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业内专家指出,2006年医药市场总体前进的主旋律不会改变,增幅会高于2005年,同时还将呈现出新的特色。 趋势1:医改试点启动 一位权威专家表示,当前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着“三不分”的深层次问题,即医疗机构公益性与营利性不分
业内专家指出,2006年医药市场总体前进的主旋律不会改变,增幅会高于2005年,同时还将呈现出新的特色。趋势1:医改试点启动
一位权威专家表示,当前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着“三不分”的深层次问题,即医疗机构公益性与营利性不分、医药不分和管办不分。有官员称,目前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并且一份关于国内医疗体制改革的新方案的重大框架已经形成,相关各部委对此方案也已达成共识。由此可见,医改新方案2006年势在必行。
根据2005年的政策动向,2006年新方案将会在国内4-5个城市开始试点,国家财力集中投入城市社区及农村医疗市场,政府办医院控制收入规模,其他医院面临改制,吸纳社会资金进入。国家将实行“三个联动”,即医疗体制改革、医保体制改革、医药流通体制改革必须进行整体制度设计,互相推动,共同完善。其次,在2005年“医院管理年”基础上,2006年国家对医院监管将会更进一步,打破医院隶属关系不一的监管困局,实行全行业监控。同时,医保部门单病种付费试点范围也将再扩大,在医疗议价上拥有更多话语权,地方医院“自我限价”争夺市场也可能成为一种趋势。
趋势2:药价继续下滑
2005年9月国家发改委宣布,降低22种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12月初,国家发改委对21个处方剂型的维生素C品种进行核定出厂价的试点。2006年这一试点范围将扩大,而且药品出厂价上包装也为期不远。这些举措的目的是从源头遏制过高的药品价格。
事实上,随着政府对药品价格实行管制以及平价大药房的成行成市,药价下调已是大势所趋。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医药价格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药品价格监管政策,推进体制改革,实行医药分业经营。在医药卫生领域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医疗机构间开展竞争;在生产流通领域通过整合资源,逐步解决重复建设问题;并在医疗保险领域通过扩大覆盖范围,建立医疗费用约束机制。
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有意将所有处方药纳入国家定价范畴,同时计划将全国分成6大定价区域,加大政府干预力度。此外,国内药企一直呼吁取消原研药“超国民待遇”一事,将会提上议事日程。
趋势3:并购重组加速
随着外资开始进入药品分销领域,国内药品市场将受到巨大冲击,于是不少国内制药企业选择并购重组来突围。而且随着外资大规模进入药品分销领域,国内医药企业重组并购的风潮愈演愈烈。
产品降价是兼并重组更加活跃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业内相关人士表示,我国原创药品非常少,利润空间狭小。据统计,目前我国5000多家医药生产企业中,约90%为小型企业。并且名牌产品少,产品雷同现象严重。而提升研发能力所要求的物质、资金、人力等条件都是较高的,需要引进有实力的资本。
目前中国的医药市场也越来越走向成熟,因而抢占中国医药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已成为国外药企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药企面对“与狼共舞”的时代该何去何从,已经成了众多制药企业以及业内人士关心的问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所长林建宁表示,并购已经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和国内药企的必然选择。
趋势:直销市场持续升温
随着《直销管理条例(草案)》和《禁止传销条例(草案)》两大条例的相继实施,直销市场争夺牌照的战争开始升温。据了解,商务部已于2005年12月10日开始接受企业申请直销牌照的材料,首批牌照初定仅20-30张。正是这少量的牌照,成为企业争夺的焦点。有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已有多家医药医药、食品企业在暗中筹备,欲杀入直销领域,比如修正药业、大连美罗、昂立一号等,估计欲加入直销新军的企业共有200家左右。而哈药则早在半年多前就成立了申牌筹备小组。
目前,国内直销模式经营企业大约有800-1000家,直销企业市场份额约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预计未来3-5年内可达并将稳定在800亿-1000亿元的水平。
业内认为,尽管目前药品还不能进行直销,但国内不少药企也在生产医药以及日化用品等,在药品竞争日趋激烈、利润缩减的情况下,药企也很想通过其他方面的盈利来推动企业发展。而且以传统方式销售医药多靠广告,投入较大,企业也十分想寻找另一条适合医药销售的路子。随着企业的全方位发展,今后直销将成为一种趋势。
趋势5:OTC市场大战将展开
2005年7月发改委推出OTC(非处方药)定价新规,规定到2006年所有处方药在药店都必须凭处方购买,这对2004年刚遭遇抗生素限售冲击的药店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而相形之下,我国非处方药市场近年来却异常活跃,无论这是自我药疗的大势所趋,还是法规政策的导向所引,OTC绝对是块让药企眼馋的肥肉。专家预测,2020年我国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OTC销售市场之一。
全球医药大鳄们的市场嗅觉十分灵敏,国内诱人的OTC大餐早已纳入它们捕猎的计划,各色OTC攻略在我国频频发动。早期进入的中美史克、西安杨森、上海施贵宝等已分得一杯羹,感康、达克宁、施尔康等OTC药在国内已是妇孺皆知。罗氏将中国纳入OTC全球10大核心国家之一,计划今后5年在中国的OTC销售年增长50%,到2008年达到10亿元规模;中美史克随着过敏性鼻炎治疗药伯克纳的推出,在今后1-2年内,还将引进6-7个新OTC品种投入中国市场。
当然,这几年国内也不乏寻求OTC发展之路的本土企业,三九集团、哈药集团、同仁堂集团等都在苦练这方面的功夫。
虽然从国内OTC整体市场看,跨国药企占据约30%的市场份额,国内药企占70%左右。但跨国药企30%的份额是由为数不多的几个品牌分享,每个牌子实际分得的利润丰厚,且已培养起相对稳定的客户群;而国内药企70%的份额却被众家瓜分,细化后的利润值普遍不高,且波动较大。
经过几年医药大鳄的精心策划和布局,国内OTC市场开始预热,已形成剑拔弩张的纷争态势,2006年随着大批OTC新品种的亮相,一触即发的OTC市场大战很可能在我国上演。主场作战的本土制药企业若不赶紧行动,家门口的油水就会流走,因为当更多国外品牌大举杀入国内市场后,落脚不稳、涉市不深的本土OTC企业将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市场格局有可能发生大的变动。
医药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