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国和印度药厂已成为美国低成本药品和原料药的主要供应商,分析人士指出这两个国家的药品正逐渐渗透到美国的仿制药和OTC市场,然而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很少对这两个国家的药厂进行频繁的质量控制现场考察。

  中国和印度药厂已成为美国低成本药品和原料药的主要供应商,分析人士指出这两个国家的药品正逐渐渗透到美国的仿制药和OTC市场,然而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很少对这两个国家的药厂进行频繁的质量控制现场考察。

  中印药企在经历多年被竞争对手指控为倾销及不公平竞争后,现在又有了“产品质量和安全隐患”的理由恫吓客户和消费者,排斥中印价廉物美的原料和成品进入美国市场,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动向。

  过去7年中,美国从中国和印度进口的药物呈爆炸性的增长,FDA只对这两个国家的工厂进行了大约200来次的现场考查,只有少数印度公司和美国公司享有“ 同等待遇”:FDA考察官经常光顾,经反复核查保证药品质量。而在去年,FDA对美国本土药企的现场考查高达1222次。对于印度这个向美国出口药品和原料药企业最多的国家,FDA只能检查其中的一小部分。

  美国医药企业数目多、产品申报量大,平均算下来,每家企业平均每年被FDA 光顾的次数也并不是很多。尽管国外有2400多家药厂出口原料或药品到美国,FDA每年只能现场考察300家左右的国外药厂,似乎有7/8的药厂没有被核查,但这与每年报批的产品数目大致是相匹配的。

  海外审查不放松

  尽管FDA前副局长William Hubbard先生和一些美国专家承认,一些来自中国和印度的制药产品价廉物美,但他们强调中国和印度药厂不仅对于FDA是个陌生的新问题,对该国当地药政也是考验,这两个国家不久前都发生了惊人的伪劣药品、质量低劣和政府监管无力的事件。

  从一些美国公司雇佣的私人检查官对外国药厂的审计报告来看,有些药厂做得非常好,但也有些企业没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灰尘和有害物质进入,化工原料堆积在一起容易导致交叉污染,一家工厂生产药品的桶上竟然有个马蜂窝!

  中国的制药水平如何?许多外国药厂高管、投资者、消费者和媒体从业人员,如果从未在中国实地考察就很难有概念。中国已经是世界制药大国,但还不是制药强国。中国原料药和中间体出口在过去几年飞速发展,原料药和中间体生产达到国际水准的企业越来越多,有很高的性价比和客户认可度。中国药企的硬件投入和配置普遍比国外好,但在人才、经验、软件、管理及观念上还不如国外主要的制药企业。不过,中国药企一直在学习,在向国外同行包括印度药企学习。

  过去几年,大批在国外药企工作过的精英人才回国,成立了许多CRO公司,并开始承接国外的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客观地讲,虽然不是所有外包服务和生产企业都具有相同的水平和经验,但能够拿到国外大药厂长期服务大订单的企业,基本是过硬或可与国外企业竞争的。

  药明康德就是这方面的皎皎者,在短短6年时间里,它几乎敲开了世界前20位药企中绝大部分客户的生意之门,服务项目从化学合成扩展到生物学测试分析及制剂、中试等。该公司于今年8月在纽约上市,募集了大量资金,股票从发行价的10多美元冲到40多美元。

  联亚药业,一家2005年才成立的新型制剂生产厂,是由国外知名药剂专家和上市公司高管发起成立的现代化企业,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它迅速在南通建起了非常现代化的制剂生产厂,可以同时生产多种特殊制剂,供应世界主流市场。据悉,该公司不久将向北美递交仿制药ANDA申请,中国药品制剂走向世界已无悬念。

  药明康德和联亚药业只是中国药业走向国际的一个缩影,海正的原料药优势,华海首个获FDA批文的成功经历,还有先声和迈瑞等国内外上市公司都在积极探索如何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和提升自己的品牌地位。事实证明,中国药业有资格和能力参与国际医药市场竞争。中国过去没有现代化的药厂,但现在不是,不要用老眼光或有色眼镜看中国药业!

  一个被经常提起的案例是上世纪90年代末,部分美国患者在使用某中国公司向美国出口的静注庆大霉素后死亡,经德国研究人员检查发现:该工厂在质量、单位装量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可能被“假定”为与患者死亡有关。

  FDA 的官员们称,近期已开始对制药企业进行一项基于风险的审核方法,确定有良好质量控制体系的企业,减少对这些企业的审核次数(以节省资源),但是由于财政约束很难对中国和印度制药企业进行花费高昂的突击检查。遗憾的是,FDA未能向媒体提供其多次要求增加海外审核预算的相关文件。

  印度和中国并不是唯一向美国市场出口药品和原料药的国家。

  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报告,美国去年进口的药品和原料药价值在420亿美元以上,多数来自欧洲、日本和新加坡,不过这些公司与美国公司和药品监管机构有很长时间的合作记录,以色列的药品出口也在迅猛增长。难道这些国家没有任何关于核查方面的问题?邮报显然回避了对其他国家的质疑,这是否存有歧视或采用了双重标准?分析人士称,中国和印度是增长最快的低成本药品供应商,其目标首选快速增长的仿制药市场,该市场约占处方药市场的60%以上。

  价廉能否物美?

  最近,印度药厂在制造成药方面的表现更加咄咄逼人,而中国药厂则在扩展活性药物成分的市场份额。例如,抗生素药物成分是中国的强项,印度从中国进口原料制成胶囊出口到美国等地区。此外,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美国去年从中国进口的药物价值6.75亿美元,印度销售到美国的成品药和药物活性成分价值8亿美元。

  目前,FDA对中国和印度药厂的检查多数会预定时间,临时性现场检查很少,对美国药企则经常突击检查。记录显示,FDA去年对印度药企进行了32次检查,其中大部分是为申请批准在美国销售药品或药物活性成分所做的上市前例行检查,而不是调查其制造质量及过程管理的临时抽查;对中国企业的检查有15次。

  去年,两家印度药厂兰伯西和Wockhardt都收到了FDA发出的关于其印度工厂存在质量控制问题的警告书,这两家公司被告知如果不改进,印度工厂生产的一些品种将被禁止出口到美国。今年2月,FDA犯罪调查办公室还搜查了兰伯西位于新泽西的办公室。弹药品生产过程复杂,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把关。FDA的核查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被FDA查出毛病或收到FDA的警告信,这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美国药厂也收到很多这样的信件,能够一次性通过核查的药厂并不多。

  核查的关键是没有造假和严重缺陷,最终产品没有质量问题。对于过程中的缺陷,经过纠错、合理答辩,最终还是能通过检查。事实上,FDA在今年前10个月已经签发了46份警告信,其中有10多封信就是关于药厂现场考核后的缺陷警告,收到这些信件的企业也不乏世界知名的大公司,更多的警告是针对违规促销未经批准的适应症或广告违法案。大部分企业在收到警告信的一个月内做出合理的解释性回复,并显示改进措施,FDA复查后即给予放行。所有的这些信件和回复会在网上公布,媒体一般不会炒作这类事件。

  邮报提及的印度药企收到警告信,其实与FDA发给美国药厂或跨国公司的信件并无区别,并未构成任何产品安全和健康威胁。这些都是上市前审查,每家药企都有局部犯错的可能,应当允许犯错,并给机会纠错。如果非要说明某药厂生产记录不良,应该用数据和统计来说话。

  因为与美国制药企业的质量控制问题有关,美国药典委员会在印度制药工业中心海得拉巴邦建立了一个办公室,据办公室主管日常事务的主任Roger Williams先生透露,兰伯西已成为第一家同意完全按照美国药典标准检测产品质量的药厂,“问题是极低价格的仿制药是否就不能保持高质量呢?弹美国的原料药80%靠进口,因为美国原料药生产厂难以维持低成本生产和供应。

  国外总有人对亚洲国家用低廉成本生产价廉物美的药品表示怀疑,原因是持此论者不了解中印等国的药品成本构成。其实,在过去10年来,中国和印度的药品制造业发展迅速,原材料、人工、设备、折旧、水电及管理成本都有很大优势。随着经验积累、质量控制水平提高和工艺改进,它们对中介及顾问的依赖越来越少,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成本不断降低。

  按照市场规律,企业是不可能做亏本生意的,也不会冒着被客户退货、被FDA拒发通行证的风险,做违规、违法的事情。如今,中国出口退税大大减少或取消,企业牢固树立了质量第一、客户至上的观念,生产出价廉物美的原料和药品是完全可能的。据笔者了解,中国几家药厂联合大专院校攻关,解决了许多工艺改进问题,大大降低了某些原来被国外垄断生产的产品成本。

  过去,我们常听大药厂抱怨仿制药厂制造的仿制药与品牌药不能相提并论,质量不是一个档次。但FDA并不买账,并公开为仿制药厂打抱不平:以“仿制药,同质同效,价格低廉,请放心使用”的口号公开力挺仿制药的声誉和价值。现在有人抱怨的是类似问题:便宜的会是好药吗?当然是!确定是否存在质量问题是FDA的工作,但我认为他们没有足够的资源经常派人到印度检查。”弹 FDA对产品上市前的核查标准是一样的,但由于地理位置和签证问题,FDA不可能像在本国那样对国外药企随意进行突击性检查。目前,FDA已在印度建立办公室,估计很快也将在中国设立同样的办公室,未来FDA对中印两国的核查应该与美国本土没有本质区别。因为FDA历来奉行的核查准则是:无论大小、无论国别、现场考察、统一标准、决不宽容。

  以质量为壁垒?

  原料药组织前主席Brant Zell曾指出,“药品生产向印度和中国转移后,大大增加了可能对健康造成的危险。”去年,这个组织代表美国原料药生产商交给FDA一封公民请愿书,要求 FDA加大对海外药厂的核查力度。他说道:“巨大的药品进口量,加之现场复查的频率太低,可能会大大增加消费者买到不纯或无效药物的几率。” 邮报中某些人士的观点和预测多少带有对亚洲新兴药企的歧视和怀疑,如果这些药品不受FDA监管和审批核查,或许会有风险加大的可能,问题是FDA从没有放松对进口药品及原料的核查,加上美国药厂对购买国外原料和制剂的内控检查标准一般比FDA还严,这样的推论是没有依据的。

  FDA目前对国外药厂的突击抽查的确不像国内那么严格和频繁,这需要美国国会拨款并增加国外办公室和人员,才能逐步解决。以FDA临时检查少就得出药品质量安全有问题的推论是没有道理的,美国经过FDA反复核查的企业照样出问题。

  但是这种推测的可信度并不高。FDA的官员称,尚无证据显示从印度和中国进口的药品和原料存有健康安全隐患问题,美国公司在进口这些原料和成品药时一般会自己进行质量和安全检测,但也承认监控这些产品难度很大。

  印度制药行业联盟(代表印度药品生产商的组织)秘书长Dilip Shah则希望更多的印度企业通过FDA考核,因为“这样可以提高印度制药行业的水平。”面对一些美国团体对印度药品质量的怀疑,他认为其中可能存有个别团体为了保住其市场份额的利益冲突,并指出印度出口美国的药品在质量、安全和疗效方面都是获得FDA认可的。

  中国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执行官在接受美国《化工与工程》杂志采访时也发表了相似的言论,称其公司出口到美国的原料药完全符合FDA标准,有些时候,美国的一些贸易团体对质量控制问题的关注是想以此为贸易壁垒维护自己利益。多年来,美国法律鼓励药厂在波多黎哥等地设厂,给予税务优惠或减免。过去也曾有人反对把药品生产放到那儿,而今有人阻扰中印参与国际化分工合作,两者几乎是同一论调,都是贸易保护主义下的责难和借口。但少数人的反对并不能阻挡商家和消费者的理智判断和购买行为……

  最近一段时间,对中国玩具、食品安全问题的负面新闻充斥媒体。客观地讲,中国出口的众多产品肯定会有质量不符合当地政府标准的情况,但这只是很小的比例,而且不会持久。在《华盛顿邮报》这篇骇人听闻的报道中,普通读者多少会有中印药品吃不得的感觉。邮报并未深入了解实情,只是引用不同人士的话,其中有明显利益冲突的团体及人士所发表的猜测性片面之词,有为某些利益团体说话和造舆论之嫌,不免让人怀疑其客观中立的立场。

  联想到二三年前,海正药业发生某些不测时,纽约著名时报记者闻风而动,即刻赶到当地采访,报道以醒目标题及位置刊登,一时间引起海正客户阵阵恐慌。这种高调宣传的背后,隐隐约约有某家大药厂(希望求购合资未成的同行)的影子和幸灾乐祸的味道。商家的智斗可见于火药味浓郁的字里行间,我们不得不对此类新闻加以分析和警惕。

  中国和印度药企既是难兄难弟,也是竞争对手。目前,在医药行业国际化征途中,在与西方国家的商业交往中,印度明显优于中国,尤其是在跨国经营和并购方面。但是两国的药品及原料在进入北美市场时,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不断有贸易保护主义的阻力和摩擦。先是反倾销,再是专利侵权,现在是安全隐患。真不知下一轮又该是什么罪名和责难?我们的药企都准备好应对措施了吗?

印度药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