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对行业内相关的专家、厂商、渠道商、业务(销售)人员及客户进行访谈,获取最新的一手市场资料;
  • 艾凯咨询集团对长期监测采集的数据资料;
  • 行业协会、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国家发改委、工商总局等政府部门和官方机构的数据与资料;
  • 行业公开信息;
  • 行业企业及上、下游企业的季报、年报和其它公开信息;
  • 各类中英文期刊数据库、图书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文献资料;
  • 行业资深专家公开发表的观点;
  • 对行业的重要数据指标进行连续性对比,反映行业发展趋势;
  • 通过专家咨询、小组讨论、桌面研究等方法对核心数据和观点进行反复论证。

报告简介:

2007年中国船舶工业国际化战略研究与产业投资咨询报告
〖 描 述 〗

  据船舶工业统计快报数据,2006年全国造船完工量121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2%;新承接船舶订单1699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手持船舶订单396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 按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对世界造船总量的统计数据,以载重吨计,我国造船完工量、承接新船订单和手持船舶订单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7%、23%、18%。我国承接新船订单首次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478亿元,同比增长47%。全年完工出口船舶75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4%,占造船完工总量的62%。

  据海关统计,船舶产品(含浮动结构体)出口金额达到46.6亿美元,同比增长48%。船舶产品出口到112个国家和地区,新加坡、德国、香港位列前三,分别占出口总金额的12.9%、12.8% 、11.7%。在不久前出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国家对壮大船舶工业实力作出了战略部署。按照这一战略部署,中国造船人也已绘就了“十一五”的发展蓝图。预计到2010年,我国造船能力达到2100万载重吨,造船产量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5%以上,初步形成中、日、韩三足鼎立的世界造船竞争格局。 未来几年,世界经济总体趋势仍然乐观,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较高增速,带动全球海运量继续增长,国内、国际船舶市场需求持续旺盛。据预测,“十一五”期间,中国新船需求量为3100万载重吨,年均需求量约为620万载重吨。

  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中国建成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强国,是中国造船界的共同目标。以中国船舶工业“国家队”两大船舶集团为例: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CSSC)提出,到2010年,年造船产量要确保900万载重吨,力争1000万载重吨,进入世界造船集团“三强”行列;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CSIC)提出,到2010年,年造船能力要达到1000万载重吨。未来的5-10年,是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而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我国建成世界造船大国、强国,关键要看“十一五”,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

  从总体上看,中国船舶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是我国造船工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尤其是与韩国、德国等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大而不强的问题,我国船舶工业高附加值配套产品主要依赖于国际进口。从根本上提高我国船舶工业的竞争力,就必须制定正确的船舶工业发展战略。我们认为船舶工业振兴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建立船舶工业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国家积极扶持船舶工业技术创新,积极促进船舶配套工业的发展。

  本报告由公司交通研究小组专家集体撰写而成,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交通部、国防科工委、国研网和克拉克森等国际船舶咨询机构。本报告时广大船舶制造企业、船舶配套企业和船舶研究机构把握市场趋势,制定自身战略不可缺少的工具。
(报告全文共十章176页,12余万字,其中图表92个,2007年4月出品)


〖 目 录 〗

第一章 我国船舶工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 我国船舶工业政策特征
一、我国船舶工业投资政策
二、我国船舶工业税收政策
三、我国船舶工业出口政策
四、船舶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第二节 船舶工业“十五”发展回顾
一、经济快速增长,造船量实现历史性跨越
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船舶出口继续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四、造修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生产能力迅速扩大
五、地方船舶工业迅猛发展
第三节 我国船舶工业与国际船舶工业的主要差距
一、能力结构不合理,高水平能力不足与低水平重复建设并存
二、企业规模偏小,规模经济作用发挥不充分
三、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水平提高缓慢
四、成本优势减弱
五、船用配套设备国产化水平停滞不前,实际装船率大幅度下降
六、管理相对落后,造船模式转换缓慢

第二章 全球造船行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 生产状况
第二节 国际竞争格局
第三节 造船业并购
第四节 生产模式的变化
第五节 全球船舶制造国际转移趋势

第三章 韩国造船业分析
第一节 2006年船舶行业经营状况
一、产量
二、效益
第二节 船舶设计
第三节 船舶生产
第四节 造船材料
第五节 生产成本
一、钢铁
二、科研
第六节 发展趋势

第四章 日本造船业分析
第一节 2006年船舶行业经营状况
一、产量
二、效益
第二节 日本造船业的地位和特点
第三节 日本造船业结构分析
第四节 日本造船业发展目标
一、确保国内1000万吨规模
二、确立领先世界海运造船的技术实力
第五节 日本造船业的产业政策
第六节 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战略
一、集约、重组和强化同盟
二、生产技术的高级化、人才培养和技能继承

第五章 欧洲造船业分析
第一节 欧洲船舶工业发展战略
第二节 德国造船业
第三节 法国造船业
第四节 挪威造船业
第五节 英国造船业

第六章 世界主要造船企业国际化战略分析
第一节 韩国现代重工造船厂
一、2006年经营状况
二、船舶制造能力分析
三、企业创新能力分析
四、公司优势和劣势
五、公司国际化战略分析
第二节 大宇造船海洋工业公司
一、2006年经营状况
二、船舶制造能力分析
三、企业创新能力分析
四、公司优势和劣势
五、公司国际化战略分析
第三节 日本三菱重工
一、2006年经营状况
二、船舶制造能力分析
三、企业创新能力分析
四、公司优势和劣势
五、公司国际化战略分析
第四节 川崎重工
一、2006年经营状况
二、船舶制造能力分析
三、企业创新能力分析
四、公司优势和劣势
五、公司国际化战略分析
第五节 三星造船
一、2006年经营状况
二、船舶制造能力分析
三、企业创新能力分析
四、公司优势和劣势
五、公司国际化战略分析
第六节 三井工程与造船
一、2006年经营状况
二、船舶制造能力分析
三、企业创新能力分析
四、公司优势和劣势
五、公司国际化战略分析

第七章 “十五”期间中国造船业分析
第一节 生产状况
第二节 国际市场地位
第三节 产品结构调整
第四节 造船效率
第五节 国内市场竞争结构
第六节 行业管理体制改革

第八章 中、日、韩三国船舶行业竞争力对比分析
第一节 制造能力
一、中国
二、日本
三、韩国
第二节 新产品开发能力
一、中国
二、日本
三、韩国
第三节 成本状况
一、中国
二、日本
三、韩国
第四节 配套能力
一、中国
二、日本
三、韩国
第五节 三国船舶行业竞争发展趋势预测
一、三国船舶行业竞争力综合评定
二、三国船舶行业竞争发展趋势

第九章 中国主要船舶企业制造国际化战略分析
第一节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
一、公司概况
二、主要产品分析
三、“十五”发展回顾
四、产能分析
五、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六、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
七、国际化战略分析
第二节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
一、公司概况
二、主要产品分析
三、“十五”发展回顾
四、产能分析
五、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六、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
七、国际化战略分析

第十章 “十一五”世界船舶工业发展预测
第一节 集装箱船
一、发展历程
二、供需状况分析
三、世界集装箱船需求预测
第二节 干散货船
一、国际干散货船市场概况
二、世界干散货船需求预测
第三节 油轮
一、国际油轮运输市场现状
二、单壳油轮
三、国际油轮需求预测
第四节 旅游船
一、旅游船市场发展现状
二、国际旅游船需求预测
第五节 液化气船及化学用品船
一、液化气船及化学用品船市场现状
二、国际液化气船及化学用品船需求预测
第六节 冷藏船
一、冷藏船市场现状
二、国际冷藏船需求预测

第十一章 中国船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第一节 战略优势分析
一、劳动力资源优势
二、基础投资优势
三、强大的配套优势
四、政府支持
五、国内船舶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分析
第二节 战略机遇分析
一、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二、船舶制造业国际转移趋势
三、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呈上升趋势
第三节 战略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二、区域布局目标
三、市场份额目标
第四节 战略措施
一、强化科技进步,提高船舶工业技术水平
二、推动行业重组,促进产业集中度提高
三、彻底开放市场,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四、推动船舶配套产品迅速发展
五、建立船舶出口担保及融资机制

船舶造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