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沪深股市在已有10%涨跌停板这一“熔而不断”的基础上,再加上5%和7%的两档熔断夹层,有叠床架屋之嫌。国外熔断机制的引入是和T+0制度所共存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涨跌停板的作用。而我国的这种设计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4日的熔断测试表明熔断并未成为市场情绪的冷却剂,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恐慌情绪。

    新年开市四天,四次启动熔断机制,中国版的熔断次数和熔断速度在让股民唏嘘不已的同时也在拷问监管层:为何熔断机制在中国如此水土不服?

 熔断如同保险丝,如果你家的保险丝一天断两次,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该换根粗点的;如保险丝四天断四次,那必是电路出问题了。很显然,熔断机制未能达到监管层所预期的维稳效果。相反,在市场静默一段时间后又成了股指加速下滑的助推器,并大大加剧了市场流动性的丧失。2015年夏季的股市巨震突出的表现为流动性危机,而作为应对股市巨震的熔断措施又进一步加剧了流动性危机。我们认为,在我国特殊的市场环境中,熔断机制设计不合理、散户占比过大及有关方面应对不足是造成中国版熔断机制水土不服的主要原因。

 我国的熔断机制仍是在保留涨跌停板的前提下实行分档熔断,这与国际上涨跌停板与熔断两者取其一的做法相悖。此外,由于推出时间过于仓促,5%、7%的熔断阀值并不合理,而且在制度设计中并未考虑期现联动的后果。

中国四次启动熔断机制水土不服的主要成因有哪些

 沪深股市在已有10%涨跌停板这一“熔而不断”的基础上,再加上5%和7%的两档熔断夹层,有叠床架屋之嫌。国外熔断机制的引入是和T+0制度所共存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涨跌停板的作用。而我国的这种设计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4日的熔断测试表明熔断并未成为市场情绪的冷却剂,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恐慌情绪。

 据统计,2015年全年沪深300(3352.009, 57.63, 1.75%)指数有15次涨跌幅度超过5%,而在万亿杠杆资金并未清除、经济持续下行以及注册制推出的预期下,2016年股市仍会震荡前行。预计未来市场触及熔断阀值的次数还会更多。在这种情况下,过低的熔断阀值就如同给市场加上了紧箍咒,这一方面会严重干扰投资者预期,妨碍市场效率,影响市场微观的价格发现功能,另一方面在熔断后流动性迅速丧失会导致市场陷入停滞,而这恰恰是去年夏天市场巨震中连续循环下跌最重要的推手。相对于美国7%、13%和20%的三档熔断阀值,我国设定5%、7%的熔断阀值及10%的涨跌停板制度过于接近、缺乏弹性。

 我国的熔断是以沪深300指数为参考标的,只有当沪深300指数达到相应阀值后才会触发熔断,但此时三大交易所对应的其他期现货品种却同时停止交易。这种制度设计,沪深300指数和沪深300股指期货能很好对应起来,但包括上证50、中证500在内的指数和期货产品并未相互对应。4日的行情下跌主要由中小市值股票所引导,中证500指数在第一档熔断前跌幅已达6.39%,相应的股指期货也已跌停。中小盘股票流动性的缺失将抛压传导到了大市值蓝筹股——这在熔断15分钟后表现十分明显,致使上证50和沪深300股指期货承压,相应的大盘蓝筹股也纷纷跳水。最终沪深300指数在很短时间内跌幅达到7%的熔断点,三大交易所停止交易。

 沪深股市散户占比过大,这种由散户主导的市场更易引发追涨杀跌的羊群效应和价格的频繁波动,遂使单一市场冲击因散户的从众效应而无限放大,熔断机制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在机构投资者占主导、程式化交易和高频交易盛行的成熟市场中,作为极端行情出现时的一种市场冷却机制,熔断机制更多平衡的是当市场达到熔断阀值,通过短时间内的交易中断,大多数机构投资者将有时间重新思考价格合理区间,从而调整交易程式和交易策略。因此,熔断机制并非简简单单的让市场冷却,而是通过改变一部分交易者的心理预期、扭转其对于市场大幅波动的判断来为市场减压,而多空力量在熔断时间内的转换及交易策略的调整,将使单边市场出现分歧,投资者对于市场的判断分歧恰恰是流动性的保证。

 反观A股,当市场情绪被散户的投机心态所主导时,人们往往会对特定的事件和调整过度反应,随着跌幅不断扩大,熔断的触发让很多人始料未及,在客户群中产生了大范围恐慌。因此在熔断的15分钟内,人们并未像想象中的冷静下来,而在静默期内紧张情绪进一步升温。大多数散户此时唯一的理性反应就是在市场触及7%的熔断点前将存货卖出;机构投资者由于止损和应对赎回的要求也选择跟着散户的步伐抛出筹码。这种个体的理性行为导致的集体非理性使得各方参与者并未出现分歧,而坚定地成了市场空方并相互踩踏。

 事实上,即使抛开市场准备不足等的因素,熔断机制的磁吸效应(magnet effect)——即当接近熔断阀值时股价会像磁铁一样加速被吸向相应限制价格的现象也会因市场结构的矛盾而加剧。熔断限制使市场参与者产生流动性丧失的预期,而散户心理会加深市场单边运行的判断,带来的集体非理性将使熔断的“吸引效应”更强烈,使市场丧失流动性的预期自我实现。

 整治股市,就如同大禹治水一样宜疏不宜堵,当市场泄洪通道都被堵上时,仅仅通过人为设置障碍和施加约束的政策选择,可能会将市场推向更糟糕的境地。要真正维护股市的平稳运行,发挥熔断机制的正面效果并实现市场所乐见的慢牛行情,监管层需要采取疏堵并举的手段:放开股市的泄洪通道,尽快修复市场漏洞、完善制度配套。

 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尽快放开对股指期货的种种限制,加大衍生品创新,真正发挥衍生工具规避风险、价格发现和资产配置的功能。据统计,自去年6月15日至7月31日,股指期货日均吸收净卖压约25.8万手,合约面值近3,600亿,相当于减轻了现货市场3600亿的抛压。因此,从疏的角度来说,理应在市场逐渐恢复平静之际尽快为股指期货、股指期权和衍生品“松绑”,发挥衍生品的功能常态并解决期现不匹配和制度非对称等深层次的问题。另一方面,深刻反思目前股市的制度设计,通过合理的制度搭配更好地发挥熔断机制降低价格波动、维护市场稳定的作用。这需要监管者根据市场状况调整熔断阀值,细化熔断规则,并在实践中积累监管经验。就目前而言,熔断机制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调整。

 第一,现有涨跌停板和T+1交易规则已大大限制了市场流动性,与股指期货T+0的交易规则形成制度错配,可考虑取消T+1,而采用与股指期货同步的T+0;如暂无可能取消涨跌停板,则果断暂停熔断制度;第二,可以考虑将5%、7%的两档熔断合并为7%的单熔断阀值,并将15分钟的熔断时间扩大到30分钟;第三,可借鉴期货市场的扩板制度,当市场连续出现单边上涨或下跌时适当扩大熔断阀值和涨跌停板限制;第四,尽快放开对上证50和中证500股指期货涨跌停板的限制,恢复到10%的常态,实现三大期指和现货的匹配,防止流动性危机的跨市场传导。

熔断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