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对行业内相关的专家、厂商、渠道商、业务(销售)人员及客户进行访谈,获取最新的一手市场资料;
  • 艾凯咨询集团对长期监测采集的数据资料;
  • 行业协会、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国家发改委、工商总局等政府部门和官方机构的数据与资料;
  • 行业公开信息;
  • 行业企业及上、下游企业的季报、年报和其它公开信息;
  • 各类中英文期刊数据库、图书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文献资料;
  • 行业资深专家公开发表的观点;
  • 对行业的重要数据指标进行连续性对比,反映行业发展趋势;
  • 通过专家咨询、小组讨论、桌面研究等方法对核心数据和观点进行反复论证。

报告简介:

2008年中国能源消耗管理市场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从能源消耗情况看,过去20年,我国万元GDP对应的能耗有了大幅度降低。1985年,万元GDP的标煤能耗为8.48吨,1990年下降到4.56吨,1995年是1.94吨,2000年进一步下降到1.52吨。到2006年,这一数字已降低为1.16吨,预计2007年可降低到1.04吨。如果2010年降低到0.95吨的水平,已低于国家预期的1.0的指标。那么,到2010年,我国标煤能耗大约需要36亿吨。即2008~2010年的4年,需要增长40%。从煤炭消耗情况看,1985年,万元GDP消耗煤炭9吨,2005年下降到1.2吨。如果2010年下降到0.92吨,则届时我国年产煤炭要达到35亿吨,比2006年要增加12亿吨。5年增速接近50%。从钢材生产情况看,与能源和煤炭的情况不同,1985年,万元GDP消耗钢材0.4吨,1997年和1998年降低到0.129吨。1999年后,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启动和我国重型机械的加速发展,钢材消耗迅速增大,到2006年,万元GDP需要的钢材上升到0.226吨,升幅是惊人的。尤其是2001年之后,钢材生产增速都比经济名义增长率要快10个百分点。假设钢材需求在2010年下降到0.158吨的水平,则届时我国钢材年需求量将达到6亿吨,比2007年的实际水平要高出1亿吨。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未来3年,我国钢材产量似乎都不可能满足市场急剧膨胀的需求。特别是,如果钢材消耗占比不下降,比如说达到0.2的水平,则届时年钢材消费将超过7亿吨。水泥的情况要更特殊一些。1985年,万元GDP消费水泥1.61吨,1995年迅速下降到0.7吨。此后12年,这个数字一直稳定在0.6吨左右。但水泥的产量却快速上升了。1985年,我国水泥产量1.45亿吨,2007年预计达到15亿吨。如果2010年水泥消耗系数下降到0.52吨,则届时需要水泥20亿吨,比2007年还要多5亿吨产能释放。电力供应显然早已达到极限。1985年,万元GDP消耗电力0.45度,1995年下降到0.149度,首次低于0.15度的水平。但此后12年,这个数字只是缓慢下降到如今的0.135度。显然,电力消费系数不可能再大幅度下降。假设2010年该系数下降到0.105,则年发电量需要达到4万亿度,相当于比2007年再增加30%。按照此前的数据,我国年耗电煤已经达到8亿吨,2010年的电煤消耗将达到11亿吨。想一想,现在的供应都这么紧张,2010年,我们的煤炭从哪里来?未来3年,我国的煤炭供应能增加10亿吨吗?由此可以推断,在可以预见的3年里,我国的煤炭、水泥、钢材、电力的供应紧张局面很难得到缓解,除非在这3年中实现经济硬着陆,将通胀指数压低到1%~2%左右,同时将经济名义增长率降低到11%以下。否则,在2008~2010年的这3年,很可能由于上述产品的供不应求而引发持续的涨价,最终产生高通胀而导致经济急刹车。本报告在大量周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依据国家统计局、国家商务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资料,组织课题组编辑而成。本报告是高层次、权威性,深度研究与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目 录 〗

言8-9
第1篇:发展篇9-43
第1章:我国能源发展分析9-43
第1节:相关数据分析9-18
⒈2007年1~11月中国能源生产总量分析9-13
⒉2007年上半年能源发展数据分析14-18
第2节:我国能源现状分析19-28
⒈我国能源储备丰富,但探明程度较低19-23
⒉我国能源消费增长迅速,供需矛盾突出23-24
⒊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石油消费增长迅速24-28
第3节:我国能源价格分析28-35
⒈煤炭价格分析28-30
⒉石油价格分析31-32
⒊天然气价格分析32-33
⒋电力价格分析33-35
第4节:我国能源需求分析36-37
⒈能源需求面临四大挑战 36-37
⒉缓解我国能源需求压力的战略措施37
第5节:我国能源供应分析38-39
第6节:"十一五"期间我国能源市场供需前景预测39-43
⒈"十一五"期间我国能源市场发展的环境39-42
⒉十一五"期间我国能源供需总量变化趋势预测42-43
第2篇:评价篇43-50
第1章:我国能源消耗的统计评价43-50
第1节:我国能源消耗的评价指标分析43-49
⒈能源消费总量43-44
⒉能源利用效率——单位GDP能耗44-46
⒊能源消费弹性系数46-47
⒋能源加工转换效率48-49
第2节: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49-50
⒈将节约能源放在首位49
⒉建立多元化的能源消费结构50
⒊优化产业结构,降低产品能耗50
⒋研究开发新能源和替代能源资源50
第3篇:风险篇51-60
第1章:中国能源市场的风险分析51-54
第1节:能源缺口与市场风险分析51
⒈需求层次的因素51
⒉供给层面的因素51
第2节:能源挑战与应对措施52-54
⒈能源市场自身发展面临挑战52
⒉应对措施52-54
第2章:中国能源市场风险管理54-60
第1节:能源市场风险管理的内涵54-55
第2节:能源市场的风险内容55-56
第3节:国际能源市场的风险规避手段56-57
第4节:中国能源市场面临的风险57-58
第5节:中国对欧美能源市场风险管理的借鉴58
第6节:中国的能源市场风险管理发展趋势及其挑战59-60
第4篇:地域篇60-133
第1章: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耗现状能源战略分析60-67
第1节: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耗现状60-63
⒈能源消耗规模指标60-61
⒉能源消耗弹性指标61-62
⒊单位能源消耗指标62-63
第2节:“十一五”期间长三角能源消耗基础分析63-66
⒈“十一五”产业结构基础63-64
⒉“十一五”科技投入基础64-65
⒊“十一五”能源消耗构成基础65-66
第3节:“十一五”期间能源战略66-67
⒈提升产业结构66
⒉发挥科技作用66-67
⒊改善能源结构67
⒋购买异地资源67
第2章:北京市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分析67-94
第1节:能源生产现状67-73
第2节:能源消费现状73-83
第3节:能源消费与经济结构变化的关系83-92
第4节:全市能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92-94
第5节:“十一五”期间北京市能源消费的预测94
第3章:上海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研究94-115
第1节:上海能源供应与消费状况94-104
第2节: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关系106-114
⒈工业用能106-109
⒉生活用能109-111
⒊交通用能111-114
第3节:促进上海节能的建议114-115
⒈进一步调整能源消费的品种结构114
⒉加强对能源供求的监测和预警115
⒊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115
⒋倡导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建设节能型社会115
第4章:陕西省能源消耗状况和节能降耗途径与措施115-133
第1节:"十五"陕西省能源生产与消费状况分析115-123
⒈“十五”能源生产情况115-119
⒉“十五”能源消费情况119-123
第2节:存在的主要问题123-126
⒈能源消耗“三高一低”123
⒉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耗能产业比重过大123-124
⒊技术结构落后,增长方式粗放 124-125
⒋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产业集中度低125
⒌管理水平低,能源浪费严重125
⒍对节能重视不够,节能工作薄弱125-126
第3节:“十一五”陕西省能源需求预测126-128
⒈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增长影响126-127
⒉“十一五”节能降耗任务127
⒊“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127-128
第4节:“ 五”陕西省节能降耗途径与措施128-133
⒈调整产业结构, 转变增长方式,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128
⒉大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128-130
⒊组织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130-131
⒋抓重点企业和主要产品节能降耗131
⒌建立健全节能政策长效机制131-132
⒍加强节能能力建设132-133
⒎强化节能组织领导133
第5篇:行业篇133-152
第1章:公路运输能源消耗现状及其节能降耗对策133-143
第1节:相关数据分析133-137
第2节:公路运输业能源消耗现状137-139
⒈公路运输业能源情况137-138
⒉大型运输企业单耗情况138-139
第3节:制约我国公路运输节能消耗的主要因素139-140
⒈运输车辆技术水平139
⒉从业人员节能意识139
⒊在用车辆运行技术状况139
⒋驾驶员操作技术139-140
⒌运输效率140
⒍道路条件140
第4节:公路运输节能消耗的主要途径 140-142
⒈汽车技术140-141
⒉汽车运用技术141
⒊提高公路交通设施水平142
第5节:公路运输节能降耗对策措施142-143
⒈健全法规,建立完善的运输车辆准入与退出机制 142
⒉提高汽车运用水平,降低汽车使用能耗 142-143
⒊加强路网建设。开展道路节能研究,降低道路使用能耗143
⒋引导、推广汽车节能新技术产品143
⒌因地制宜推广代用燃料汽车143
第2章:水泥工业能源消耗控制战略分析144-152
第1节:水泥工业能源消耗的基本状况144-145
第2节:水泥工业能源消耗控制战略146-149
⒈政府控制和法律、法规保障146-147
⒉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自律147-149
第3节:加速科技创新和发展循环经济149-152
⒈水泥工业的节能规范和标准149-150
⒉水泥工业的工艺节能150
⒊水泥工业的产品节能150-151
⒋水泥工业替代燃料的应用和废弃物的协同处置151-152
第6篇:公司篇152-166
第1章:江西省冶金集团公司钢铁企业节能分析152-158
第1节:江西省冶金集团公司能耗现状152-154
⒈总能耗增幅总体上低于钢产量增幅152-153
⒉吨钢综合能耗呈下降趋势153
⒊主要工序能耗比全国先进水平仍有不同幅度的差距154
⒋炼铁工序能耗与国内水平差距最大154
第2节:冶金集团钢铁企业在能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154-155
第3节:冶金集团钢铁企业节能途径分析155-158
⒈管理方面的途径155
⒉节能技术改造方面的途径155-158
第2章:天津港"十五"与"十一五"期间能源消耗分析及预测159-166
第1节:"十五"期间综合能源单耗完成情况分析159-161
第2节:天津港能耗增长与吞吐量增长情况分析162-164
⒈装卸生产能耗量下降缓慢的原因162-163
⒉辅助生产能耗量增加的原因 163
⒊附属生活能耗量分析163-164
第3节:各种能源品种占能源消耗比重的分析164-165
第4节:"十一五"期间能源消耗预测及建议165-166
⒈“十一五”期间天津港能源消耗预测165-166
⒉相关对策及其政策建议166
第7篇:战略篇167-179
第1章: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167-179
第1节:未来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考虑167-172
⒈国内常规能源资源供应不足167-169
⒉运输燃料严重不足169-170
⒊面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挑战170-171
⒋面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挑战171-172
第2节: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172
第3节: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重点173-179
⒈努力提高国内能源供给保障能力173-175
⒉以能源的有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75-178
⒊深化改革,建立有利于能源开发和节约能源的体制机制178-179
主要图表:
图1:2007年1~11月能源生产总量及其与上年同期比较
图2:2007年1~11月原煤生产总量及其与上年同期比较
图3:2007年1~11月天然原油生产总量及其与上年同期比较
图4:2007年1~11月汽油生产总量及其与上年同期比较
图5:2007年1~11月柴油生产总量及其与上年同期比较
图6:2007年1~11月发电量及其与上年同期比较
图7:2007年1~11月火电量及其与上年同期比较
图8:2007年1~11月水电量及其与上年同期比较
图9:全国煤炭社会库存变动情况(万吨)
图10:全国煤炭社会库存变动情况(万吨)
图11:煤油电价格指数同比变动情况
图12:2005~2007年各月原煤出厂价格同比涨幅(%)
图13:2006~2007年各月原中央煤炭企业商品煤平均售价(元/吨)
图14:2001~2007年国际市场原油月平均价格(WTI,普氏现货,美元/桶)
图15:2007年各月原油和成品油出厂价格同比涨幅(%)
图16:2006~2007年各月电力出厂价格变动情况(以上年同月为100)
图17:我国能源预测总量占世界的比重
图18:中国探明能源总量占资源总量的比重
图19:2006年中国剩余探明可采储量占世界的比重
图20:中国水力资源占世界水力资源量的比重
图21:中国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与世界水平比较
图22:中国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的世界平均水平
图23:中国耕地资源人均水平与世界人均水平比较
图24:2006年中国能源消费占全球能源消费的比重
图25:2006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及其与1980年比较
图26:2006年其他能源的比重及其与1980年比较
图27:2006年可再生能源和核电的比重及其与1980年比较
图28:2006年煤炭能源转化为电能的比重及其与1980年比较
图29:2007年1-9月全国煤炭产量及其与上年同比较
图30:2007年山西省国有重点煤企每吨煤的平均生产成本及其与上年同期比较
图31:2006年天然气产量及其与1980年比较
图32:2005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及其比较
图33:2005和2006年进口石油量及其与2000年比较
图34:2006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及其与1980年比较
图35:2006年能源加工、转换、贮运和终端利用综合效率
图36:长三角能源消耗弹性系数
图37:电力消耗弹性系数
图38:重工业比重
图39:京西煤炭资源中无烟煤的比重
图40:北京市永定河、白河和潮白河干流占北京可开发资源的比重
图41:2005年北京市能源生产总量及其比较
图42:2005年北京市原煤产量占一次性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
图43:2005年北京市二次能源生产量及其比较
图44:2005年北京市能源供应总量及其比较
图45:2005年北京市调入量占能源供应总量的比重
图46:2005年北京市能源调入结构及其比重
图47:2005年北京市能源消费总量及其比较
图48:2005年北京市第一、二、三产业能源消费及其比重分析
图49:2005年北京市第一、二、三产业能源消费占全市的比重与1990年比较
图50:1990~2005年与第一、二、三产业能源消费量的年均下降率比较
图51:北京市煤炭和焦炭在终端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分析
图52:2005年北京市电力和成品油的消费量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
图53:2005年北京电力、成品油和天然气的年均增速
图54:2005年北京市天然气消费量及其比较
图55:1996年-2005年北京市GDP年均增速与能源消费年均增速的比较
图56:2005年万元GDP能耗与1995年比较
图57:1990-2005年北京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速与能源消费量的年均增速
图58:2005年北京市现代服务业业占全市GDP的比重与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
图59:2005年北京市传统服务业能源消费总量及其比重
图60:2005年北京市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及其比较
图61:2005年北京市第二产业能源消耗的比重及其比较
图62:2005年北京市工业能源消费量占总量的比重
图63:2005年北京市五个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及其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
图64:2005年北京市五个高耗能行业的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
图65:2005年北京市第一产业占全市GDP的比重及其比较
图66:2005年北京市第一产业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及其比较
图67:2005年北京市居民生活用能源消费量及其比较
图68:2005年北京市人均生活用能及其比较
图69:2005年北京市能源累计调入量与上年比较
图70:2005年北京市煤炭消费量及其比较
图71:2005年北京市发电供热用煤量及其比较
图72:2005年上海市能源净进口量与2000年比较
图73:2005年上海市净进口量占能源供给总量的比重及其比较
图74:2005年上海市能源外省市净调入量及其比较
图75:2005年上海市能源外省净调入占能源供给总量的比重及其比较
图76:2005年上海市外省市净调入煤炭占煤炭供应总量的比重
图77:2003~2005年能源消费总量增长幅度
图78:上海市“十五”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及其比较
图79:2005年上海市生产性和生活性能源消费量比重及其比较
图80:2005年上海市生产性能源消费占全市能源消费的比重及其比较
图81:2005年上海市生活性能源消费占全市能源消费的比重及其比较
图82:2005年上海市第二产业终端能源消费量占全市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
图83:2005年上海市工业能耗占全市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及其比较
图84:第三产业终端能耗占全市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及其比较
图85:2005年上海市能源消费品种结构的比重
图86:发达国家能源消费品种结构的比重
图87:上海市能源消费品种结构的比重与发达国家比较
图88:上海市近时期GDP与能源消费增长情况分析
图89:上海市近“十五”GDP能耗下降情况及其与“九五”和“八五”比较
图90:“十五”时期上海市工业生产能源消费和电力消费的平均增速及其比较
图91:上海市能源消费总量及其增长率
图92:上海市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关系
图93:1990年来能源消费弹性变化情况
图94:2005年上海市户籍人均生活性用能及其与1990年比较
图95:2005年上海市生活用电占全市终端电耗的比重
图96:2005年上海市生活性汽油消费占全市终端电耗的比重
图97:2005年上海市生活性天然气消费占全市终端电耗的比重
图98:“十五”时期上海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终端能源消费年均增长
图99:2005年上海市交通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比全市比较
图100:2005年上海市交通耗能占第三产业能耗比重的比重
图101:2005年上海市交通耗能占全市终端能耗的比重
图102:2001~2005年陕西生产能源情况及其比重分析
图103:2001~2005年陕西能源生产总量与消费总量之比
图104:2005年陕西省原煤产量及其占全国的比重
图105:2005年陕西省原油产量及其占全国的比重
图106:2005年陕西省原油产量及其占全国的比重
图107:2005年陕西省发电量(含火电)及其占全国的比重
图108:“十五”期间陕西省能源消费结构分析
图109:2005年陕西省GDP能耗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
图110:2005年陕西省GDP能耗水平与先进省市比较
图111:2001~2003年陕西省三大产业能耗情况分析
图112:2005年陕西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及其比较
图113:历年我国营运性道路运输客运单耗
图114:历年我国营运性道路运输货运单耗
图115:2005年公路运输相关指标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比重
图116:2005年客货车每百吨公里油耗
图117:不同矿渣掺量水泥对综合能耗的影响
图118:2005年水泥工业万元GDP 能耗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
图119:2005年天津港综合能源单耗及其与上年同期比较
图120:2005年天津港综合能源单耗及其与上年同期比较
图121:天津港综合单耗变化分析
图122:2001—2005吞吐量及能耗量增长率
图123:2001—2005吞吐量及能耗量变化图
图124:各种能源品种变化图
图125:2001年天津港能耗结构分析
图126:2005年天津港能耗结构分析
表1:2007年6月主要能源产品产量
表2:2007年上半年主要能源产品进出口情况
表3:2002年以来主要用煤行业产量增长速度(%)
表4: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速度(%)
表5:2006年中国能源现状及单项世界排名
表6:“十一五”期间一次能源需求总量预测
表7:1978-2004年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表8:1981-2002年部分国家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表9:能源加工转换效率(1985-2005年)
表10:“十五”期间长三角能源消费总量及占全国比重
表11:“十五”期间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耗指标
表12:“十五”期间全国及长三角地区科技投入情况 单位: %
表13:“十五”期间上海能源消费构成 单位: %
表14:“十五”期间江苏工业企业主要能源消费构成 单位: 万吨; %
表15:1990~2005年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表16:1990~2005年北京市能源消费的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表17:上海市二、三产业终端能源消费情况
表18:1991—2005年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
表19:我国营业性道路运输车辆单耗统计 单位:升/百吨公里
表20:2005年我国公路运输业完成的经济指标
表21:“十一五”我国公路运输业发展预测
表22:美国和英国货运油耗统计数据
表23:日本公路运输单耗
表24:我国61个营业性道路运输企业车辆单耗统计表
表25:美国公路运输公司单耗
表26:水泥生产各工艺过程的平均电耗及占综合电耗的百分率
表27:水泥熟料煅烧的理论热耗
表28:我国现有的水泥熟料煅烧工艺技术及能源消耗水平
表29:我国通用硅酸盐水泥品种比例(%)
表30:冶金集团钢铁企业历年钢产量及总能耗情况
表31:冶金集团钢铁企业2001年~2006年吨钢综合能耗情况
表32:2006年冶金集团工序能耗与国内先进水平比较
表33:天津港综合能源单耗指标分析
表34:天津港综合单耗指标分析
表35:“十五”期间天津港能耗增长与吞吐量增长情况
表36:天津港能源品种占能源消耗的比重

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