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据中国海关统计:2008年1~12月,扑热息痛出口数量为42387.66吨,同比下降8.68%;出口金额为17128.57万美元,同比增长23.75%;出口平均单价4.04美元/公斤,同比增长35.57%。 从数据看,2008年扑热息痛虽然实现了出口金额及价格的双增长,但在全
据中国海关统计:2008年1~12月,扑热息痛出口数量为42387.66吨,同比下降8.68%;出口金额为17128.57万美元,同比增长23.75%;出口平均单价4.04美元/公斤,同比增长35.57%。
从数据看,2008年扑热息痛虽然实现了出口金额及价格的双增长,但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出口数量、尤其是出口利润下滑明显,行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出口金额保持增长
2008年1~12月,扑热息痛出口增幅超过20%。从单月出口情况看,受春节因素的影响,今年2月份的出口数量、金额同比下降幅度较大,不过,其他月份的出口数量仍呈增长态势;至7月份,出口数量同比大幅激增,这主要与中国举办奥运会、外商在奥运前集中补货有关。
但从8月份开始至年底,扑热息痛出口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其间发生的金融危机更给扑热息痛出口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
对主要目的地出口行情下滑
首先是对主要出口地区增幅趋缓。扑热息痛出口市场仍以亚洲、非洲及欧美为主,2008年1~12月份对以上三大地区的出口占出口总量的80%以上,但出口增幅先高后低,仅增长了18.24%;9月份以后,出口下滑明显。原因仍是金融危机影响到全球经济,客户需求减少。扑热息痛商品的购货商,除大型跨国公司仍在正常进货外,其余的客户都在观望中。
其次是对主要国家出口危机重重。印度、印尼、尼日利亚是我国扑热息痛的主要贸易伙伴,2008年对这3个国家的出口量占了总量的63.39%。印度是扑热息痛的主要消费国,而8月份至10月份的环比出口数量均呈现50%以上幅度的下滑,10月份全国仅有17吨扑热息痛对印出口。
而印度作为生产扑热息痛的原料——对氨基苯酚的主要进口国,近年来一直从我国大量购买对氨基苯酚,造成对氨基苯酚货源紧张,使国内扑热息痛生产企业原料配套能力逐年下降。同时利用注册和技术优势,进口我国扑热息痛做深加工后再出口,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扑热息痛国际市场上对我极具威胁的竞争对手,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如不采取果断措施,长此以往,我国扑热息痛行业的整体效益必将大幅下滑。
出口企业分散
据医保商会掌握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国扑热息痛产能达6.2万吨;截至2008年12月份,全国经营扑热息痛的出口企业超过100家,其中以安丘鲁安药业有限公司出口量最大。
扑热息痛生产企业工艺陈旧、产能过剩、产品档次普遍较低,难以进入国际高端市场,在无法开拓新的市场和没有优势产品的情况下,企业间只能靠低价竞争来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企业间竞争激烈。
从2008年1~12月份的出口统计数据看,扑热息痛全年的出口态势仍算平稳,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虽然来势凶猛,但对我出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下半年,自奥运会后,各出口企业订单下降了40%以上,原因在于:一是外商预期中国举办奥运会限制部分企业开工,大量囤货,导致扑热息痛价格上涨过快;奥运会之后,外商看到企业开工未受影响,预计价格会下降,同时囤货有待消化,下单意愿不强;二是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国外客户因资金供应紧张而减少订单。随着金融危机向深度蔓延,进口国货币贬值、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导致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利润下滑,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加,整个行业急待利好政策出台。对于政府扶植政策,各企业均希望保持政策的稳定性,适时提高出口退税率,保持人民币对主要币种的汇率稳定,减少企业签单风险,给予企业更多的政策扶植,如贷款、所得税等方面。
突围策略
在目前形势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谋求解决上述问题:
一是通过强化环保等社会责任,逐步改造落后的生产工艺和污染严重的企业,降低产能,提高扑热息痛的生产质量和效益,由低价竞争转为质量和技术竞争,促进产业供需平衡发展。
二是充分利用我国扑热息痛的原料优势,加大高端产品的开发力度,分解低端产品的竞争压力,提高我国扑热息痛产品的出口效益。
三是在当前金融危机严峻形势下,建议调低对氨基苯酚的出口退税率,由现行的9%降到5%,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内外部多重压力作用
青霉素:延续低迷状态
经历了2007年的“过山车”行情,2008年,青霉素工业盐出口持续低迷,全年累计出口9855吨,同比下降27.70%,出口额为1.57亿美元,同比减少43.33%,出口平均价为15.97美元/公斤,同比降低21.60%。
出口量价双降
2008年青霉素工业盐出口的行情低迷,主要是产能过剩造成的。从2006年底至2007年前三季度,青霉素工业盐在环保停、限产等因素的刺激下,出口迎来新一轮的景气。然而,在高利润的驱动下,新一轮的扩产开始上演,青霉素工业盐的产能迅速扩张到8.5万吨,而国际需求约6万吨,产能过剩40%左右。在扩产因素的刺激下,青霉素工业盐出口价格在2007年底再次陷入低谷。
尽管在原材料涨价;奥运环保停、限产预期等因素的刺激下,2008年上半年青霉素工业盐出口价格出现恢复性反弹,但出口量却持续萎缩,取而代之的是下游产品6-APA出口印度有所上升,这可能是印度客户在与我方青霉素工业盐出口博弈上采用新的压价策略,即增加采购下游产品,减少采购青霉素工业盐,造成我企业青霉素工业盐库存大量积压,使出口价格下跌。9月以来,随着奥运行情结束、原材料价格大幅回落、出口订单持续不足等方面的影响,青霉素工业盐出口价格再次出现下滑走势。
总的来看,2008年青霉素工业盐出口量价双降,国内部分产能被6-APA和阿莫西林等下游产品消化并替代出口,但这些下游产品的出口价格也均有所下滑。
主要生产企业仍为出口主力军
在出口市场方面,2008年,我国青霉素工业盐共销往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对印度出口额占全部出口总额的84.32%。排名第2至5位的分别为伊朗、日本、阿联酋、美国。
2008年,从事青霉素工业盐出口经营的企业共26家,出口排名靠前的依旧为主要生产企业。其中,华星继续位居青霉素工业盐出口企业之首,但出口份额同比却大幅减少;排名紧随其后的石药集团中润制药(内蒙古)有限公司,出口份额同比明显提高;哈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3位;而华药、河北中润、鲁抗、川药等其他生产企业由于原本青霉素工业盐产量不大,再加上近两年已逐步将产业链向下游产品延伸,故出口份额相对较小。
今年环境严峻
正值青霉素工业盐出口陷入低迷之际,恰恰又“屋漏偏逢连阴雨”。2008年11月,青霉素工业盐再次遭遇印度反倾销调查。近期,又有传闻印度将对下游产品6-APA采取保障措施调查。再加之全球金融危机蔓延抑制短期市场需求,以及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环保及质量监管“高压”持续增加,对青霉素工业盐出口来说,可谓“雪上加霜”。
在内、外部多重压力下,可以预见,2009年青霉素工业盐出口企业仍将步履艰难。
需求有所下降
植提物:出口额增幅仅11.12%
2008年,提取物进出口总额为6亿美元,其中出口为5.3亿美元,占中药出口比重为40.47%,虽然位居中药类产品出口金额的榜首,但同比增幅仅为11.12%。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提取物出口到国外主要用作食品补充剂、化妆品原料,保健品原料等,因此市场弹性需求较大,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需求难免下降。
在2008年出口的提取物中,“其他植物液汁及浸膏”出口所占比重最大,高达49.35%,出口金额为2.6亿美元,出口数量、金额涨幅均翻一番;另一出口过亿美元的提取物产品为“其他天然或合成再制的苷及衍生物”,出口金额为1.65亿美元。
在大宗单品中,“桉叶油”和“甘草液汁及浸膏”出口金额分别为4442万美元和1855万美元。
亚洲、欧洲仍是我国提取物出口的主要市场,2008年对亚洲出口2.69亿美元,同比增长22.92%;对欧洲出口1.21亿美元,同比增长3.68%;对北美洲出口跌幅较大,出口额为7658万美元,同比下降26.46%,主要是对美国出口下滑造成。从出口国别来看,美国、日本是我国提取物主要出口国,对美国出口7215万美元,同比下降27.69%;日本的汉方药和天然产品市场一直较为活跃,对提取物需求较大,远超美国成为是我国提取物出口的第一大国际市场,2008年出口额达1.25亿美元。
近年来,提取物进口一直保持在10%的增速,但进口金额仍然较小,2008年进口金额为7060万美元。其中,进口金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商品有4种:“甘草液汁及浸膏”进口额最高,为1792万美元,同比增长66.37;“其他植物液汁及浸膏”居第二,为1776万美元,同比增长39.44;“其他薄荷油”为1685万美元;“其他天然或合成再制的苷及衍生物”为1014万美元。这4种商品的进口比重占我国提取物进口总额的88.77%。美国、印度、土库曼斯坦是提取物进口的主要国家,进口额均在1000万美元以上。2008年对欧洲进口下滑严重,进口数量同比下降63.46%,进口金额同比下降7.82%。
恶化显现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