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走在浙江金华街头,老药房、老药号随处可见,除了仁寿堂、九德堂,在当地颇有名气的还有太和堂、天一堂、天福堂、永生堂等等。其中,历史最短的太和堂也已经创办了70余年。而如今金华也诞生了诸如康恩贝、迪耳、尖峰药业等众多知名医药企业。 文
走在浙江金华街头,老药房、老药号随处可见,除了仁寿堂、九德堂,在当地颇有名气的还有太和堂、天一堂、天福堂、永生堂等等。其中,历史最短的太和堂也已经创办了70余年。而如今金华也诞生了诸如康恩贝、迪耳、尖峰药业等众多知名医药企业。
文并摄/本刊记者 苏旭
清朝同治8年(公元1869年),一家名为“九德堂”的药铺在浙江金华市区西市街开业了。药店有三位股东:中医姜志麟、大财主金凤纪、药商诸葛芳松。
“这三人笃信孔孟儒学,‘九德堂’的名称是取古人所说的九种品德之意,即: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九德堂如今的传人、九德堂医药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乾鸣介绍。
三位股东一位出技术,一位出资金,一位有渠道,这种架构,别说是在当时,就是在如今,也颇为合理。据说,“九德堂”的成立,背后还有一个故事:同治年间,浙江14州连年旱涝成灾,时疫四起,中医姜志麟被老百姓的灾情所震撼,感叹“可以养生、可以济人者,惟医药为最。”因而他首先发起创办了这家药店。
不过,1869年创办的九德堂却并非金华最早的药店。据《金华县志》记载,清道光23年(公元1843年),一家名为仁寿堂的药房就已存在了。资料记载,据早年店内自印的方单描述,这家仁寿堂很可能创建于清康熙年间,约为公元1719年。若真如此,比起后来人们所熟知的杭州胡庆余堂(创建于1874年),仁寿堂要早了155年。
走在金华街头,老药房、老药号随处可见,除了仁寿堂、九德堂,在当地颇有名气的还有太和堂、天一堂、天福堂、永生堂等等。其中,历史最短的太和堂也已经创办了70余年。
如今金华在浙江乃至全国的医药产业中,都有其一席之地,诞生了诸如康恩贝、迪耳、尖峰等众多知名医药企业。很显然,当今金华医药业的发达,跟历史上的传承与变革有着紧密的联系。
如果追溯到历史的源头,小小一方金华,医药业缘何如此发达?这些老药房经历过怎样的岁月风雨?如今又有着怎样的新思路?
药业溯源
“可以说,从近代开始,医药就是金华的支柱产业。在我看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金华历史上就是一块富庶之地,水陆交通都很发达,可以说是人才、物流的集散地,具备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尖峰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总经理原杰这样认为。
的确,任何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这些基础条件,但为何独独金华的医药业历经百年而不衰呢?其中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看,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金华一带的经济产业结构。对于婺文化,《婺文化概要》的主编杨鸽声曾撰文解释:金华、衢州及丽水部分地区为金衢盆地及两侧的丘陵与山地,盆地中流淌着婺江与衢江水系,既生产山区旱地作物,又有水乡的稻米、蚕桑和水产,形成以婺州地区为中心,覆盖并影响衢州、丽水、建德的婺文化。
这是一种典型的农耕文化,亦是中国传统中医得以兴旺发展的土壤。事实上,中国一直以来就有“药食同源”的说法。
另一方面,道教文化对金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影响颇深。在金华,道教文化的代表人物黄大仙,本身就以济世救人、行医问药的形象立于百姓心中,道家文化的养生哲学,促进了中医药的发展。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颇为现实的因素。“元朝义乌出现了一位著名的中医师朱震享,他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不仅为中医一代宗师,而且弟子众多,形成了著名的中医学派‘丹溪学派’。他的弟子中,有多位都成为后来的御医,影响力很大,在金华一带造就了很好的习医、行医的氛围。”金华当地知名中医吴南京分析,“中药的发展,一直以来有以医带药的传统,在此基础上,金华的药店如此发达,也就不足为奇了。”
百年精髓
当然,除了外在环境因素,金华许多药房、药号之所以能够传承百年,还有其自身的许多因素。
以九德堂为例,据《金华文史资料》记载,九德堂自创建以来,一直坚持信誉第一,其出售的绝大部分丸、散、膏、露等,均由专人炮制。“九德堂药店设有饲鹿场,……每年要宰雄鹿一头,用来配制全鹿丸,宰前先贴广告通告全县,届时在金华西市街搭台,将雄鹿绞死在鹿笼中,而后混药煎制全鹿丸。群众前来观看者人山人海。”
有趣的是,不仅九德堂,仁寿堂也以同样的方式彰显着自己的信誉。据仁寿堂的老药工介绍,仁寿堂所制的全鹿丸,亦是在宰杀时请群众观看,并且当场下锅并加封条。曾经有店员想把一只刚死的鹿用来煎胶,被店主当即制止。
这种特殊的方式一方面提升了药店在百姓心目中的信誉,另一方面,也是极佳的品牌宣传。
在员工管理上,这些老药房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规。仁寿堂有一条准则,即“从严治店以利于世”。药店明确规定,所有员工不得搓麻将、玩牌九,不得任意请假,晚上也不能出去看戏。资料上记载,一次仁寿堂附近一家寺庙开光做戏,两个店员晚上偷偷溜出去看,半夜回店时,发现店主正在堂屋秉烛等候。见两人回来,店主温和地问:“饿了吗?要吃点心吗?”两人顿觉汗颜,无言以对,再也不敢违反店规。
在九德堂,对员工管理也有类似条例。《金华文史资料》记载,九德堂的店规中,也有不准赌博,不得深夜在外不归等规矩。
对于员工,一方面管理严格,而另一方面,这些老药房又能做到人性化管理,因此员工队伍十分稳定,人心也颇安定。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今天的企业去学习。
按照九德堂的惯例,在每年年初,经、协理都要向各部门负责人征求意见,然后在正月初四,由经、协理向本店全体职工宣布用人方案。一般而言,除了工作表现极坏、屡教不改者被辞退外,其他员工都可以继续留用。因此,大部分员工都没有失业之忧,能够兢兢业业做好工作。
而且,九德堂员工待遇也比较优厚。资料记载,九德堂每年工资都按照14个月进行结算,每年15%的利润红利由全体员工分红。除此之外,员工还享受两个月的“年休假”,如果休假期间提前回店,还可以增发休假工资。
仁寿堂则在店员培养方面独有特色。由于历代店主都十分开明,形成了良好的人才培养理念。在人们的印象中,解放前学徒在店铺学艺,条件都十分艰苦,而且往往是从端茶倒水等杂务开始做起,几年后才能正式开始学艺。“仁寿堂的经营者却认为,学徒进店就是为了学手艺,让年轻人去做杂务不仅耗费时间,而且误人子弟。所以仁寿堂的学徒,一进店就由老师傅口传心授,很快就能练就过硬的本领。”在一份关于仁寿堂的资料上,有着这样的记载。
每一年,仁寿堂都只收一名学徒,学徒进门后,从放药隔斗学起,到检查药材质量、泡制药材,到最后经过严格考核能够上柜卖药,起码要有三年。
当代传承
外在的环境和自身的因素,最终造就了金华医药业的繁盛局面,直到今天,许多优秀的传统都被继承、延续下来,并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
这些老牌子的药号,沿着各自的方向,走出了不尽相同的轨迹。当然,这条轨迹中,不可避免地也有许多时代的因素。
九德堂在1994年进行了改制,在金华的老牌药号中,算是改制最早的。对于九德堂而言,这无疑是一种幸运——改制后的九德堂开始散发出勃勃生机,比之前有了较大发展。尤其是从2002年开始,董事长张乾鸣大胆突破过去的发展观念,采用加盟连锁的方式经营百年老企业,迅速在金华及周边地区建立了110家门店,年营业额超过5000万元。
“在布局上,我们很重视乡镇、农村市场,借用我们老字号品牌的影响力,把市场做大。同时,在我们最大的直营店,还特邀十多位名、老中医坐诊,形成了一个中医的诊疗氛围,在金华一带独具特色。”张乾鸣介绍。
而同样是老字号企业的仁寿堂则走了另外一条道路。1956年公私合营后,仁寿堂被并入金华医药公司。1999年,金华医药公司被尖峰集团收购。之后尖峰药业成立尖峰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仁寿堂归于其下。
“尖峰大药房本身是采取连锁经营的模式,因此,仁寿堂就作为尖峰大药房一个具有特色的单体门店继承下来。”尖峰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总经理原杰介绍。
同时,背靠实力雄厚的尖峰药业,仁寿堂也在考虑如何创新思路,谋求新的变革。“我们目前正在注册仁寿堂商标,商标批下来后,我们可以这样一个百年老字号品牌生产一些精美的小药品和医药。生产制造依托尖峰制药完成,而销售则可依托金华地区的42家连锁尖峰大药房。”原杰表示。
不过,不管如今如何创新,如何变革,这些老药号新的当家人都表示,过去祖辈留下的传统不能抛弃,企业将会永远谨遵。
“‘仁义为本,寿民为先’,这是仁寿堂的文化内涵,也是一直以来奉行的办店宗旨。这不单是一种经营理念,更是文化传承。”原杰说。
张乾鸣也再三表示:“‘不为金钱谋利益’,是我们百年老店永恒的经营宗旨。”
医药药店金华药房寿堂秘密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