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18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内已有多项金融科技应用陆续落地。2018年10月,香港微信钱包正式为香港用户提供内地移动支付服务;2019年3月起,港版支付宝用户在大湾区消费时可以通过线下扫码的方式进行跨境支付;同样是3月,深圳市公共交通领域实现金融IC卡·云闪付(NFC)应用全覆盖。
3月6日,深圳经济特区金融学会发布《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研究》课题报告(下称“研究报告”),提出包括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基金、研究推动金融产品联通“单一许可证”模式、以科技创新拓宽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的可能性边界等政策建议。
研究报告课题组认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从服务实体经济导向的大局出发,还要能够让湾区民众充分享受金融融合发展带来的便利。在具体实施策略上,要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把握好时间窗口和节奏,控制好风险。
湾区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二期正在建设
在金融行业发展中,金融科技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研究报告提到,深圳具有创新驱动的先发优势,香港具有金融服务的国际化和制度优势,这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形成了“科技+金融”的双轮驱动。
“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融合要把金融科技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点。”蚂蚁金融服务集团副总裁俞胜法在研究报告发布会上表示,深圳和香港聚集了非常多的金融科技企业,渗透率很高,完全有能力在金融科技方面走在全球前列。
从金融科技出发,研究报告提出,应充分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拓宽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的可能性边界。具体建议包括:用好区块链的金融科技,助力大湾区民生金融和普惠金融发展;探索开展金融科技创新试验,实现在风险可控下更高效率、更快速度的金融创新和扩大开放;运用RegTech(监管科技),提升跨境金融服务监管效率;运用智能边界科技手段,大幅提升跨境人流物流通关的便利性。
事实上,2018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内已有多项金融科技应用陆续落地。2018年10月,香港微信钱包正式为香港用户提供内地移动支付服务;2019年3月起,港版支付宝用户在大湾区消费时可以通过线下扫码的方式进行跨境支付;同样是3月,深圳市公共交通领域实现金融IC卡·云闪付(NFC)应用全覆盖。
此外,2018年9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与数字货币研究所联合金融机构搭建了“湾区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企业可在平台上进行包括应收账款、贸易融资等多种场景的贸易和融资活动。
据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行长、深圳经济特区金融学会会长邢毓静介绍,目前湾区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二期建设工作正在推动,上链包括跨境贸易、对外支付税务备案表、应收账款跨境融资、微票通等业务场景,未来还将与海关信息联通。
建议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基金
在金融科技之外,研究报告还从顶层设计、全局视角、激励机制、服务实体经济导向、金融市场、风险防范等维度,提出了未来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方向和多条政策建议。
其中,在以服务湾区实体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方面,研究报告建议,引入湾区三地保险资金、财政资金,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基金,支持湾区中长期项目建设,鼓励设立更多人民币投贷基金,拓宽大湾区区内跨境投融资资金来源和渠道。
据研究报告课题组介绍,此次研究报告就湾区金融融合关心的问题,对粤港澳大湾区内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最终得到的启示是:民生金融是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的重要领域。
研究报告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居民的需求,提出了在自贸区南沙、前海蛇口、横琴片区内试点允许港澳居民使用闭环账户购买人民币理财产品;建立大湾区内部保险跨境服务机制;设计政策充分考虑港澳同胞福祉,更加便利港澳金融机构在大湾区开展业务,更加便利港澳居民在大湾区生活、工作和投资等建议。
另外,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统一金融市场方面,研究报告提出,应研究推动建立湾区内金融机构的“通行证”机制和“异地分支”机制,并且通过设立金融监管联合协调机构、联合开展跨境沙盒监管试点等举措,推动建设单一金融市场。为提升湾区资金流动的便利性,可借鉴综合自由贸易账户(FT)、非居民境内账户(NRA)和离岸账户(OSA)功能,实现本外币账户一体化,提高跨境结算便利化水平。
据了解,该研究报告由邢毓静、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丁安华联合主持,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圳证券交易所、招商银行、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腾讯等多家机构参与完成。
湾区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