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迎接入世后的挑战,以及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国出版业开始了组建出版集团的探索和实践,“集团化”成为此后几年中国出版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词。去年以来,作为对集团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和推进,出版社改制又成为中国出版业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2008-2010年我国图书出版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进行集团化重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迎接入世后的挑战,以及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国出版业开始了组建出版集团的探索和实践,“集团化”成为此后几年中国出版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词。去年以来,作为对集团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和推进,出版社改制又成为中国出版业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出版业关于重组、兼并、并购、资本运作、资本经营等提法和做法越来越多,这里所讲的战略重组,就是通过对企业内部及外部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以资本、业务等方式为链条,综合运作,实现企业内部集约经营和外部规模经营的统一的发展战略。

    中国的出版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事业单位体制,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出版单位是按照主办部门和地区的行政级别配置的,出版产业链和出版市场被条块分割,缺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造成小而全、多而散,具有资源平均、竞争乏力的先天不足特点。具体可概括为“四个单一”:产品结构单一,以教材为主的纸质出版物占绝大比重;产业结构单一,大多以图书出版为主业,集团形式的出版机构一般也仅限于编印发供的单一产业链条;利润结构单一,大多数出版集团70%以上利润来自教材教辅;投资结构单一,投资主体长期缺位,难以实现投资多元化。上述“四个单一”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导致资源重复浪费,生产各环节同质化,同业竞争、同质竞争严重,出版业整体效率低下。通过战略重组无疑是消除体制弊端负面积淀的必然要求。

    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明确要求组建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引导出版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更广的领域内进行重组。新闻出版总署计划在全国组建3至5个双百亿大型出版发行集团,培育30家到50家年销售接近50亿至100亿元人民币的骨干传媒企业,打造若干出版产业带和若干出版旗舰企业等。可以说,2009年是出版业的战略重组年,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将在遵循出版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大力支持和倡导出版战略重组。如此一来,市场和政策的双重机制,将有效突破不同形态媒体相互分割的产业壁垒,打破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条块分割、地区封锁的市场壁垒,从而推动出版业以资本、业务、市场为纽带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实行集团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

    二、实行市场化经营

    2010年底前,中央各部门各单位148家经营性出版社将全部转制为企业,其所属报纸、期刊、音像、电子等经营性出版单位一并转为企业。中国出版业的困局,人所共诟,因为它不仅制约了文化的正常发展,也使文化经济滞后不前。在经济危机之时,通过对出版政策的放开,使民营资本与其它行业资本进入出版发行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市场原则之下,国家新闻出版署应对纯学术类出版物进行特别管理,高校与研究机构可以通过学术课题申报,获得书号资源,使学术出版免受出版社盘剥。新出版条件制定之时,在激发市场活力之时,不能忽略文化学术出版的公益领域。

    三、借用外力开拓出版物市场

    出版物的市场问题要确立一个观念,即没有市场就既没有经济效益,也没有社会效益;有市场才能有阵地,扩大市场才能巩固思想文化阵地。目前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市场覆盖率太低,发行网络不完备。以新华书店、邮局为主渠道的出版物发行体制曾经很有优势,也做出过很大的贡献,但是现在看来,这种单一渠道的体制,已经很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出版物市场。改革开放以来,出版物发行体制改革取得了一些进展,打破了单一渠道的格局。但是,目前存在于出版物市场的“二渠道”,运作不规范,竞争不平等,效率不高,作用有限,整个出版物流通体系与现代物流体系还格格不入。拿我国报刊市场来说,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零售市场还没有真正培育起来,报刊业发展的一个很大障碍就是市场发育不成熟。比如一些真正办得好的面向市场的期刊,在全国覆盖率还是很低,主要原因就是地方保护主义作祟,人为分割市场的现象十分严重,许多大中城市的零售市场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发行渠道不畅通,配送体系不完备。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允许外资逐步进入出版物分销领域。因此,我期待着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引入外资,引入竞争,让外国分销商进入出版物分销领域,以刺激和促进我国出版物市场的发育和成熟。

    关于开拓期刊的分销市场,我有一个具体设想:是否可以先组织几十家面向大众市场的、目前有一定发行量的期刊,大家自愿入股成立一个股份制发行公司。这个股份公司再和国外分销商合作,成立中外合资公司,把国外资金、技术、管理吸引进来,运作一个大的期刊物流配送中心。这个配送中心可在全国各大中城市设分中心,再依靠分中心发展其所在城市的网点,进超市、进社区、进车站码头等等。在开始阶段,政府可以出面做推动工作。这个发行网络如果做得好,是能够打开期刊零售市场的。这种股份制公司是个利益集合体,它的凝聚力应该相对较强。关于如何根据我国对出版物市场的政策规范,架构公司治理结构,以使专业的经理队伍在统一的公共平台上运作,是这个构想中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报业也可以借鉴这个思路来开辟和健全零售渠道。报刊分销今后应该主打零售市场,促使报刊真正面向老百姓。现在报纸搞自办发行,自己做一个网络,自成一体,成本很高。如果有一个公共平台让它加盟进来,就能够产生规模效益,有效降低成本,扩大发行。这方面还需要下很大的功夫。目前我国出版物市场存在的地域壁垒,只有形成一个个全国性网络,才能将其打破。

    四、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体系 

    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于新闻出版业的产业性质不够重视,因此,长期以来,我们缺乏对于新闻出版业经济总量的全面准确的统计调查和分析。这种状况对于党和政府科学、系统地制定文化产业政策极为不利,影响新闻出版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围绕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就报刊业来说,目前需要建立两个评估体系:一个是新创办报刊的审批评估体系,一个是报刊出版质量的评估体系。长期以来,我国报刊审批的依据一是凭有关政策,一是凭主观判断,盲目性比较大,很难客观反映实际的需要,如果再这样下去,与市场的隔膜会越来越大,结构性矛盾可能会越来越突出。现在应该做好审批环节上的评估,用可量化的标准来科学地分析衡量创办一个报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比如要评估某地创办某个报纸的必要性,就要提供创办这个报纸的可行性报告,包括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创办这个报纸的必要性和条件,同类报纸在全国及当地的出版情况、市场分析,报纸出版以后的效益评估和投资回报预期等等。把相关的情况量化为数据,有了这些数据就可以给创办这个报纸的必要性及其可行性打分,达到一定标准就批准创办,不符合条件的就不批准创办。建立创办报刊评估体系,有利于党对媒体的把握,有利于报刊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报刊结构调整,也有利于贯彻政务公开的原则。

    建立报刊出版质量评估体系,业内呼声很高,也确实很有必要。报刊的退出机制问题一直困扰着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目前,一个报刊“出生”以后,除了三种情况:一是集中治理整顿中根据政策杠杆停办,二是犯严重的政治导向性错误停办,三是自己觉得办不下去了停办或改办成其他报刊,除此之外就不会停办了。而现有的报刊中,有相当一部分质量平平,办得不死不活,但是停不掉,散滥问题主要由此产生。另一个问题是,有的报刊为了争夺广告市场,虚报发行量及其它相关经济指标,但广告客户又无法进行核实。因此,应该建立报刊出版质量评估体系,并向社会公开,达不到质量要求的,要实行行政退出。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这些制度都建立健全了,我国的报刊业就会逐步走向成熟。 书店连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