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随着燃油税政策的正式实施,养路费等6种收费被取消。天津的车主却发现,他们每月还必须交纳55元的“天津市贷款道路建设车辆通行费”。这项事前没有通过任何形式告知的收费引发广泛质疑,一些车主在网络上呼吁抵制“霸王收费”。(1月13日新华社)

随着燃油税政策的正式实施,养路费等6种收费被取消。天津的车主却发现,他们每月还必须交纳55元的“天津市贷款道路建设车辆通行费”。这项事前没有通过任何形式告知的收费引发广泛质疑,一些车主在网络上呼吁抵制“霸王收费”。(1月13日新华社)

其实,以通行费名义通行无阻的收费项目绝非天津一地的专利。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4个直辖市除北京外,上海和重庆在2009年也收取类似费用。而央视的调查则将这份收取通行费的名单扩展到哈尔滨、兰州、成都等多个城市。

10多年来,尽管人们都对以燃油税开征遏制滥收费抱有极高的期待,但是最终的燃油税政策却是一个过分强调妥协与平衡的产物。现实的尴尬就在于,人们手中的燃油税政策并不足以成为抵制上述通行费的武器。燃油税政策在制度设计层面有两大漏洞,一方面以税代费的范围并不是最初设想的全部替代,而只包括养路费等6种收费。另一方面,对于承诺的取消二级公路以下收费的时限模糊不清,“逐步”的底线不知道在哪里。这两大漏洞恰恰成为通行费在众多城市畅行无阻的理由。

解决城市通行费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燃油税政策本身的辐射能量有多大,而在于打破通行费的黑箱化操作潜规则。对于通行费的质问,不应当拘泥于它为什么不随着燃油税的实行而取消,而应该是质问它开征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执行这样的标准,征收的年限是多久,有什么依据?对民众财产进行征收的行为,必须有扎实的理由和精确的测算依据。贷款修路几乎是所有通行费的挡箭牌,更核心的问题是,公众需要知道每年收了多少,收费都流向了哪里,既然是以还贷为目标的收费,真正完成还贷任务要到什么时候。只有公开了,才有下一步的公众判断与监督。

“买车容易养车难”是不少人不敢买车的原因。“养车难”难就难在各种各样的费用负担太重。如果像城市通行费这样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收费项目得不到及时有效清理,那么仅仅在买车环节上减负并不能达到刺激汽车消费的目的。打破通行费的暗箱之后,让政府和公众都从法理与利害的角度来评判通行费的问题,显得重要而紧迫。


公众燃油在于打破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