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结合华金证券报告中梳理的数据来看,中国电影家协会发布的《电影院生存状况调研报告》的调查结果来看,所调查的187家影院今年一季度平均收入为34.5万元,平均运营成本为117.9 万元;但从全国12408 家影院(注:2019 年末数据)计算,今年一季度每家影院平均收入仅为18万元,远低于上述调查数据,说明大量非核心地区的影院存在更为严重的亏损。

7月20日,停摆近半年的影院迎来了第一批观众。

事实上,自7月16日国家电影局发布低风险地区影院可有序开放的通知后,邀请观众回到影院的煽情文案便层出不穷;其中不乏#我想陪你看电影#的神曲cut引来几十万转发。更有乐观者预言,随着积压的优质电影扎堆上映,电影板块有望迎来迟到的“报复性消费”。

电影行业的复苏,真可以如此乐观?

复工首周,亏损却仍在持续

停摆的半年,无疑是电影行业的至暗时刻:参考国泰君安报告中的数据统计,国内影院自2020年1月24日起暂停营业,2020上半年国内票房收入仅实现22.4亿元,同比下降92.8%;上映电影 33部,较2019年同期下降87.5%。

另外,结合华金证券报告中梳理的数据来看,中国电影家协会发布的《电影院生存状况调研报告》的调查结果来看,所调查的187家影院今年一季度平均收入为34.5万元,平均运营成本为117.9 万元;但从全国12408 家影院(注:2019 年末数据)计算,今年一季度每家影院平均收入仅为18万元,远低于上述调查数据,说明大量非核心地区的影院存在更为严重的亏损。

除此之外,对于大多数的影院来说,就算已经复工,亏损却仍在持续。参考东吴证券的报告统计,尽管截至7月25日,全国已有5013 家影院开放,复工率达到45.7%,但全国单日票房平均仅恢复至去年同期的6.5%,参考这一数据进行测算,预计首周平均单日票房收入仅能覆盖19%的成本。

报复性消费?先别急着高预期

尽管当前的票房与去年同期水平相去甚远,但仍有人乐观地提到了需求压抑后可能会迎来报复性消费。

如国泰君安报告中援引猫眼研究院的数据,自2月至5月期间,观众对于重回影院的期待指数由54%上升至 88%,公众“期待”、“喜悦”等积极情绪显著提高。又如华安证券的报告中预测,10月份随着国庆档的开启,如果届时电影院的常态化防控成果得到验证,半年积压的优质电影也将扎堆上映,预计上座率将回升到往年同期水平。

但中信证券报告中提到的以下两个情况,却提醒我们对观影有期待不等于马上有行动,对现阶段的复苏力度,不宜抱有太高预期。

情况之一,是“非典”时期,影院复工后却有多部作品爆冷门。2003年,受非典影响,原定于2003年上半年上映的电影纷纷改档至下半年(约8成引进片均是在2003年下半年上映)。片源扎堆所致的分流效应导致当年头部作品票房规模下降,不仅当年无亿元级作品,最高票房仅5300万(次年2004年的票房前三均破亿元);且诸多大片爆冷门,其中引进大片《指环王2》内地仅实现票房2400万(较第一部和第三部均有显著下滑)。

情况之二,则是当下早已复工的日韩影院,票房复苏情况仍然不容乐观。其中日本影院从5月开始陆续复工,目前复工率超过40%,但当前票房规模依然仅为去年同期的10%左右;而韩国影院从4月底陆续复工,营业率超过70%,但当前票房规模约为去年同期的20%。

意愿与行动的背离,并不难理解。事实上,从餐饮、旅游等体验式消费业态疫情之后的经营趋势来看,消费信心都还处于持续修复之中,距离疫情前水平仍有明显距离。

除此之外,电影票房的恢复进度也与电影的供给息息相关。某种意义上,重磅影片的定档上线才能真正令仍有犹豫的消费者重回影院。但截至目前,定档影片主要以中小体量新片和经典老片重映为主,尚未有原本今年春节档大热的《唐人街探案 3》、《姜子牙》、《夺冠》等影片确定上映日期。用知乎上的这句话总结,“在捉摸不定的疫情里,片方和院线都想‘你先上,我跟进’,结果难免是‘你不动,我也不动’ 。从这个意义上说,复工与复苏,一字之差却相距甚远。复工虽可催化情绪,但复苏仍有待数据验证。 

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