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公司公告表示,《告知书》可能导致其控股子公司青海春天药用面临经营停止的现实风险,从而面临巨额亏损风险。“青海春天药用是青海春天的核心资产,由此青海春天股票存在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措施(即ST)的可能,并产生巨额亏损。”
在经过了两个月的停牌之后,3月29日晚间,上市公司青海春天的投资者们等来“噩耗”。29日22时,青海春天发布公告称,公司明星产品极草作为“综合开发利用优势资源的试点”以及冬虫夏草用于保健品的试点工作均已被叫停。
这一事实的确认,意味着青海春天彻底失去了生产经营“极草”(公司冬虫夏草产品)的唯一合法身份,这家以极草为主营产品的上市公司,也在一夜之间走到巨亏边缘。
核心产品唯一合法身份丧失
3月29日22时,青海春天发布公告称,已于2016年3月28日收到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出的《政府信息公开告知书》,告知“青海春天冬虫夏草产品作为综合开发利用优势资源的试点产品以及冬虫夏草用于保健食品试点工作均已停止”,并要求公司“应立即停止相关产品生产经营”。
这一公告内容对于投资者来说堪称“噩耗”。有投资者在股吧里表示,公告前已“猜到不是好消息”,但没想到目前这一结果“比预想中更坏”。
此前2月1日,青海春天因药品生产资格证到期并迟迟未获得新证而“停牌核查”,其间,曾先后5次发布公告通报“换发《药品生产许可证》的进展”。几次公告中均表示,青海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正在对相关资料进行审核,“尚未有具体明确的结果”。鉴于这一情况,市场普遍认为青海春天将在29日的公告中继续通报许可证的进展。“以为最多就是通报没有获得新证书。”一位投资者表示。
与“没有获得新证书”相比,昨晚公布的结果对青海春天来说堪称“致命一击”。
据了解,作为青海春天最为核心的明星产品,冬虫夏草产品“极草”此前唯一得以合法生产和经营的身份即为“青海省综合开发利用优势资源的试点产品”。目前,该身份的丧失,使极草的生产和经营“一夜之间”由合法变成非法,公司也将随之立即陷入停产危机。
公司公告表示,《告知书》可能导致其控股子公司青海春天药用面临经营停止的现实风险,从而面临巨额亏损风险。“青海春天药用是青海春天的核心资产,由此青海春天股票存在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措施(即ST)的可能,并产生巨额亏损。”
今年以来连遭“打击”
进入2016年以来,青海春天接连遭到“打击”。
2月2日,青海春天紧急停牌,原因是负责生产极草的子公司“青海春天药用资源科技利用有限公司”的药品生产许可证于去年年底已到期,但青海省食药监局迟迟未给公司发放新证书,公司被迫因此停牌并进行核查。几天后,公司公告表示,经申请,省食药监局将公司药品生产许可证延期至3月31日。
2月4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在官网提出警示称冬虫夏草砷含量超过国家安全标准。青海春天再次处于被质疑的境地。
3月4日,国家食药监总局下发了《关于停止冬虫夏草用于保健品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根据规定,今后含冬虫夏草的保健食品相关申报审批工作按《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执行,未经批准不得生产和销售。这一新规,使得并不具有保健品资格的极草,连“试点”资格也失去:在此之前,青海春天是国内5家拥有此试点资格的企业之一。
此前,医药行业人士曾在接受采访时分析称,鉴于极草在2012年获得了青海省当地特批的“青海省综合开发利用优势资源的试点产品”这一“独家名份”,因此即使药品生产许可证被吊销以及保健食品试点资格被停止,也不影响极草以前述身份继续生产经营。市场当时也普遍认为,“许可证”和“保健品试点”两次利空,并不至于令极草陷入死局。
■ 放大镜
极草贡献近8成主营收
根据公开可查的信息,极草产品目前是青海春天的主营业务、且几乎是唯一的主营业务。
2015年6月,青海春天借壳贤成矿业上市。市值达到近200亿元,一度成为众多股民心目中的优质标的。上市之初,这家公司主打的卖点便是“极草”,即一种口服冬虫夏草含片。上市前极草已因广告宣传力度之大和价格之昂贵而“家喻户晓”。
值得注意的是,昨晚公布的告知书中提到,国家食药监总局是在2015年7月11日告知青海省政府停止极草产品试点的,这意味着,青海春天早在上市一个月之后,便已身陷“停产”危机。
资料显示,青海春天极草产品的营收占公司总营收的90%以上。以2014年数据为例,公司总营收20.63亿元,其中“冬虫夏草纯分片”(即指极草)的营收为18.9亿元。
昨晚公告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9月30日,青海春天药用冬虫夏草纯粉片销售收入752742584.51元,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78.91%。
3月29日晚间,一位制药研发行业人士分析称,当下青海春天药品生产许可证一事未有下文,极草唯一的合法生产身份也被取消,危机之下,如果不能迅速为极草寻找到新的“身份通道”,对于青海春天来说,退市或难以避免,对公司及其投资者的打击将难以估量。
冬虫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