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各种农牧业生产和加工运销产业中,奶业的一体化程度是最高的。奶业一体化程度高主要是由于牛奶鲜活易腐,挤奶一日数次,需要及时冷却、收集、储运,以保证鲜奶的质量。产加销任何环节的不协调都会影响鲜奶及其制品的质量。同时,产业链的整合与协调,减

在各种农牧业生产和加工运销产业中,奶业的一体化程度是最高的。奶业一体化程度高主要是由于牛奶鲜活易腐,挤奶一日数次,需要及时冷却、收集、储运,以保证鲜奶的质量。产加销任何环节的不协调都会影响鲜奶及其制品的质量。同时,产业链的整合与协调,减少或消除了产加销各方利益冲突,可以提高整个奶业的效率和效益,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在荷兰,现有22家乳品厂中有13家是产加销一体化的合作社,其中包括供应本国80%牛奶及其制品的三家最大的加工厂。芬兰,以股份制形式组成的全国联社性质的一体化奶业公司瓦利奥公司,吸收全国25600个奶牛户(占全国80%)参加,在全国设立33个加工厂,产品多达1400种,加工量占全国的77%,年营业额已达18亿美元之多。在美国,实行一体化的比例也非常高,250家奶业合作社供应全国约80%的牛奶及其制品。新西兰是高度纵向一体化的,最低一级是农场主,上面一级是奶农合作社,最上面一级是乳业委员会。农场主拥有合作社的股份,合作社又拥有乳业委员会的股份。农场主把生产出来的牛奶卖给合作社,合作社又把奶卖给乳业委员会,乳业委员会通过它的全球营销网络把这些乳制品销售到海外。加工公司一旦从乳业委员会得到销售收入,就按照奶农向公司提供的牛奶固形物的多少把钱支付给奶农,这种付款制度鼓励奶农增加牛奶产量。

  建立合作组织,保护奶农利益

  采用合作经营方式,组织广大农户的奶业生产,是当前世界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奶业生产形式。在西欧,奶农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各种形式的合作社,按合作社的章程实行统一经营、统一核算、利润分成。参加各种奶农联合会,获得财政信贷、畜牧配种、饲养管理、物资供应等各方面的优质服务和产品质量、市场销售等信息。在日本,通过农业协同组合对奶农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在印度,奶农自愿入股参加基层的村牛奶生产合作社,通过村牛奶合作社—地区联合会—总联合会的组织形式,把农村分散的奶收集到城镇加工,然后再运到全国各大中城市销售。合作联社一般都建有乳品加工厂,从乳品加工的利润中,提留40%用于扩大再生产,其余60%返还给生产者,一部分作为奶农股份和交售奶量的红利,另一部分用于补贴各种免费和优惠的社会化服务。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国外的经验表明,建立和健全从配种、饲料、防疫治病到收奶等一整套技术上的、生产资料供应和产品流通领域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仅为奶牛集约生产的专业奶农所欢迎,同时也是稳定发展农户分散饲养奶畜的必要条件。在法国、荷兰、丹麦等国,一户奶农可以同时参加信用、饲料、机械等多个合作社,来解决奶业生产中所需要的各种服务。以色列通过奶牛协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服务体系。协会主要负责奶牛档案、产奶量记录,选配育种、人工授精、兽医服务及奶牛管理软件开发等工作,牛场主每年按比例交一定费用后,可享受许多免费服务。同时以色列还有全国性的兽医服务和保险服务体系,该组织是一个非营利组织,每年收支平衡。全部以色列的农场主都参加了这个组织,这些农场主每月为每头牛交纳2.5美元就可以享受到免费的兽医服务和保险服务,该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奶牛养殖风险,促进了奶牛数量的提高。

  加强对奶农的培训

  教育和培训可以提高奶农的整体素质,因此,奶业发达国家在注重物质资本投入的同时,普遍注重人力资本的投资。荷兰奶业发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荷兰十分重视对农民的培训,因而荷兰奶农的素质普遍较高。荷兰有很多职业技能的长、短期培训学校,方便农民继续深造学习,高素质奶农的科学生产和市场竞争意识都十分强烈和先进。在生产方面,荷兰奶农十分注重科学饲养管理奶牛,他们根据奶牛的生理状况、生产性能和生产季节配置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使奶牛的生产潜力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在市场竞争方面,荷兰奶农强烈的竞争意识使得他们不断地追求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应用新技术。比利时在发展生态牧业的过程中,也十分重视对牧民的教育培训。比利时的培训主体是各级各类科研机构积极,这些机构首先对自己的从业人员进行适应性培训,然后是每年2~4次地成批培训农牧民。参加培训的农牧民只需缴纳少量费用,培训的费用主要来自于政府拨款、欧盟资助和科研机构自筹等三种渠道。培训的主要内容侧重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牧场现代化管理以及集约化发展牧场技术。

  进行市场调控,稳定奶业市场

  在治理奶业过度竞争方面,日本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日本的做法主要是政府通过对法律、价格等手段治理奶业过度竞争。其主要做法包括:一是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这是治理奶业过度竞争的根本。二是对奶产品实行“价格稳定方案”,包括调节存量经营、用于支持介于最高价和最低价之间的国内批发价、价格稳定区间内的赤字由征收进口税来弥补,由此确保了奶业的稳定发展,防止其大起大落、恶性竞争。三是政府采用限额办法来减少定额补贴方面的花费,由生产合作社自己制定定额方案,超量受罚,奶农都将超出量自行转化成奶制品来避免受罚。四是政府采用市场调控办法,奶品过剩时,政府还拨出专款用以收购储备或免费提供中小学生营养餐。此外,为促进牛奶及奶制品加工业的发展以及奶制品的对外贸易,对进口产品实行一定的限制。五是鼓励企业兼并重组。近几年来,为提高企业间的竞争力,政府出资支持企业兼并重组中小企业,对兼并的奶牛场,政府通过农协无偿投资50%,其余50%由银行给予低息贷款。为了保障生产者的收入,1984年,欧盟出台奶业生产配额制度,对于成员国的超额部分,生产者和购买者将负担不同程度的附加税,这个制度的实施对于限制过度竞争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开拓奶业消费市场

  为了加快奶业发展,许多国家制定了以“学生奶”为代表的鼓励政策,促进奶业消费,拓展奶业市场。例如,为了保证学生健康饮食,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1954年日本出台《学生午餐法》和《关于促进乳品业和养牛业的法令》,为推广学生奶提供法律依据,政府每年都拨出专门经费补贴学生奶项目。泰国80年代也一度出现奶产品的低水平过剩,泰国政府推行了“学生奶”计划,以相当于市价3/4的价格向学生和学龄前儿童提供饮用奶,并按5铢/人/日的标准对厂家或销售商进行补贴,以推动奶业的生产和消费。非洲各国政府也正在通过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促进牛奶的生产和市场销售,满足不断增长的牛奶消费需求。

  重视环境治理

  欧盟在20世纪90年代制定专门法规要求,牛的粪便不得露天存放,必须存放在带有屋顶的建筑物内,以便减少氨气的释放量。该法规对耕地的最大施肥量也作出了明确限定。此外,不允许在秋季和早冬季节以粪浆的形式对草地施肥。现在,传统开放式的施肥方式已经被灌注的施肥方式所取代。荷兰等国还建立了一些实验牧场,利用牛粪发酵生产沼气进行发电自用,减少电能消耗,既可以利用生物质开展节能,又找到一种最佳的粪便处理和利用方式,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日本也对从事奶业生产者提出了十分严格的养殖标准要求,凡奶牛场都必须注意环境的保护,强调生产与周围环境协调发展,奶牛场的粪便都经过无害化处理,达不到要求的不准从事养殖活动。此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各奶牛场都结合自身的条件,拟定场内环境方案,注重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与发展。


牛奶经验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