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由次贷危机引爆的全球金融海啸已经持续一年多时间,欧美大型金融机构的接连“出事”早就让不少金融才俊丢了饭碗,而在金融风暴中得以自保的金融机构也不得不“勒紧腰带”,欧美等地金融业的裁员潮随即而至。如今,金融海啸的“后遗症”——裁员潮已经

由次贷危机引爆的全球金融海啸已经持续一年多时间,欧美大型金融机构的接连“出事”早就让不少金融才俊丢了饭碗,而在金融风暴中得以自保的金融机构也不得不“勒紧腰带”,欧美等地金融业的裁员潮随即而至。如今,金融海啸的“后遗症”——裁员潮已经自金融类上市公司向港股市场蔓延开来。

上市银行首当其冲

9月底,在全球拥有约33.5万人的汇丰控股证实,其英国总部宣布全球裁员1100人,其中100名为香港员工。这位行业龙头老大的裁员行动也正式宣告金融海啸已经对香港就业环境造成冲击。

11月17日,汇丰控股再度宣布裁减亚太区500名员工,当中包括450名香港员工,这也是该行在香港最大一次裁员行动。2006年初,汇丰控股宣布将拨备423亿美元的坏账,这是港股市场上首家因次贷资产进行大额拨备的大型上市公司。

另据报道,中银香港(02388,HK)最快在月底最迟在1月初,将裁减500人。对于表现欠佳的员工,公司将提供自愿离职计划。据悉,这将是中银香港2001年以来首次减员。此外,渣打银行(02888,HK)也传出已经冻结了香港当地的招聘计划。目前渣打银行在香港拥有5500名员工。统计数据显示,自去年次贷危机至今,仅全球银行业就已裁减15.8万个职位,宣布资产减值和信贷损失达7091亿美元。

证券类公司紧随其后

10月3日,“香港巴菲特”谢清海旗下惠理集团(00806,HK)证实,公司已于9月30日解雇12名工作人员,占当时公司总员工数量的14%,且都属于基层员工。惠理集团发言人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这是一个不得已的决定。现在整体经济环境不好,也不只我们一家在裁员。”

发言人透露,在11月14日,公司一名基金经理蔡雅颂也自动辞任公司高级基金经理,并转任公司非执行董事。发言人称,蔡雅颂已经在惠理任职9年,其个人希望有个较长假期。此外,在最近两个月,还有一名公司秘书离职,目前惠理集团的员工总数为83人。对于是否会有第二轮裁员计划,惠理集团表示,目前没有这个安排,但是不能保证没有第二轮裁员。

与仅有的几家证券投资类上市公司相比,香港未上市的券商、投资公司更是数不胜数。惠理集团已经是香港规模相对较大的本地投资公司,如今惠理都无法承受金融海啸的冲击,就更别说其他小规模的投资公司。

出口贸易商叫苦不迭

在“侵蚀”完全球金融市场之后,金融海啸也令人们的消费能力大打折扣,这让出口贸易商叫苦不迭。

11月8日,全球最大的民生消费品贸易商利丰集团(00494,HK)宣布,因经济转坏影响部分客户,公司正在检讨其成本构架,包括在大部分地区冻结人手招聘,现阶段少数员工将被裁减,并减少出差和其他非必要开支。利丰集团表示,已经采取多种方法,将员工调配至其他部门,而未获调配安排的员工就将被裁减。

利丰集团业务早于1906年在广州创立。现已发展成为一家跨国商贸集团,经营出口贸易、经销批发和零售三大业务。

利丰集团旗下共有超过26000名员工,2007年集团总营业额接近140亿美元。利丰系目前共有三家上市公司,包括利丰集团、利和经销(02387,HK)及利亚零售(08052,HK)。
地产大鳄依然“硬扛”

虽然裁员减薪风潮正劲,但香港地产大鳄们依然高调承诺“不裁员”。

长江实业(00001,HK)主席李嘉诚此前就表示,在信贷危机后,消费者开支一定会萎缩,预计明年香港经济会有很多挑战。不过,“超人”还对旗下上市公司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00013,HK)的前景依然充满信心,并表示,虽然香港面对严峻经济挑战,但不会裁员。

而同为地产大鳄的新鸿基地产(00016,HK)副主席郭炳江也于日前公开表示,此次金融海啸对新鸿基地产来说是机遇,公司作风一向保守,目前借贷率为16%。公司目前没有裁员计划,12月份也会照常发放双薪和花红。

记者观察:裁员潮加剧港股下跌

香港一直偏重发展金融服务业,所以每当股市、楼市下滑,其他行业也难以独立支撑。本季度香港失业率已经已经上升了0.1个百分点,达到3.5%。不过,失业率的上升可能还只是开始,美林预计到2009年,香港的失业率将会高达5%。

恒生银行也在近日发布的《香港经济脉搏》中指出,香港多家企业破产显示就业市场前景黯淡,裁员消息将陆续发布。短期内,经济环境将难以改善,估计今明两年香港实质经济增长分别为4.0%和2.0%,然而金融海啸对各行各业的负面影响只是刚刚开始浮现,对香港经济增长预期有可能需要下调。

宝来证券(香港)投资部董事陈志勇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鉴于公司对明年经济以及经营环境的预期,香港已经掀起第一轮裁员潮,裁员比例约为10%至20%。如果全球经济进一步衰退,不排除会出现第二轮的裁员潮。

而对于反映企业盈利预期的股市而言,虽然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裁员节约成本,但是当人们预期未来收入减少时也会自然减少消费,这样又会冲击企业盈利,进而加剧经济衰退。所以近期港股市场的下跌与愈演愈烈的裁员潮不无关系。此外,陈志勇还指出,股市的走势往往会领先经济表现约半年时间,所以当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基础消费品类股开始企稳时,整个经济的底部也将随之浮现。


坚持港股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