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日,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牵头的《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出台。该团体标准直接将虹鳟鱼归为三文鱼,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争议。

  近日,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牵头的《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出台。该团体标准直接将虹鳟鱼归为三文鱼,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争议。

  看到,《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中明确写明,基于科学分类和命名方式,三文鱼是鲑科鱼类的统称,包括大西洋鲑、虹鳟、银鲑、王鲑、红鲑、秋鲑、粉鲑等。不过,该标准一经发布便引发质疑。因为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三文鱼分会”会长、执行会长、副会长,以及《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起草人单位,都是三文鱼生产销售产业链上公司主要负责人,而没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鱼类专家人员,这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质疑。此外,根据规定团体标准应该至少公示15天,而这份《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实际公示时间仅有短短三天。

  对此,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崔和向媒体解释,三文鱼是企业生产的产品,怎么生产产品他们自己最清楚,团体标准由公司成员起草,在之后的审核阶段,则都是高校、科研院所的教授、研究员专家把关,由他们对草稿提出修改建议,最终,由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批准发布。

  然而,对于养殖的虹鳟,很多人都担心寄生虫问题,生吃不安全。随机采访了20多名广州市民,8成市民表示担心虹鳟有寄生虫。广州市民肖女士说:“担心不安全,所以今后少吃或不吃生三文鱼了。”

  对此,崔和称,相较于陆生动物,水生动物中能够与人感染的寄生虫很少,但目前我国水产品中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大的寄生虫——线虫、吸虫和绦虫,上市前都必须经过检验,都要求不得检出。

  很多人还担心三文鱼概念扩大化后,一些不法商贩更可以理直气壮地用低价虹鳟冒充大西洋鲑(三文鱼)。崔和称,为了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新标准对产品标签作出了明确要求——预包装产品的标签应标注原料鱼产地以及种名,如三文鱼(大西洋鲑)、三文鱼(虹鳟)等,让消费者清楚原料鱼来自哪里。

  链接

  虹鳟做成刺身,肉眼很难分辨

  网上有很多区分虹鳟和大西洋鲑的方法,但两种鱼做成刺身之后肉眼基本无法分辨。以前曾流行过一些分辨方法,比如大西洋鲑通常为鲜亮的橙红色,而虹鳟的肉色较为暗淡,橙色也较浅,而且大西洋鲑肌间脂肪层通常清晰和肥厚,尤其是鱼腩部位,虹鳟则不明显。但这几年随着虹鳟养殖业的发展,三倍体虹鳟刺身和大西洋鲑刺身已经完全看不出分别了,甚至部位好一点的三倍体虹鳟比差点的大西洋鲑的脂肪层还明显。除非看整鱼,否则刺身是无法用肉眼分辨的。

  说法

  生吃虹鳟风险“大得多”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专家王炳谦表示,所有海水鱼和淡水鱼都有寄生虫的可能,生吃三文鱼时要防止寄生虫,但海水鱼的寄生虫种类少,海水的渗透压高,到人类体内往往因环境不合适,不会长成成虫,淡水鱼的寄生虫与人体的生长环境接近。

  王炳谦认为,有没有寄生虫不取决于在海水还是在淡水生长,而是看其生长过程是否安全可控。无论是海水的还是淡水的都可以生吃,前提是养殖过程中没有病原体感染的机会或者没有病原体,并且在吃之前有个冷冻的过程。他认为,生吃虹鳟的风险“比生吃海水三文鱼大得多”。

三文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