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3月17日下午,北京市顺义区三农嘉华牧场内的精饲储备区,一位50来岁的库管员正在整理计算当天的饲料使用量和整体余量,这两个关键数字随后会被写到库房内的一个小黑板上,同步还将上传到中鼎牧业的信息化数据平台。同一时间忙着“网上同步”的还包括该牧场养殖区和挤奶区的各项经营数据。
目前拥有800头奶牛规模的三农嘉华是北京顺义区最大的牧场,从2013年5月开始,三农嘉华原经营主将公司委托给这家名为中鼎牧业的管理公司,从牧草的采购、奶牛育种,到奶牛的全天候养殖乃至最终原奶销售都由后者全程运营。
在整个华北地区,目前中鼎牧业以同样的方式托管着32家这样的中小规模牧场,奶牛存栏量达到25000头。这家成立于2013年初的公司,在短短两年间因此一跃成为华北区规模最大的牧业经营者。在今年年初倒奶事件中,其旗下牧场更是零倒奶记录。
近日,中鼎牧业宣布获得了来自国内著名投资基金鼎晖投资领投的4亿元注资。这亦是鼎晖自投资蒙牛乳业、现代牧业之后,第三笔针对乳业的投资项目。
对于为何选择在行业低迷期向中鼎牧业投资,鼎晖投资董事总经理王振宇解释说是“中鼎关注七成中小规模牧场的管理提升,这是中国奶业转型升级的一个趋势”。
70%的生意
和现代牧业类似,这又是一个蒙牛系高管自主创业的故事。
中鼎牧业的现有核心管理团队几乎全部来自蒙牛。其总裁孙国强是原蒙牛奶源中部总经理,现负责上游采购的贸易部总经理咸玉惺是原蒙牛河北地区、京津地区奶源总经理,同时参与创业的还包括蒙牛奶源西部中心总经理包国库等。
2013年5月,当这一帮老蒙牛骨干齐聚一堂想要围绕老本行“做一些事情”时,面临的第一个选择就是,到底是向现代牧业、圣牧高科等那样跑马圈地新建牧场,还是围绕既有盘子来做生意?
一份在业内广为流传的数据是,在国内720万头的奶牛总量中,千头以上规模的牧场只占据总量的30%;而千头以下的中小牧场数量巨大,奶牛总数有600万头,占比高达7成。而作为中国牧业主体的这些中小牧场面临着几个共通的问题:饲养成本高、奶牛单产低、品质不稳定、技术指导欠缺和抗风险能力低。
正是基于以上,中鼎牧业从成立之初起,就决定将精力聚焦在这“70%”上。用孙国强的话来说,就是“相比‘增量提升’,中国牧业更需要顺应国情的‘存量整合’”。
在中鼎的模式中,对于合作的中小牧场和养殖小区,中鼎统一派遣包含场长、繁育、兽医、财务、数据员等在内的6人小组,全程全权执行牧场的日常管理。换言之,从前端饲草、饲料和设备的配置,到奶牛的养殖繁育,再到后期挤奶与销售,都由中鼎统一管理。
以原材料采购为例。在中小牧场的原有经营中,其牧草和饲料采购之前多是通过经销商和渠道商提供,每吨饲料的渠道费用高达300元。在中鼎接手之后,则将旗下承包的所有牧场统一起来,以一个比较可观的采购总量和饲料公司实现“总对总”的统一采统,以此实现了价格优势。
同时得到提升的还包括饲料的稳定性。单体中小牧场在饲料购买后,通常都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拌料”环节,即将30余种额定比例的微量元素、蛋白饲料、能量成分添加到主饲料中,这是为了提高最终原奶的主要营养指标。但在实际操作中,限于管理的粗放,这种“拌料”往往很难达到统一和标准化,导致了原奶水平的参差不齐。
中鼎对此的解决方法是,在饲料采购环节直接提供给合作厂家所需饲料的营养配方,包括每吨需要添加哪些成分元素、分别添加多少,让厂家帮代加工并搅拌均匀,这些饲料在送达牧场后只需添加青贮、苜蓿等六种物质即可直接使用;合作厂家还必须出示每批饲料的批检报告。
“这相当于我们从源头饲料环节既把控了质量,同时压缩渠道费用又降低了原先的采购成本,”中鼎牧业贸易部负责人咸玉惺对本报称。
同样的改变还体现在养殖管理环节上,通过派驻6人专业管理团队,中鼎尝试在牧场实现养殖环节标准化操作,如厂区功能区的划分、如何避免二度污染,提高奶牛舒适度等等;同时信息化管理亦必不可少,目前中鼎30多家牧场均已全部联网,实行标准化流程统一管理。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说,技术方面可以提升牛奶的两个关键指标——即乳脂和乳蛋白。而导致原奶质量出现问题的体细胞数和细菌数则更多取决于管理环节,即清洗、牧场环境以及牛是否生病等。
中鼎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在中鼎托管6个月以上的22个牧场中,每头奶牛月单产平均提升6.53公斤,每个牧场平均年利润增加130万,实现了“3个月扭亏,6个月盈利”。
“我们不是通过拥有产业,而是通过管理和经营产业来实现转型升级和企业盈利。”孙国强说,中国约有600万头泌乳牛生长在中小牧场,整合优化的需求和空间非常大。
目前中鼎已经整合管理32家牧场,奶牛存栏量达到2.5万头,是辐射华北地区最大的牧业管理公司。这些牧场日均产鲜奶260吨,主要供给蒙牛、伊利、光明乳业和君乐宝等公司。“因为质量稳定且体量较大,在今年年初整个行业倒奶事件中,中鼎承包的牧场没有倒一滴奶,”孙国强称。
奶牛合作社
2014年底以来,全国多省市出现“倒奶杀牛”现象,这使得目前在国内占比7成的中小牧场和养殖小区受到关注,业内普遍认为,这些牧场较低的养殖水平和产业化水平正是导致这次事件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如何加强这些牧场的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乳业专家宋亮对本报称,自三聚氰胺之后,国内牧场就开始往集中化转型,一个方向是大规模牧场兴起,比如现代牧业那样的万头牧场,另一个方向就是占全国70%的中小牧场和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养殖单元开始集中。
但是这两个方面的尝试进展均不顺利。超大规模牧场的粪便污染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较好的解决,甚至业内有声音更是一度质疑这种万头牧场是否真正适合中国国情;而中小牧场则因为本身养殖地点分散、产权所有人庞杂、技术与人才系统配套缺乏等原因,其优化整合与统一管理一直是行业难点。
养殖小区是目前中小牧场的主要存在形态。在宋亮看来,这种管理方式本质上并没有帮助这些牧场实现规范化管理,“它更多的是集中饲养,在管理上和生产效率上都没有实现提升,而相当比例的养殖小区甚至还停留在集中挤奶收奶环节。”
宋亮称,只有建立起以适度规模化、集约化为主的奶牛养殖新模式,这些牧场养殖效率才会出现大的提升空间。在此背景下,中鼎牧业目前所采取的这种似于欧美乳业发展采取的奶联社模式堪称一种不错的尝试,即将各个分散的中小牧场或养殖小区,通过托管整合到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上,从饲料饲草、日常喂养、疫病防疫、收奶、卖奶都实现统一管理。
李胜利亦认为中鼎模式的价值在于规模化、规范化和公司化。他以奶牛饲喂管理举例:“它有一套标准体系,但是对于分散的养殖户而言,由于技术人员数量有限,不可能挨家挨户来配餐,但是通过中鼎这套标准体系来就可以很好地实现。”“中鼎的托管模式能够将分散变成集中,将游击队变成正规军,这是一种积极的探索。”他评价道。
目前对于被托管的牧场,中鼎牧业都会签署不少于10年的合同。孙国强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根据合同中鼎会给牧场主或者养殖户固定收益;对于一些比较优质的中小牧场中鼎牧业甚至还会考虑入股。
他称中鼎的目标是做“中国的恒天然”。新西兰恒天然集团采取的正是类似的奶牛合作社模式,它是一家由10700户奶农组成的全球最大乳制品贸易商。
中鼎牧业目前发展速度惊人,甚至已达到“一周托管一家牧场”的节奏,而这其中很大比例的牧场都是“自己找上门来要求合作的”。但是孙国强丝毫不敢大意,他面临的两个挑战就是,第一要要对这些牧场前期准确摸底,做好评估工作,产权关系不清晰或者有烂账坏账的一律不能接手;第二中鼎的人才补给必须跟上,因为只有提供足够专业的管理团队才有可能在实际运营中提升牧场的生产效率。
亦是基于以上原因,中鼎在过去一年中做的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和对口高校开始合作,这些学校很多对口专业学生从大四开始的课程就开始跟中鼎实际牧场管理接轨,“既学习专业的课程,又会到我们企业来参加实践。”孙国强称。
不过,仅以轻资产运营模式扩张解决不了当前中国乳业面临的问题,全产业链一体化的发展很可能才是未来主要考虑的方向。孙国强表示,由于牧场、工厂、市场三场分离,导致国内牛奶产品结构和竞争力受限。
他透露,目前中鼎托管的奶牛场并不是在哪里都行,而是结合加工工厂和消费市场的区域选择,目标市场周围的牧场都是考虑托管的对象。“我们未来要实现从种草、养牛、乳品加工与销售三位一体,一条龙全产业链新型的经营发展模式,等规模壮大后不排除与一些乳品加工企业合作生产。”他称。
而未来在时机成熟后,中鼎也将会像现代牧业、圣牧高科等蒙牛系企业一样择机实现上市。
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