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继神华集团煤直接制油项目试产成功后,3月23日内蒙古伊泰集团对外宣布,所建的年产16万吨煤间接制油工业化示范项目试车成功,成为我国首套试产出油的大规模煤间接制油产业化装置。
【慧聪化工网】继神华集团煤直接制油项目试产成功后,3月23日内蒙古伊泰集团对外宣布,所建的年产16万吨煤间接制油工业化示范项目试车成功,成为我国首套试产出油的大规模煤间接制油产业化装置。由此可见,我国煤制油的产业化步伐正在提速。然而,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出现大幅跳水,煤价偏高也抬升了制油成本,备受争议的煤制油产业该何去何从?能源安全将添“新筹码”
近年来,我国的石油产需矛盾日益尖锐。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去年我国的石油净进口量已达到1.9985亿吨,同比增长12.55%,石油对外依存度已高达51.3%。而且专家预计未来的石油进口量仍将增加。
特别应警惕的是,近年来,国际油价持续攀升,去年曾创下每桶147.27美元的纪录。在此期间,因供应紧张,我国各地频繁出现油荒。“推动煤制油产业化,可开辟新的液体能源生产渠道,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意义重大。”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赵双连说。
以神华集团煤直接制油项目为例,工程规模为年产500万吨。仅试产成功的首条示范生产线,正式投产后每年可转化约350万吨煤,生产柴油、石脑油等产品108万吨。
产业初具轮廓
受油价高涨、供应紧张等因素影响,前些年国内发展煤制油产业的呼声此起彼伏。国家也提出在“十一五”期间有序推进煤炭液化示范工程建设,以奠定产业化发展基础。
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神华集团煤直接制油项目率先启动。据介绍,首条百万吨级示范生产线出油后,神华集团将继续调试完善,如果进展顺利近年内将再建两条百万吨级生产线。
伊泰集团董事长张双旺也表示,年产16万吨煤间接制油示范项目试车成功后,力争今年内实现正式投产和满负荷运转。此后将升级装置和应用新一代煤分级液化技术,逐步将产能扩至年产60万吨左右,并规划建成年产500万吨的煤制油基地。
其他项目进展也很快。去年12月底,潞安矿业集团的小型煤间接制油试验装置试产出了油品,目前年产16万吨煤间接制油装置也在加紧调试。同时,兖州矿业集团、徐州矿业集团也在筹划煤制油项目。此外,新疆、山东、陕西、贵州、宁夏等10多个省区的其他企业竞相谋划建设煤制油项目,单条生产线规模一般在10多万~100万吨不等。据部分专家预计,至2020年我国的煤制油产能将达到3000万~5000万吨。
直面争议回应质疑
对当前煤制油不应生产,而应视为技术储备的观点,中国科学院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煤间接液化技术“863”项目首席科学家李永旺等人指出,新技术如果不经过实践检验和反复改进,很难实现产业化。此外,推进产业化的过程中还可以提高科研、装备制造水平,可以锻炼和培养人才。
一些专家还批评煤制油耗水量惊人,能效过低,而且生产时的污染较大。对此李永旺介绍说,煤制油示范项目的吨油水耗在10~12吨,煤间接制油达到经济规模后吨油水耗可降至6~8吨。相比之下,煤制甲醇的吨水耗约为15吨,煤合成氨的吨水耗在30吨左右。
同时,规模扩至60万吨及分级液化技术应用后,煤间接制油的能效也将由示范阶段不足40%提高到43%~45%,已与火电厂的能效相当,大规模生产后还将进一步提高至55%左右。此外,我国的煤制油项目都非常重视环保。通过应用回收尾气、余热和捕捉二氧化碳等技术,煤制油示范项目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火电厂低70%以上。神华集团煤直接制油项目还建设了油渣发电、污水处理等完善的环保设施,污染物接近零排放。伊泰集团煤制油示范项目也配套建设了除尘、污水回用、硫回收、余热回收等系统。
争议煤制油在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