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新一轮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布局产生了深刻影响。目前,国外的产业集群模式主要有:轴轮式产业集群、多核式产业集群、网状式产业集群、混合式产业集群、无形大工厂等五种主要发展模式。近20年产业集群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新一轮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布局产生了深刻影响。目前,国外的产业集群模式主要有:轴轮式产业集群、多核式产业集群、网状式产业集群、混合式产业集群、无形大工厂等五种主要发展模式。近20年产业集群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基于产业集群的创新体系越来越得到高度的重视。如今,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中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载体。
1 信息技术决定了信息产业的发展
信息技术通过产业创新来促进产业集群,其产业链形式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受制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使生产组织形式发生变化,信息技术和组织方式的结合使创新发生扩散、引起经济结构变化,经济发展就进入了新的阶段,从而形成新的产业空间和新的劳动分工,区域发展也因此发生重大转换。从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看,信息产业从产生到形成是以技术发展为前提的。
从国际范围看,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工业发达国家几乎所有竞争力强的产业通常都采取集群的方式,如美国的硅谷和128公路高科技信息产业集群,而正因为有了硅谷和128公路这样的高科技信息产业集群,美国才能引领全球信息产业的发展。
2 我国信息产业集群的特征
2.1 我国信息产业集群的基本状况
我国的信息产业集群诞生于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初,几乎是与开发区同时发展起来的。20多年来,我国的产业集群已经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沿海、沿江地区初具规模,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迅速崛起和不同类别产业集群的形成,促进了沿海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吸引了大量外资向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浙闽沿海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集聚。如广东省以珠江东岸的深圳、东莞、惠州及广州为主体,形成了著名的电子信息产业走廊,经济规模近4 000亿元,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区。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星罗棋布的产业群已成为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的生产基地,各地各具特色产业集群的兴起,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2.2 我国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特点
我国信息产业集群发展可分为二个阶段,即酝酿和孕育阶段(20世纪80年代~20世纪末);发展和探索阶段(21世纪初至今)。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自己的产业集群特点:①从区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的东南沿海地区,尤其广东省是我国信息产业集群最多的省份;②从成长过程看,一是由政府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国有和军工企业的整合,在行政区或开发区的基础上演进而来,二是由企业创新、模仿、衍生和裂变而来;③从产业类型看,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高技术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较少;④从驱动力看,劳动密集型以自发生成为主,高技术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以国家为主,主要模式为“空间扎堆型”、“群体迁入型”和“定向嫁接型”。
我国信息产业集群对产业竞争力产生了巨大影响,主要表现在:①提高了产业整体的竞争能力。如通过东部地区形成的集群竞争力,极大地提升了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②加强了集群内企业间的有效合作。如通过资源共享、刺激创新、加剧竞争、知识溢出等形成一些规范和惯例,企业间容易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③增加了企业的创新能力。这种创新具体体现在观念、管理、技术、制度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创新。
3 我国信息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挑战、机遇与对策
3.1 我国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面临的挑战
3.1.1 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建设上的误区
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高科技产业不可能取代传统产业,一窝蜂地都去搞产业集群,必然是得不偿失,同时,过度的行政干预而不考虑市场自身的需求,不顾实际强行建设的产业集群,由于缺乏投入、没有研发机构、自我发展能力弱、受国际分工比较优势等因素的影响,产业集群迅速衰亡的风险很大。如在战略和政策的制定上政府唱独角戏;在建设中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在规划的制定中好高骛远;以行政区为单位自成体系进行开发建设;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进行产业集群建设;政府缺乏合理的参与引导等等。其原因是许多地方把发展产业集群当作了发展地方经济的灵丹妙药,简单地“圈一块地,盖一栋楼,挂一个牌”,不顾实际地进行“拉郎配”等,如全国有一半以上的省份提出发展软件产业集群,有三分之二的省把信息产业例为“重点工程”,这是违背产业集群发展规律的。
3.1.2 已建产业集群功能发挥上的障碍
由于近年来受城市扩张、生产要素配置不足,使已经建成的产业集群发展空间受到了限制。我国信息产业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一些产业群在功能发挥上遇到了障碍:①资源短缺,发展空间受的限制。土地、水、电、煤等资源紧张,无法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有些经济发达城市的工业用地已近乎枯竭。②创新能力弱,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差。由于产业配套不完善、高素质人才缺乏、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等原因,大多产业集群还没有形成集群特有的创新功能。③有市场规模的企业少,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小。我国产业集群中大多数企业起点低、规模偏小,并存在过度竞争的情况,缺乏具备核心竞争力和引导产业发展方向的龙头企业。④贸易壁垒,影响外向型扩张。我国大多数产业集群属于劳动力低廉、生产成本低、出口价格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时时面临反倾销的压力,层出不穷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不断威胁我国许多集群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⑤融资困难,企业普遍缺乏资金。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大多数是民营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贷款需求急、金额小、需求频繁、不确定性高,融资较为困难。
3.2 我国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机遇
相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信息产业在全球信息产业中具有市场优势、成本优势、国家优势以及政府计划下的协作优势,这些优势为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信息产业集群的结果是市场的重新洗牌,我国软件业的集群发展证明了这一点,在新一轮工业化进入集群化模式后,我国企业接受了这一新模式,这为未来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有利于我国信息产业开发新产品、研发新技术、整合资源和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从信息产业集群发展以来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势头可以看出,由于文化背景和经济环境的不同,我国的信息产业集群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同时,随着发达国家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我国的产业集群可以调整自己的战略,借鉴和学习一些适合我国发展的模式,使我国的信息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从市场角度看,一个成功的产业集群区的形成将会成为世界市场的新亮点,容易形成“区位品牌”效应。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通过产业集群聚集区域内部力量来进一步促进企业创新体系的形成,已经成为我国信息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开拓市场、强化技术合作的重点所在。
3.3 我国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对策
如何谋好信息产业集群发展之路,关键是各地要充分把握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围绕本地科技、经济能力、人才结构,在某个领域进行发展。不是全面开花,而是有限领域、有限目标地进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经济能力是基础。从经济角度去权衡集群产业的发展,对无能力的项目,如没有相应的经济支撑、科技资源较弱、产业配套跟不上等,就没有必要去做。如有些方面有明显的科技资源优势、有经济支持、有产业发展基础,可以进行论证和规划。②科技需求是关键。这个需求不是“低水平重复”,而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促进本区域产业创新,以解决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为导向的科技水平。③区位优势是核心,清楚本集群在国家或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如果产业链只发生在个别层面,连接性差,协作出现冲突,不能形成整体性创新,那么所要支付的成本就大,其成效也难以显现出来。因此,要从国家、区域层面上,进行准确的自身定位,才能使信息产业群越做越好。
4 结论
我国信息产业集群呈现出来的持续性高速发展,应该说主要是政府强力推动产业结构更新换代的结果。在推进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其主导产业群的选择和更替(纺织工业→重化工工业→信息产业)基本遵循了世界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普遍规律,即从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重工业产业、再向科技含量更高的信息技术产业和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务业产业(信息产业融合下的)适时转换。可见,产业集群选择需要遵循经济规律。我国信息产业之所以形成产业群模式,一是政府在深刻认识产业结构性矛盾上进行的纠偏和对信息技术的前瞻性认识,二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中的一些产业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由此使我国工业的发展开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世界上没有天然产生的产业群,也没有永远兴盛的产业群。由于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产业群存在着生命周期。我国信息产业群演进的历史表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对产业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有的起着促进的作用,也有的起着制约作用,有时候非经济因素甚至起到了更大的作用一尽管这种作用力的最终结果很难达到初衷,但这些因素在今后产业集群发展中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研究产业发展企业信息我国集群创新经济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