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氢燃料电池版“十城千辆”的示范运营非常必要,这一过程中,在验证产品可靠性的同时,还能收集大量的数据,帮助企业迭代出更好的产品并进入量产。吴振利认为,“十城千辆”示范不能过于集中,应充分利用国内不同地区不同的温湿度、路况及驾驶情况,收集到更全面的数据从而带动产业的健康发展。

  日前,来自台湾地区、国内最大的燃料电池测试解决方案供应商——群翌能源公司正式进驻广州开发区氢能产业园,将在未来三年逐步投入提升燃料电池设备的产线及研发能力。

 

今年4月,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发布《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全国各地也陆续颁布氢能产业相关规划及应用政策,燃料电池企业如何在政策东风下,利用市场、自身影响力推动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向好发展?群翌能源副总经理吴振利对此有自己的思考。

把握国内产业机遇

7月30日,广州市发布《广州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0)》(以下简称《规划》),正式提出打造“一核、一枢纽、三基地”的产业布局,瞄准建设大湾区氢能产业中心、网络枢纽和氢能交易中心的战略定位。

按照规划,到2022年,将培育广州氢能及燃料电池相关企业超过100家,公交、环卫领域燃料电池汽车占比不低于30%,燃料电池乘用车实现千辆级规模的商业化推广应用,到2030年,广州氢能产业实现产值预计2000亿元以上。

吴振利称,群翌能源进驻广州开发区氢能产业园,不仅由于国内较好的政策环境,也因看好广州燃料电池的发展机会和广阔前景。

“燃料电池的研制成为整个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而市场规模已经到达百亿元以上,因此氢能应用将会引发一场能源利用革命,将对整个社会及地球环境带来巨大变化。”吴振利表示。

推动行业标准制定和完善

吴振利表示,对于燃料电池设备生产企业而言,在满足其基本功能的条件下,电堆、发动机等产品面临的唯一问题在于设备本身的标定。事实上,燃料电池各零部件的标定已有相关国家标准,但组合成整台设备后,对于温度、压力、流量湿度等标定却没有统一。“目前,客户需求更迭快,且检测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作为企业,应与第三方检测中心合作努力推进标准建设,实现国家标准的最终制订。”

吴振利表示,在推进标准化的同时,产品在技术和性能上缩小与国外的差距也十分重要。“氢燃料电池领域想要在技术上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资金及技术资源,技术差距的弥补需要时间,而这其中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将国外的成熟人才、专家挖回国,对推进技术更新,帮助巨大。”

而在产品研发与生产过程中,国内外各有优势,对不同优势的互补利用才能实现产业的成熟发展。

吴振利认为,氢燃料电池汽车部件中,在国内有成本优势的部件,可以先行生产并慢慢积累经验和技术,而对于其它在技术性能上较为落后的部分,则应科学地调配人才、资源和资金投入,利用现有市场,保证氢燃料电池产业链各节点齐头并进发展。

利用国内市场优势

业内认为,与国外相比,国内的氢燃料电池技术经验少,但大规模市场是我国的独特优势,对国内大市场的有效利用将为建立完整的燃料电池供应链提供便利。

数据显示,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已超过6500辆,达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中到2020年实现5000辆燃料电池汽车规模的阶段性目标,根据该技术路线图,到2025年将实现5万辆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2030年将实现百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应用。

“国外有示范运营积累出的很好技术,但规模化经验较为缺乏,以丰田为例,截至2019年底,全球一共售出了将近1万台丰田Mirai,而根据政策,我国将有5万辆甚至更多的示范运营数据经验。”吴振利表示。

今年4月发布的《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将当前对燃料电池汽车的购置补贴,调整为选择有基础、有积极性、有特色的城市或区域,重点围绕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开展示范,中央财政将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示范城市给予奖励。

对此,吴振利表示,氢燃料电池版“十城千辆”的示范运营非常必要,这一过程中,在验证产品可靠性的同时,还能收集大量的数据,帮助企业迭代出更好的产品并进入量产。吴振利认为,“十城千辆”示范不能过于集中,应充分利用国内不同地区不同的温湿度、路况及驾驶情况,收集到更全面的数据从而带动产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氢能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需要政策的大力支持,为产业在解决氢气来源、加氢站的建设等方面扫除障碍。”吴振利进一步补充称。

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