产生了日益深远的影响。 移动通信市场发

2005年,我国移动通信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移动增值业务发展步伐逐步加快,产业合作向纵深层次拓展,市场秩序和竞争不断规范,移动通信不仅推动了电信行业的整体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产生了日益深远的影响。



移动通信市场发展状况

2005年,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发展态势依然良好,虽然用户年绝对增量开始减少,但移动通话量仍快速增长,移动通信收入比例上升,而且移动增值业务种类不断丰富、收入贡献日益增加,移动通信对固定通信的替代日益明显。



移动电话用户年绝对增势趋缓 新增用户主要来自预付费用户

截至2005年底,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3.93亿,比2004年同期增长17.5%,增长速度下降了6.5个百分点;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30.3部/百人,比2004年底提高4.4部/百人。2005年全年新增移动电话用户5860万户,与自2001年开始连续四年每年超过6000万的增量相比,新增用户出现走低趋势。移动用户总体增长之所以放慢,主要是由于在经历几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城市地区的普及率已较高,而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使增长有限;另外,2005年移动通信市场价格战全面回落,竞争趋于理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用户发展。



从移动用户的构成看,2005年,GSM用户依然占居移动用户的主体,市场份额高达91.3%,CDMA也有一定发展,其市场份额已从2004年同期的8.4%上升到8.7%,提升了约0.3个百分点;在新增用户中,有约81%的来自预付费用户,从而使预付费用户在用户总数中的比例由2004年的59.3%上升到2005年的62.7%。移动通信市场低端用户涌现,预付费用户(包括一人多卡)大幅增加。



移动通话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2005年,移动通话量仍保持快速增长,全年移动通话总时长累计达12508.8亿分钟,首次突破万亿分钟,比2004年同期增长32.6%。由于通话总时长基数日益庞大,因此移动通话量增长速度与前几年相比明显趋缓。



移动本地通话量仍是移动通话量的主要构成部分。2005年,移动本地通话时长累计达11788.6亿分钟,占移动通话总时长的比例高达94.24%,对移动通话时长增长贡献率为96.4%。



移动通信收入稳步增长 收入比例上升

2005年全年我国移动通信业务收入累计达到2616.4亿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17.2%,高于整个电信行业收入增长速度5.5个百分点。移动通信的主体地位进一步确定,占电信业务收入的比例达45.1%,比2004年同期提高了2.5个百分点,对整个电信行业收入增长贡献率为63.2%。



2005年,我国移动通信收入增长率仍低于用户增长率,但差距仅减小0.3个百分点,这与同期ARPU下降趋势减缓一致。同时,收入增长率与话务量增长率的差距也大大缩小,这主要得益于每分钟创收(ARPM)能力下降幅度的减小。ARPU与ARPM下降趋势减缓说明2005年移动通信市场价格战逐渐平息。



移动增值业务发展步伐加快 业务种类趋向多样化

近几年来,随着产业链的日益完善,移动增值业务获得了长足发展。除了SMS之外,MMS、CRBT(个性化回铃音)、IVR、WAP等业务发展迅速,音乐、游戏等应用业务快速成长,打破了移动增值业务以SMS收入为主的单一收入结构,为移动通信行业发展带来动力。2005年上半年,中国移动增值业务收入将近28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6.5%,增值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达到18.3%。



自中国移动于2003年5月率先推出CRBT业务后,市场反响热烈,2005年更是受到用户普遍欢迎,成为继SMS业务后另一个在移动增值业务领域的杀手级应用。2005年中国CRBT业务的用户渗透率可能已接近20%,用户数将达到8000万,市场规模可能达到30亿元。



受网速慢、费用高、业务单一等问题困扰,发展一直很不顺利的WAP业务,在2004年出现反弹迹象后,2005年保持了快速增长,2005年上半年WAP用户达到了120%的增长速度,2005年中国WAP用户可能超过5000万户,市场规模大致为12亿元。



IVR业务在2004年异军突起,成为移动增值业务中发展比较强劲的增长亮点。2005年,IVR的迅猛发展势头大有赶超WAP的趋势,2005年底IVR用户可能达到2000万户,市场规模超过20亿元。



此外,娱乐类业务如手机游戏、综合信息类业务如移动秘书、图铃下载类业务等在2005年也取得了快速发展,移动商务和移动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等行业应用实现了由部分试点到全面启动的突破,针对3G的大数据流量移动增值应用开始受到关注。



移动通信对固定通信的替代与分流日益明显

与固定电话相比,2005年移动电话用户延续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值得注意的是,移动电话与固定电话新增用户的差距在2005年出现了反弹,达到了1993万户,这使移动电话与固定电话用户规模差距进一步扩大到4300万户。固定电话新增用户出现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随着运营商业务发展策略的改变和移动通信资费的进一步下降,小灵通业务发展受到了抑制。截至2005年底,移动电话与固定电话用户的比值为1.12,全年新增移动电话用户数是固定电话的1.52倍;如果考虑到小灵通的可移动性,移动电话加小灵通与传统固定电话用户的比值为1.81,移动电话加小灵通新增用户数为传统固定电话的4.34倍。



由于可移动性、灵活性以及实际使用资费的不断降低,在本地业务市场,移动话音对固网话音的替代效应日趋明显。2005年,固定电话本地通话量(含无线市话本地通话量)比上年增长5.6%,只有同期移动本地通话时长增长率的六分之一。自2002年开始,本地固定电话平均每用户每月通话次数持续下降,2005年更降至每用户每月167次。如果考虑到小灵通的特殊性,传统固定电话人均业务量的下降曲线将更为陡峭。而与此同时,由于移动业务量增长明显超过其用户增长,每用户每月通话时长(MOU)仍快速上升,2005年达到每用户每月250分钟。



移动通信市场竞争特点

目前我国移动通信市场仍然呈现“双寡头”垄断竞争的局面。2005年,中国移动在国内移动运营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用户市场份额将近66%;中国联通用户市场份额较2004年同期下降1.3个百分点,为34.1%。



近几年,小灵通的快速发展对移动通信市场发展带来巨大冲击,截至2005年底,小灵通用户达到8533万户,占可移动电话用户(移动用户加小灵通用户)的17.8%。一方面移动资费的不断下降削弱了小灵通的价格优势,另一方面随着3G牌照发放的临近,固网运营商对3G或移动通信许可的预期减少了对小灵通的投入,小灵通发展趋缓。新增用户由2004年的2758万户下降到2005年的2045万户,用户增长率也由2003年184%、2004年74%的超速发展下降到2005年的31.5%,小灵通进入相对合理发展期。



竞争手段由价格转向业务和品牌

2005年,移动运营商竞争的方式不再仅局限于价格战,而是更加重视业务创新和品牌竞争,寻求差异化优势成为竞争的重点。2005年中国移动提出了继续坚持“服务与业务领先”的战略重点,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也多次表示要大力发展增值业务。在业务创新的同时,业务和客户品牌的塑造和推广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目前中国移动在“移动梦网”品牌之下已包括SMS、WAP、彩信、百宝箱、IVR、CRBT和手机钱包等众多移动增值业务,涵盖游戏、娱乐、商务、生活、资讯等多个领域,大大拓展了“移动梦网”的品牌价值和市场吸引力。2005年,“移动梦网”在经历了2000年前的萌芽期、2000-2003年的蛮荒期、2004年的规范期后,进入了以门户整合为主的“精耕期”,强调以用户体验为中心,进一步整合营销和品牌。在客户品牌方面,进一步塑造“动感地带”的独特品牌,2005年提出了“我的特权升级,我就是M-ZONE人”的新口号,开展M计划即动感地带积分计划,继续在校园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并与NBA结成联盟。与此同时,一向比较低调的神州行在2005年也活跃起来,“轻松由我”的品牌主张第一次鲜明地展现出来,与全球通、动感地带品牌交相辉映,可见中国移动欲通过全面的品牌战略保持竞争优势。



2003年3月,中国联通推出了无线数据业务品牌“联通无限”。2005年初,中国联通对包括“联通无限”在内的各个增值业务品牌和平台进行整合升级,推出了移动综合性门户网站Uni,包括Uni娱乐、Uni生活和Uni商务,它将许多子品牌放在同一门户当中,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另外,中国联通还根据不同的用户群特点,将旗下的四大品牌进行了重新定位:“世界风”定位于高端;“新时空”主要针对中高端用户以及CDMA行业用户;“UP新势力”针对青少年用户,并塑造健康向上、富有朝气的形象;“如意通”针对大众用户,采取预付卡的形式,物美价廉,使用方便。虽然联通新的品牌规划有针对中国移动之嫌,但也显示出我国移动通信市场正进入品牌和客户群都细分的时代,竞争手段不断升级。



 
移动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