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国家的配额政策还不清楚,后市走向不好判断”、“希望国家尽早出台配额政策,给我们企业一个稳定的市场环境”。近些日子,许多棉花企业的心思都放在进口配额上,国家还不明朗的配额政策,给企业带来了许多担心,类似这样的话几乎人人都在说,配额什么时候发放
国家的配额政策还不清楚,后市走向不好判断”、“希望国家尽早出台配额政策,给我们企业一个稳定的市场环境”。近些日子,许多棉花企业的心思都放在进口配额上,国家还不明朗的配额政策,给企业带来了许多担心,类似这样的话几乎人人都在说,配额什么时候发放、发放多少似乎成了决定中国棉花企业成败的风向标。
从1998年,我国棉花市场放开到现在,历经7年的时间,我国的棉花企业和棉花市场逐渐融合到国际市场中,但与此同时,外棉进口配额也在日益加大对国内棉花市场的影响,甚至出现2003年配额的突然下发导致全行业亏损的现象。
有人说,国内棉花市场与国际接轨了,棉花进口配额影响国内棉价应该是正常现象,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虽然棉花配额的发放重新调整了国内棉花市场的供求关系,但真正与国际市场接轨,市场反应的应该是国际棉花供求关系,而棉花配额什么时候发放、发放多少只是改变了某一区域棉花的存在量,并不可能改变客观存在的世界棉花供应总量,而逐渐与国际接轨的国内棉花市场面对配额却仍不能从容镇定,反而更加在意,甚至恐慌。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配额勾起多少风云变幻
说起配额对国内棉花市场的影响,大家记忆犹新的是在2003棉花年度。当时棉价跌宕起伏,行情波澜壮阔,连绵300天,起伏6000点,连专家都不得不用“反常”这两个字来解释。2003年年底区域现货价一度摸高19000元/吨,2004年年初稳定在17000—18000元/吨之间。
自2004年4月以来,棉花价格进入了急速下跌的通道,以328为例,从最高19500元/吨到近期13000元/吨,下跌了6500元/吨,跌幅达33%。而棉花价格出现180度大转弯的4月也正是国家发放外棉配额的时候,150万吨的棉花配额把全行业打进了低谷,历经一年多的时间才恢复一些元气,而外棉商却利用这次机会大赚了一笔。但这一年度全球棉花市场供求数字却显示供求基本平衡:期末库存为808万吨,棉花产量达到2055万吨,总消费量为2121万吨。
在国际市场供需基本平衡的情况下,国内棉花价格出现大幅度跌落,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配额对国内棉花市场的决定性影响。与此同时,国内的棉纺市场也越来越依赖于配额来调节,据海关统计,2003年我国进口外棉87万吨,占当年棉纺消费总量13.6%;2004年进口190万吨,占当年棉纺总消费的25.1%;2005年1—10月进口约200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0%,占消费总量的比重为26.4%。预计2005/2006棉花年度需进口外棉370万吨左右,占该年度棉纺消费量的比重将提高到近41%。
如今,棉纺产业对关于配额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很敏感,可想而知,配额一旦公布肯定会在目前大家都比较迷茫的棉市中重新掀起一阵波澜。外来的棉花会念经?
有专家认为,由于国内棉花市场巨大的缺口,许多企业大量进口外棉,这必然会冲击国内棉花市场,而国外棉商却能在棉花价格下跌前,利用价格差迅速赚得巨额利润。
“现在国内的棉花流通企业一味哄抬价格,只考虑自身利益,而没有形成整个产业链共同挣钱的观念。”以生产棉纱为主的河北保定依棉集团的副总经理洪刚认为,“在市场价格比较高时,下游的纺织企业肯定是用成本比较低的外棉,外棉商赚取巨额利润根本原因在于国内棉花企业经营不规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供销社副主任、新疆棉花协会秘书长吕永民认为,供求关系固然是影响价格的刚性因素,但如果这种价格超出了需求方的承受力,那就会反过来影响供求关系。
“一旦纺织企业难以承受成本压力,就会转过头来大量使用外棉,而此时国内的高棉价,就使外棉有了提价的机会,结果就会出现去年国内棉花企业大部分亏损、国外棉商普遍赢利的局面。”新疆罗布淖尔纺织集团的董事长郭仪这样认为。
采访至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为,要想在与外棉竞争中尽可能多地保卫自己的市场份额,关键在于国内的棉花企业要理性经营,尊重客观存在的供求关系,不盲目哄抬棉价,这才能使身后“黄雀”无机可乘。
面对我国棉花缺口加大和进口激增的大好商机,为缩短交货期,国外棉商对中国的棉花交易方式已开始发生改变。由过去的询价、看样、签约、装运、提货等环节,改变为直接发货到中国的保税区仓库。这种棉花贸易方式的改变,大大缩短了交货期。保税区的棉花,虽然还没通关,但已对国内的棉花市场形成了潜在供给,对国内棉花价格变动趋势有较大的影响。
事实上,早在外国企业去年尝到向中国出口棉花的甜头后,就开始悄悄改变对中国的出口方式。
据介绍,目前我国港口上的外棉有5万吨,有消息传言,近期内还将增加到10万吨,这些外棉虽然还没进入国内棉花市场,但确实对我国的棉花市场已经造成了影响。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企业大多是在国际棉价高价时进口,低价时出口,使我国成为棉价剧烈波动的最大受害者。
“造成棉价剧烈波动的原因不只是外棉配额的发放。”洪刚认为,“许多人认为,2003年棉花市场的波动是由于配额引起,其实不然,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不应把责任完全归结到配额身上。”
拿什么保卫自己的奶酪
面对进口棉对市场的影响,但又不能不进口的现实情况,国家和企业能做些什么,把这种影响的弊端最小化,能让自己捕到的“蝉”不至于落到身后“黄雀”的嘴里呢?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棉麻局局长史建伟在年初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棉花企业的所有从业人员,棉花购销的所有环节,都必须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国棉与外棉相比的最大质量问题就在异性纤维上。这个问题解决不了,中国棉花没有出路。你的棉花再便宜,异性纤维多,质量不好,纺织企业也不敢用你的。应当明确认识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买方市场将是长期发展趋势。中国棉花有缺口,外棉就会进来,你的棉花质量不行,纺织企业就要用外棉,选择余地非常大。流通企业没有选择余地,必须认真把质量搞上去。”
与此观点相同的业内人士不在少数,河北一家棉花加工厂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应对外棉竞争,必须首先把国产棉的质量搞上去,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是无法和外棉竞争的,另外,他还认为,我国的棉花缺口比较大,所以在棉花种植上应以提高单产为主,尽量弥补国内缺口。
作为纺织企业代表的洪刚则认为,棉纺企业因为2003年度亏的太多,直到现在也没能缓过气来,而国家贷款更多的偏向棉花流通企业,这就更使得棉纺企业举步维艰,只能走一步看一步。而作为国家应该加强配额的透明度甚至取消配额或者把配额直接发给企业,消除中间环节。
全年国内棉花的供求总量在棉花、纺织企业心里就比较有数,可以有效避免市场波动,像现行的这种几乎没有预兆的发放配额,对市场造成波动是不可避免的,国产棉的市场份额被刮分就显得更加顺理成章。
2006年的配额发放应该在近期内有个定论,国内棉花企业在目前纺织企业普遍认为价格较高的情况下如何竞争,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