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日,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在成都某论坛上分享了2015年最新调研的一组数据:2015年,我国家庭平均资产为92万元,比2013年增长20.2%。该数据经各媒体转载后,引发网友热议,焦点主要在于数据与公众感受有所偏差。

据调研:我国家庭平均资产为92万元

    “对不起,我又拖大家后腿了……”

 “你好歹拖着后腿了,我连脚趾头都没看见呢……”

 近日,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在成都某论坛上分享了2015年最新调研的一组数据:2015年,我国家庭平均资产为92万元,比2013年增长20.2%。该数据经各媒体转载后,引发网友热议,焦点主要在于数据与公众感受有所偏差。

 “家均资产92万元”数据来源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库。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采用科学的PPS分层抽样法,在全国29个省363个市县的1439个社区/村抽取了数万户家庭样本,并派出2500余名接受过专业知识培训的大学生前往全国各地,成功收集到40000余户家庭信息,包括资产与负债、收入与消费等。

 这是中心的第三轮调查,它与2011年和2013年的两轮调查数据一起,合成了更为翔实的中国家庭微观基础数据库。

 “平均数”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家庭平均资产就是用所有家庭的资产总和除以家庭的数目。但是,平均数容易受到个别极值的影响,它并不能代表绝大多数家庭的情况,也不能说家庭资产低于92万元就排在全国后位。

 如果要体现全国家庭资产的中等水平,更好的一个指标是“中位数”。所谓中位数,是把所有观察值高低排序后处于正中间的那个数。根据CHFS初步数据,家庭资产的中位数仅为33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92万元的平均数与33万元的中位数相差数倍,这说明我国家庭资产分布不均,贫富差距明显,这就是“平均数掩盖下的真相”。

 我们以上海和贵州地区的家庭为例:CHFS初步数据显示,上海家庭其资产中位数为172万元,而贵州家庭的资产中位数为33万元。

  资产“平均数”和“中位数”的悬殊,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的贫富差距。甘犁教授近期也在其专栏中提到,与理想的“橄榄形”社会相比,中国则属于财富分配不均的“金字塔形”,在财富金字塔的低端,中国尚有78.9%的成年人口的财富没有达到中产阶层的最低标准。要想缩小贫富差距,加大对贫困家庭的教育投入和资金扶持,增加转移性支付势在必行。

 很多网友惊呼“拖后腿”,这说明确实有不少家庭的资产在均线以下,然而,公众的感受偏差也可能源自对几个概念的混淆:

 一是家庭与个人。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是以“家庭”作为调研单位,92万元也以“家庭”作为研究整体。

 二是资产与财富。资产分为金融资产与非金融资产,前者包括现金及存款、借出款、农业/工商业资产、股票、基金、债券、银行或互联网理财产品等,后者包括土地、房产、耐用品等。资产并不等于财富,财富是净资产,即资产扣除负债后的余额。假设你贷款70万元购买一套100万元的房,或许你成为了“房奴”,但你的资产却增加了100万元,而房产净值只有30万元。部分网友惊呼“被平均”的原因,也或是将“资产”和“财富”二者混为一谈。而且,我国家庭资产中房产占比很大,这使得资产风险更集中在受经济波动影响的房产价格上,同时这也极大地影响了资产的流动性。

 三则是平均数与中位数。正如笔者上述所提,平均数只是平均分配后的数值,并不能代表中等水平,更不能代表绝大多数情况。笔者希望更多人关注中位数而不是平均数。

 综上,2015年中国家庭平均资产约92万元,并不代表大多数人都能达到这一水平。同时,面对较大的贫富差距和超高的房产配置,笔者呼吁,一方面要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增加金融知识普及度,提高普通百姓金融知识水平和正确的理财观念;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大众理性看待房产市场,鼓励多样化投资,倡导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充分优化资产配置。

家庭平均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