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些年,在我国经济强劲增长带动下,国内钢铁工业发展非常迅猛,粗钢产量已由2000年的1.29亿吨增长到2005年的3.49亿吨,而钢铁产量的高速增长是依靠国内钢铁企业的大规模扩建,特别是近两年国内新建项目众多,每年新增产能都在7000万吨规模。可以说前期国内巨大钢铁需

近些年,在我国经济强劲增长带动下,国内钢铁工业发展非常迅猛,粗钢产量已由2000年的1.29亿吨增长到2005年的3.49亿吨,而钢铁产量的高速增长是依靠国内钢铁企业的大规模扩建,特别是近两年国内新建项目众多,每年新增产能都在7000万吨规模。可以说前期国内巨大钢铁需求刺激了各类钢铁企业的膨胀,而过度的产能扩张又将造成今后国内钢铁市场供大于求的严峻形势。目前国内钢铁行业发展形势一是企业产能产量规模不断扩大,二是产业集中度下降,三是产品结构得到提升,四是国内钢铁企业间的联合重组进程加快。

从国内钢铁企业产能产量规模上,目前国内规模在100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10家,规模在50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13家,两者合计产能占国内钢铁总产能的50%左右。其中1000万吨以上的占国内总产能的30%,500万吨以上规模的占国内总产能的20%。而500-300万吨、300-200万吨、200-100万吨及100万吨以下规模的企业所占产能比例大体相同,分别为12%、14%、13%、12%。虽然目前我国规模在100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已达到112家,占国内产能88%以上,但实际上按目前标准,100万吨规模已不成气候,基本处在国内低端市场以下,已算不上有什么规模效益,国内钢铁企业及格线至少应该在200万吨,而国内200万吨规模以上的企业有66家,合计产能占国内总产能的比例在75%以上。今后市场压力体现最为明显的将是200万吨以下的企业,即大约1亿吨产能面临生存考验。

从产量上看,2002年我国粗钢产量在10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50家,2005年产量在100万吨以上的企业已达到63家。其中2004年我国钢产量达到1000万吨的只有宝钢和鞍钢,而2005年武钢、沙钢、唐钢、莱钢、首钢、济钢产量也达到1000万吨。这8家千万吨级企业今年粗钢合计产量超过1亿吨,占国内粗钢总产量的29.4%,千万吨级企业占国内钢产量比例较2002年提高13个百分点。2005年国内粗钢产量在1000-500万吨之间的企业有马钢、华菱、本钢等9家,其产量合计占国内粗钢总产量的17.3%,而在产能上达到500万吨级的企业还有4家。2005年国内粗钢产量在500-200万吨的企业有28家(产能达到的有43家),其产量合计占国内粗钢总产量的24.9%,产量在100-200万吨的企业有18家(产能达到的有46家)。此外产量低于100万吨的炼钢企业目前约有200家,合计产量达7300万吨,占国内总产量21%左右,所占比例仍较大。总之,经过这三年的高速发展,国内产量在500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数量已从2002年的7家增加到2005年的17家,粗钢产量占全国总产量比例由02年的33.5%增加到05年的46.7%。这意味着近几年国内主力钢厂整体生产规模有较大提高,这对于推进整个行业实现规模效益仍有积极作用。

从企业产品结构上看,十五时期是我国钢铁工业大发展的时期,国内钢铁规模扩张力度非常之大,大量新轧机建成投产。2005年我国一次轧材产能为近4亿吨,较2000年增加2.1亿吨,产能增长1.1倍。同时还新增了冷轧板带材产能2610万吨,镀层机组产能1550万吨,涂层机组产能1000万吨。随着国内投产轧机的类型比重发生变化,我国钢铁企业的钢材生产结构也在同步发生变化。其中作为我国现阶段最主要的钢材生产品种,长型线材轧机产能所占国内钢材总产能的比例一直较大,同时在2004年前也一直是我国新增产能最大的品种。2001-2004年每年新投产的长型材轧机产能要超过当年新增的板带材轧机产能,从2005年开始,我国板带材项目投产力度开始加大,当年新建成的板带产能近3300万吨,超过长型材新增产能一倍以上,这大大提高了我国板带材产能比,2005年我国板带材产能比已升到42.8%,较2000年提高7.4个百分点,而长型材产能比则降到56.5%。

在我国钢铁产能大幅增长的同时,也伴随出现了国内钢铁行业集中度下降的局面。按照我们计算,全国钢铁产量前10位企业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由2002年的41.3%下降2005年的33.7%;全国前20位钢铁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从58.7%下降到50.1%;排名前30位的企业占全国总产量比例从69.7%下降到60.3%。而与此相反,钢铁产量排名在60位以后的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比例却从2002年的10.3%上升到2005年的21.7%。国内钢铁行业集中度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国内钢铁企业过度扩张造成的。其中在2002年前,由于政府对钢铁产量进行限产,结果使得我国大型钢铁企业发展受到限制,那些不受国家调控影响的中小钢铁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充分利用这一时机迅速发展壮大,抢占了国内钢铁市场的新增份额。而从2002年后,在钢材市场需求急剧膨胀刺激下,大量的国有、民营、境外资金进入钢铁业,众多的钢铁新建扩建项目上马,国内钢铁项目可以说是遍地开花,这里也包括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整体看,2002年前国内产能增长主要来自于100万吨以下的中小规模民营企业的不断扩张;从2003年开始,100-500万吨规模的国有及民营钢铁企业成为产能扩张的主力军;而国内大型及特大型的钢铁企业主要是从2004年开始进行产能扩建的,而他们的项目实现投产仍需要一定时间,这使得目前国内钢铁产量增量主要来自于500万吨以下规模的钢铁企业,这自然就降低了我国的钢铁行业集中度。

从整体上看,我国钢铁工业产业集中度降低,不仅增大了国内环境负担,不利于钢铁市场的稳定,也制约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高,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最根本原因就是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低所造成的。但从另一方面看,目前国内钢铁行业集中降低只是在产能过度扩张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的现象,今后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必将逐步得到提高。一是经过近几年的大规模扩张,国内钢铁市场已基本形成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市场的压力必然会逐步淘汰部分低技术、小规模的钢铁企业;二是随着国家各项政策的出台,今后中小钢铁企业扩建规模将受到很大影响,大型钢铁企业将成为国内产能增长的主要力量,鞍钢、武钢、宝钢等国内主力钢厂的项目都将在今后几年内陆续建成,这些特大型企业的继续扩张必然会提高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的。同时,大型企业是我国钢铁行业资金、技术集中地,这些企业的扩建对提高我国钢铁行业未来发展质量是有利的。三是未来我国钢铁市场存在着大整合条件,包括原料供应、市场供大于求的形势出现、企业资本技术的需要、面对国内外企业的竞争压力等因素都会促进国内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而目前这种趋势已开始显现。

在市场压力和政府推动下,近几年国内钢铁行业开始出现重组热潮,从目前进行的重组情况看,主要分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地方政府推动以大吞小型:地方政府推动本地区大型的钢铁企业去兼并中小企业,兼并方式主要以资产划拨方式进行。如攀钢对成钢、长特等企业的兼并,武钢对鄂钢的兼并,以及目前进行的唐钢对宣钢和承钢的兼并。就目前而言,用此种方法进行国有资产的组合对于推进国内钢铁行业联合重组是一种相对有效的办法。二是中央政府推动强强联合型:国家从整体行业发展战略角度出发,希望通过大型钢铁企业的强强联合以壮大国内钢铁行业的整体实力,如现已挂牌的鞍钢和本钢的联合以及目前正在推动中的首钢和唐钢的联合。不过由于都是行业中的强手,又都是地方政府的财税支柱,因而在推动这种联合中遇到的困难也较大。但从长远看,这种联合对国内钢铁行业远期发展的意义较为重大,因而联合也将是必然发展趋势。以上这两种方法主要是大型国企间的联合重组方式。

三是外资出资入股型:国内巨大的钢铁市场和发展潜力吸引了许多国际资本和一流钢铁企业的注意,许多企业把进入中国市场作为其未来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并在中国积极进行收购探索。如米塔尔购入华菱管线、法国圣戈班全资收购徐钢、中信泰富收购石钢等,浦项、新日铁、阿塞洛等企业已与或正与国内国钢铁企业进行合资合作。虽然2005年国家出台的产业政策对外资控股国内大型钢铁企业做出限制,但在国内市场巨大商机的吸引下,今后外资对中国钢铁行业的关注度并不会减弱。四是国企改制引资型:随着国企全面改革,政府希望通过引入非国有资本进入到国有钢铁企业中以增强其活力。如建龙集团对抚钢的重组、通德对西林钢铁的重组、建龙入股通钢等,这实际上是给民营资本进入钢铁行业创造了条件。不过重组并不是目的,企业发展才是目的,而发展必须有较强的技术提供支撑,如果在这方面做不好,这种重组效率就会打折扣。此外,还有在市场政策压力下的联合:即未来小企业的生存空间会被压缩,同时政府也对其发展做出了种种限制,在市场和政策压力下,部分规模相对小的企业走向了联合。如银丰等企业联合成国丰,唐山丰南小集5家钢铁企业联合成瑞丰钢铁等。

从以上情况看,目前国内钢铁企业联合重组主要是以政府推动为主,但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今后国内企业之间自觉联合重组的积极性会增高。预计2007年之后,随着此轮产能扩建高峰告一段落,控制市场份额成为企业的重要任务,市场压力下会使我国钢铁企业的扩张方式将从目前的自建扩张方式逐步向兼并联合扩张方式转变,并且这一趋势会长久持续下去。而到2015年以后,随着国内钢铁需求达到饱和峰值,企业间的联合重组将成为行业的主流,我国将形成许多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钢铁工业集中度将得到极大提高。

钢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