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眼下又到了各地幼升小报名的时候,家长们也开始为孩子报名、办手续而忙活。不过,广州市一些市民近日向央广新闻热线反映,当地一些小学在接受幼升小报名时要求家长提供计划生育证明材料,除了计生证明以外,甚至还需要孩子母亲的查环查孕记录。

   广州部分小学入学需提供母亲查环证明 儿读书要母上环 到底几时休?

    广州市民反映,当地一些小学在接受幼升小报名时要求提供孩子母亲的查环查孕记录。

    央广网广州5月27日消息,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眼下又到了各地幼升小报名的时候,家长们也开始为孩子报名、办手续而忙活。不过,广州市一些市民近日向央广新闻热线反映,当地一些小学在接受幼升小报名时要求家长提供计划生育证明材料,除了计生证明以外,甚至还需要孩子母亲的查环查孕记录。

    所谓的计生证明和查环查孕记录,都是为了反映孩子家长的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情况。为此,很多家长就提出质疑,认为这种做法是把入学和计生情况挂钩,与国家卫计委和广东省教育厅的政策相违背。广州市白云区黄边小学教务处的老师向记者证实说,该校在新生入学报名时,确实需要提供计划生育的相关材料。按照这位老师的说法,家长要提交计生证,或者是查环查孕证明,这主要是为了核实报名的孩子是不是符合计划生育政策。

    老师:入学的计生证明材料里要有这个服务证,如果没有计生服务证,就需要提供最近一年的查环查孕证明。我们入学的时候一直都是需要查一下计划生育的证明材料。假如你是外地的,两个证件都没有,可以提供小孩的出生证。就是为了证明小孩是不是符合计划生育。

    此后,记者又咨询了白云区中大附属外国语小学。作为当地的一家私立小学,该校的招生老师明确表示,孩子入学同样需要计生证,而且辖区内的孩子对材料的要求会更严格。

    老师:除了有那个体检表、户口本、身份证、出生证,还需要计划生育证。关于计划生育材料,地段内可能会查的比较那个严一些。所以地段生我们会要求资料多一点。

    而在白云区外,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局的招生负责人也表示,该区幼升小报名时也有这样的要求。

    记者:本地的话也需要计划生育证吗?

    工作人员:对,一整套都需要。

    记者:查环查孕证明也是必须的吗?

    工作人员:对。其实都是同一种东西,他给你出了,就说明你在计生啊、年检啊之类的有。

    记者:全市都要求吗?

    工作人员:我们海珠区要,其他地方我不敢代表他们说话。

    尽管具体要求有所不同,但广州全市范围内,幼升小报名中要求提供计划生育材料的小学并不在少数。作为教育机构,为何会和计生工作扯上关系呢?黄边小学教务处的老师说,他们也是在执行上级的政策。

    老师:我们也是要按照上级的招生政策,说要提供这个证明材料我们就收。反正我们按照上级的要求做就行啦,不会因为你没有这个材料而卡你入学。

    按照这位老师的说法,他们只负责收集计生证明资料,是否提交并不影响孩子的正常入学。既然不是入学的前置条件,各个小学为何还要自讨苦吃,冒着被曲解和误会的风险,要求家长提供这些证明材料呢?在采访中,广州市多所小学的老师以及各区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均表示,他们是按照上级要求行事的。广州市某区教育局的王女士向记者介绍了他们的依据:

    王女士:广东省教育厅和广东省计生委的粤教基函〔2014〕74号文有个通知,它文件是明确规定,教育部门是计生兼职委员单位,就要依法履职,指导、督促义务教育学校在新生入学的时候,要查验他父母的《生育服务证》,并且还要造册通报给我们当地计划生育行政管理的部门。

    记者:如果他提供不了这个证呢?能入学吗?

    王女士:那就入学呗!义务教育法要保障每个适龄儿童和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计划生育的情况与义务教育学生的入学、注册是不挂钩的。

    王女士所提到的文件,是广东省教育厅和广东省卫计委在2014年8月8日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工作的紧急通知》。据了解,在这份文件下发前,广东省一些地区将“计划生育状况证明”作为户籍新生入学的前置条件,对未提供计生证明的适龄儿童、少年不予办理入学注册手续。为此,广东省专门下发通知,明令禁止了这种将学生家庭计划生育情况与义务教育学生入学注册挂钩的做法。不过,该通知同时要求,由于教育部门是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兼职委员单位,在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前提下,需查验其父母的《计划生育服务证》。按照这份文件的规定,教育部门在孩子入学时只需要查验孩子父母的《计划生育服务证》,并不需要其他的计生证明材料。这样做是为了配合计生部门统计计生政策的执行情况。管教育的却要承担计生任务,对此,常年在基层教育部门工作的陈女士也颇感无奈。

    陈女士:我们也是计划生育的这个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计划生育也是我们的工作职责之一,我们也属于被考核的对象。他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是不与这个挂钩的,但是呢,作为这项工作,我们还是要做,也要收证明材料,同时我们也要向属地的计生部门也要通报这个情况。实际上我相信广州市都是这样做的。因为我们这个都是在执行政策.我个人认为我们也没有做错。

正如前面教育局的工作人员所说,保障适龄儿童和少年的受教育权是《义务教育法》的明确规定。虽然广东省规定,家长在孩子入学时不提交《计划生育服务证》,也不影响到孩子上学,但是如何保证这些规定在执行过程中不会有偏差和误解,可能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同时也需要群众的监督。不过,如果计生证明材料确实和上学没关系,入学报名的时候直接取消这些材料的审核是不是更彻底一些呢?(央广网)

        事实+
    那些想象不到的奇葩证明

    “人品证明”:哈尔滨市民小威毕业后找到一份银行押运的工作,公司却要求他到社区开具一份“人格担保证明”。无奈,小威先去学校开了份品行鉴定,社区工作人员为小威开了一份在辖区居住生活期间没发生打架斗殴等劣迹行为的证明。

    “非故意烧毁钱币证明”:湖北宜昌的林师傅不小心把10块钱掉进了煤炉里,烧缺了个角。银行要求他找社区开一个非人为故意的证明,才予以兑换。

    “不扰民证明”:哈尔滨的孙女士兑下一家门面,准备开饭店,到工商局办营业执照时被告知须到社区开一张改变房屋使用用途的证明,同时证明饭店的经营不会对周围民众生活造成困扰。

    “摔倒证明”:四川一老太在乌鲁木齐火车站不小心摔倒住院,之后她回四川老家报销住院费,却被要求开具“摔倒证明”。“这病历上只写了脊柱受伤,手术治疗,没写是怎么造成的。谁能证明你是在火车站摔倒的?到当地社区开个证明来,证明你摔倒了,然后再来报销。”

    “气象灾害证明”:记者以保险理赔需要开具一份风力气象证明为由,联系湖北黄冈市气象局公众气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表示,能开具过往时间段最大风力等气象情况的证明,每份600元,“觉得太贵具体办理时价格可以协商”。

    “你妈是你妈证明”:北京市民陈先生一家三口准备出境旅游,需要明确一位亲人为紧急联络人,于是他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可问题来了:他需要提供他母亲是他母亲的书面证明。

    “爷爷奶奶死亡证明”:“爷爷奶奶过世已经50多年了,老家还在辽宁省,我真不知道怎么开这个死亡证明?”最近几天,长春市民刘先生打算把已经过世父亲名下的车卖了,需要办公证,却遇到了难题。
    广州部分小学入学需提供母亲查环证明 儿读书要母上环 到底几时休?

    妈妈上环了,才能够给孩子上户,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捆绑,为了自己孩子不成黑户,许多女性只有怀揣着一百个不情愿去上环。这小小一枚避孕环,能够捆绑的还有很多。比如上小学。去年,《中国妇女报》上一篇名为《别让计划生育成为孩子上学的门槛》的文章报道说,人大代表郭新志在全国两会提案中表示,“部分地区将孩子入学与家长执行计划生育的情况挂钩,在孩子办理入学注册时要求家长提供计划生育证明,甚至要求母亲提交上环证明,或者对申请入学的孩子区别对待。”拿着妈妈的上环证明才能上学,真是诡异而心酸。不过还有更奇葩的。

    除了和孩子的捆绑,一些地方另有“创举”。2013年5月,《海南特区报》报道,记者以辖区居民的身份向某社区居委会咨询,结果被告知甚至连申办工商执照时都需要上环证。同年,《中国青年报》采访了一位在南方生活的女性,她在申请安居房时,被街道办要求必须持有“每三个月都有检查记录”的“上环证”。
有的地方上环还不够,把“查环”也捆绑在了一起,上完还要组织妇女查验,保证避孕环还在子宫才会放心地开各种证明。
强行捆绑是违规手段,不容于国家法律法规

广州部分小学入学需提供母亲查环证明 儿读书要母上环 到底几时休?

    强行上环并搞利益捆绑,有违法律法规,早被国家和一些省的计生部门所否定

    计划生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创造条件,保障公民知情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这就是说,公民在避孕上是绝对有知情选择权的。而和户口、上学的捆绑,不仅不顾妈妈的权利,还触犯了小孩的基本权利,和宪法、义务教育法都是相抵触的。
2012年,今日话题《“上户先上环”:1.14亿上环妇女之问》发表后,全国13位女律师曾经上书过原国家计生委,建议尊重女性避孕的自主选择权,警惕一些基层将新生儿户口登记与“上环”挂钩的违规做法。当时官方的回答是,国家计生委并无“上户先上环”要求,一切都是依照国家法规进行,各地的具体情况需向当地计生部门了解。
而一些省份的计生部门也对此问题有过很明确的表示。2013年,海南省计生委有关负责人对当地媒体说,“早几年也许是有类似情况,但是现在我们已经要求不能因上环证而影响其他证件、证明的办理。”2014年,浙江在线报道,省卫计委计划生育基层指导处处长潘祖光表示,“强行上环早就被明令禁止了,和户口挂钩更是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然而,部分乡镇街道仍然肆无忌惮

    在众多的避孕方式里,上环是最容易被基层单位运用与考核的

    上环只是众多避孕方式中的一种,之所以被一些基层计生部门如此青睐,是因为它是最容易“出成绩”的。一旦把避孕环给放置到体内,妇女自己很难取出来,似乎有“一劳永逸”之效。在基层的计生考核之中有一种叫作“长效节育措施落实率”的指标,不少地方自动把该指标等同于“上环率”。
直接追求、运用“上环率”的主要是乡镇和街道办这一级。所谓“县官不如现管”,这些基层职能单位手中掌握着居民从上户口到上学等诸多的利益。当其为了追求“上环率”无所不用其极时,就会把能捆绑的都尽量给捆绑起来。

    而一些基层工作人员身上背着“上环率”这样的考评指标,做得不好要被惩罚,做得好会被奖励。海南媒体的报道中,一位基层社区工作人员有这样一段无奈的告白:“我们都是女人,我可以理解你不想上环的心情,其实我们也不愿意天天向前来办事的居民要上环证,但上级部门将上环率与我们居委会年底业绩考核挂钩,我们也没办法。”

    流动人口多和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最热衷

    《羊城晚报》去年8月报道过这么一个案例,一对夫妇家住江门市新会区,在给孩子上户的时候,被要求上环,然而同样属于江门的蓬江区却没有这样的规定。如这个事例所展现的,上环不上环,全看基层单位的选择。在1994年开罗人口与发展大会上,缔约国一致赞同计划生育知情选择是人们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中国也是其中之一。从那时起,很多地区就逐步地取消了上环,计生部门提供多样化的避孕手段。到底是什么样的地区还在继续呢?

    查阅充斥在网络上的强行上环事例,可以发现,大部分都发生在流动人口较多和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于前者而言,上环这种简单粗暴的手段便于管理,于后者来说,本身的避孕技术观念比较落后,并且也认为上环是更加经济的手段。

    尽管强行上环被诟病已久,然而只要没有明文禁止,某些地区的基层就我行我素地运用

    在一些地方,群众把被强行上环投诉到政府网站上。得到的答案,却往往强词夺理。比如说,广东兴宁市兴田街道办,在去年11月是这么回复一位提问者的——“但知情选择不等于放任自流或无条件的自由选择,而是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的指导下,负责任地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避孕节育方法”。 还有些地方直接把强行上环推给村民自治章程,而全然不管村民自治也不得违背国家法律法规,如下图所示:

    总之,大家都知道强行上环是不对的,媒体也曝光过很多事例了。然而,因为没有明确的禁止,很多乡镇街道办就打着各种各样的幌子去歪曲、曲解相关法律法规,强行推广上环。一些上级部门也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尽管知道这是有违法律法规的,却因为效果而默许。
必须明文终结某些地方的强行上环“土政策”

广州部分小学入学需提供母亲查环证明 儿读书要母上环 到底几时休?

    强行上环有百害

    上环是一种还不错的避孕方式,然而,因为避孕环的质量、放置方法,以及个人体质等原因,上环是许多中国女性的噩梦。官方参与的《12万例宫内节育器避孕效果调查报告》指出,20年来,虽然宫内节育器避孕有效率明显提高,品种大量增加,但副反应(出血、感染、腹痛、腰痛)却没有下降。总之和80年代初的调查比,副反应没有降低,有的甚至有升高的趋势。不仅如此,上环这件事,往往只注重“上”,却忘记对年纪大一点的妇女追踪、取出。当然,就算没有这些可能的副作用,女性选择哪种避孕方式,也该是自主的权利。

    除了威胁到女性的健康权、知情选择权之外,类似于上户口、上学这样的捆绑,又妨害了孩子的基本权利。

    强行上环其实对于地方也没有什么好处。其一是腐败问题,例如给一些工作人员好处费而逃避上环,是有可能发生的。其二是“赶客”问题,今年1月20日,《羊城晚报》有个标题形象地说明了问题——《小孩入户要结扎上环 博士教授吓得不敢来》。而在2012年的时候,有媒体做过一个调查,过半人更表示,若入户须上环,宁愿不入户。

    再不顺应时代,明文终结强行上环,更待何时?

    中国已经正式实行“单独二孩”政策一年多,而《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条例》也在去年送审,送审稿中征收范围收紧。时代在进步,有丰富的避孕手段让人们选择。强行上环节育却依然在很多地方轰轰烈烈地进行着。    

    尽管不断被居民、媒体、律师等群体质疑,可某些基层行政单位和工作人员完全不在乎,继续曲解着相关的条例。甚至更上一级单位还得反复做工作,湖北麻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的一位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给乡镇计生办的主任开过几次会,‘上环’和上户口不能直接挂钩。这个要靠计生办做工作,采取自愿方式,不能强迫,今年已经发了三次文件。”

    在这样的情况下,确实非常有必要从上而下,从国家层面明文禁止强行上环以及上环捆绑问题了,禁止把“上环率”与计生考核挂钩。只有这样才能抑制住那些热衷于上环的基层部门找借口、挡箭牌,无所顾忌地追求“上环率”。

 

查环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