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总体来看,新一年内中国钢材供应压力不小,消费增长水平回落,持续数年的价格上涨局面可能结束。多空因素并存和交替成为市场主导方面,将引发价格行情的较大幅度波动。另一方面,由于已经大幅提高的生产成本支撑,市场价格亦难以跌落到此轮“超级牛市”的起点,即陷入

总体来看,新一年内中国钢材供应压力不小,消费增长水平回落,持续数年的价格上涨局面可能结束。多空因素并存和交替成为市场主导方面,将引发价格行情的较大幅度波动。另一方面,由于已经大幅提高的生产成本支撑,市场价格亦难以跌落到此轮“超级牛市”的起点,即陷入所谓漫漫“价格寒冬”。



(一)新增产能继续释放,供应压力依然较大



进入本世纪以来,尤其是近3年来,中国钢材产能进入了大规模增长期和集中释放期,年均增幅在23%以上,远远超出以往10%的增长水平。进入2007年后,中国钢材新增产能继续大量释放,尽管增长速度会有一定回落,但全年钢材产量(含重复计算,下同)增幅不会低于10%,接近或达到5亿吨。



由于中国钢材产品综合竞争力的不断提高,替代能力很强,今后中国钢材进口量继续保持较低水平,对于国内市场行情的影响力逐步减弱。另一方面,经过连续数年的大幅下降,中国钢材和钢坯的年进口量已经不足2000万吨,其中钢材进口量不足1500万吨,钢坯进口量不足50万吨。因此,今后钢铁产品进口量的下降空间也在缩小。预计2007年中国钢材和钢坯的进口量在1500万吨左右,比上年大约下降20%。



据中商钢材监测预警系统测算,预计2007年中国钢材新增资源量将达到或超过5.2亿吨,供应压力依然较大。



(二)需求旺盛格局不变,消费力度有所减弱



2006年中国钢材大约增产8000万吨,主要通过大量出口、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增长和汽车等耗钢产品快速增加所消化。但从2007年的情况来看,上述情况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尽管中国经济增长的上升周期还没有结束、中国还处于重化工业时期、全球经济增长也不会出现根本性逆转,并且还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因素涌现,因而钢材需求继续保持旺盛格局,但其力度却有减弱,增速相应回落。



首先是中国经济(GDP)增速减缓,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水平会有较多回落。目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主要是治理局部过热,抑制投资领域的过快增长。这一调控政策在新一年内还将延续。因此,预计2007年中国经济(GDP)和固定资产投资都将减速,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水平会有较多回落。按照权威部门的预测,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率为20.4%,比上年增幅回落4.4个百分点;GDP增速为10%,回落0.5个百分点。受其影响,钢材消费增速也将回落。



其次是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多数观点认为,目前美国经济增长已显疲态,预计2007年经济增长将会放缓。资料显示,美国房地产市场已呈现明显的下跌趋势,8月新建住房增长创2005年1月以来的新低,销售价格也开始下降。随着美国楼市由荣转衰,多数观点预测认为美国家庭消费将停滞。还有少数人甚至认为,2007年美国经济可能陷入衰退。



由于美、中两国经济——牵引全球经济发展的两大发动机的同步减速,对于世界钢材需求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此外,还由于调控部门对高耗能产品出口的抑制,如降低出口退税率和增加部分钢铁产品的出口关税,所以,尽管2007年中国钢铁产品出口还会保持较大的数量规模,但决不会达到2006年的增长水平,搞得不好,还会出现绝对量的下降,板材产品将首当其冲。



再次是汽车等耗钢产品的“井喷”增长难以再现。2006年中国汽车产量再现“井喷”增长局面,个别月份同比增幅达到40%,全年在20%以上。预计2007年这种强劲增长的局面难以再现,汽车等生产用钢的增长水平大大回落。



  综上所述,2007年中国钢材需求的内外需求增长力度都有减弱。如果不出现大的意外情况,预计2007年中国的全口径钢材消费量(含钢材产量中的重复计算和出口,下同)将接近5亿吨,比上年增长10%以上,低于同期新增资源供应量。如果钢铁企业不能有效限产,全年钢材市场将会出现供大于求局面。



(三)持续上涨局面结束,价格行情大幅波动



总体来看,中国钢材价格多年持续上涨的局面将在2007年内结束,全年钢材价格大幅波动。



结束钢材价格水平持续数上涨局面的主要因素,除了市场关系供大于求外,从整体商品状况来看,还在于:



1全球石油、煤炭、铜、橡胶等初级产品价格,普遍进入了高风险价位,全球超级商品牛市已经结束,将面临很大的行情逆转风险。最近有机构预测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将跌落到50美元/桶以下水平。如果这个预测真的实现,对于铁矿石,进而对钢铁产品行情都会产生很大的向下性拖累。



2目前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外汇储备急剧增多,明显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估计2007年人民币汇率还将保持上升态势,从而降低了钢材及炉料的进口成本。



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2007年中国钢材市场行情不容乐观,价格向下的压力大于向上的推力。主要钢材品种中,板材类产品行情要弱于长材类产品。最近有人使用波浪理论对2007年中国钢材价格走势进行了预测,得出了以下结论:1.2002年以来的上升周期已经结束;2.准备应对漫漫长冬;3.价格下跌周期不少于9个月;4.价格将跌至此轮超级“牛市”的起点,即2002年的水平。按照这个预测,2007年钢材行情趋势是很可怕的。我虽然不同意该预测的下跌程度,但其行情大幅下跌的观点却值得我们重视。



2007年中国钢材行情绝不会跌回到2002年的水平,主要依据是:一是中国钢材消费依然旺盛,其坚实基础并未动摇。二是近些年来中国钢铁产品的生产成本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有些因素,在新一年内还将继续增加,具有很强的刚性或不可逆性,从而制约了钢材价格的下跌幅度,阻挡其滑入“价格寒冬”。



一些情况表明,目前中国钢铁工业已经进入了生产成本的快速增长时期。从目前可以预见的情况来看,尽管全球铁矿石储量丰富,但由于前期开采投资不足,新增产能投产周期较长,供应方的高度垄断和对产量的灵活调控,特别是中国需求有增无减和采购行为的相对分散,并由于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的下跌会受到减产保护,因此,2007年铁矿石即使下跌,也不会回到连续两年价格上涨的起点,其跌幅肯定小于钢铁产品跌幅。国家有关部门已经表示,价格必须反映供求关系和稀缺程度,并且要有助于节约。据此预测,新一年内能源、物流、工资等成本费用也都会进一步提高。



尤其是要注意的一些不确定因素,主要是美伊关系。如果美国和伊朗开战,并且短时期内难以结束,那么全球石油价格就不是下跌到40美元/桶,而是窜升至100美元/桶,甚至有可能上涨到150美元/桶。受其影响,国际市场几乎所有的初级产品价格,都有可能借势上涨,再次创下历史新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钢铁价格指数也就不再是结束上涨局面,而是进一步上涨。



除此之外,虽然中国钢铁企业不能像西方国家,及时组织大规模的减产保价。但面对不同企业的成本差异,价值规律将进行自发调节。一旦市场价格跌落到劣势企业成本线以下,就会逼迫部分劣势企业减产或停产,从而在新的价位基础上实现新的供求平衡。



  由此可见, 2007年中国钢材价格水平的影响因素仍是利多与利空并存,并且将随着其价位的高低变化,交替成为一段时期内的主导因素。钢材价格每一次强劲上涨,都会引发国内生产能力的极大释放和境外进口量的迅速增加,导致供大于求局面的出现和过剩状况的加重;而其价格的急剧下降,也会遭遇到生产和进口成本的有力支撑,如果长期低于合理价位,必然会引发新增资源水平的下降,为后市行情的反弹提供条件。价格跌落幅度越深,越是迅速,其后的反弹力度亦越大,反弹的到来就越快。因此,2007年钢材价格水平将会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越来越成为一种常态。


钢材钢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