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金融危机是暂时的,能源危机是永久的。我们将紧抓行业重组和洗牌的机遇,积极推动建湖县石油装备基地的建设工作。”在第九届中国国际石油石化技术装备展上,江苏建湖县县委书记张礼祥向媒体表示,要把建湖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石油装备产业基地。

本报讯:

几个区域发展石油装备制造产业的想法趋同,许多产品和市场重迭,竞争的正面冲撞在早期很难避免。

    “我们现在最应该做些什么?我们必须立足长远,着眼危机过去之后的石油装备市场。”在最近的一次经济工作会议上,盘锦市兴隆台区区委书记姜冰再次强调推动石油装备基地建设的决心。

    “金融危机是暂时的,能源危机是永久的。我们将紧抓行业重组和洗牌的机遇,积极推动建湖县石油装备基地的建设工作。”在第九届中国国际石油石化技术装备展上,江苏建湖县县委书记张礼祥向媒体表示,要把建湖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石油装备产业基地。

    类似的规划和决心亦来源于东营、大庆、渤海湾等其它地区。东营将打造“全国最大的石油装备基地”;江汉油田正瞄准打造“世界知名、中国一流”的中国石化石油装备制造基地的奋斗目标,力争“十二五”期间机械制造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

    上海也看好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潜力。6月初,上海石油化工装备产业基地在金山区吕巷镇正式揭牌。其目标是: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最具竞争力的石油石化装备产业基地,服务环杭州湾化工企业,同时还将促进长三角地区石化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效应加速释放。

    从去年下半年至今,“石油装备制造基地”一词频频见诸报端,而“国际知名”、“最具竞争力”、“最大”等远景目标被列入各地相关规划。

    专家认为,产业集聚是全球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途径,石油装备业适逢世界制造业向中、印等新兴市场转移、具备一定的成本优势、政策上前所未有的强力支持等各种利好时机,但也有很多难题需要克服,任重而道远。

    目标与现实反差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石油石化设备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已上升至1367家,较4月份新增16家,较去年同期增长25.76%。其中石油钻采设备行业企业新增14家,增速最快。

    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组数据:中国石油装备行业产量居世界前五位,但总体规模只相当于美国的五分之一、日本的四分之一、德国的三分之一,且至今尚无一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行业至今尚不能提供大型石油石化项目成套设备。

    辽宁社科院工业所副所长张万强指出,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石油装备基地,培育、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石油装备企业集团是必要前提之一。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在产业链上明确分工、合作和协同,才能促进整个基地的可持续发展。但目前的情况是,装备制造企业投资的无序性、盲目性、重复性问题仍未得到很好解决;仍然缺乏优势互补企业间的投资战略组合;对石油装备投资的引导力度仍然不够。

    根据区域经济学理论,要素流动可以改变地区间的要素禀赋差异,影响地区经济运行态势。张万强认为,石油装备制造基地的建成印证了这一点。大量生产要素的流入,可以促进地区传统产业的升级与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产生集聚效应和进化效应,进而衍生新的产业群体。

    “但问题是,各种要素流入基地后,如何理顺基地内企业的竞争,避免基地内部资源损耗?就目前各个装备基地的情况来看,还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机制设定。”张万强告诉记者。

    以东营经济开发区为例,截至目前,入园的石油装备制造类项目超过50个,总投资过百亿元,项目全部达产可实现销售收入300多亿元,但受金融危机影响,如国际市场需求萎缩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辖内企业同质恶性竞争很难避免,行业系统性风险依然较大。

    更有专家担心,虽然石油装备基地的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区域内企业的恶性竞争,但区域与区域之间是否又会形成新的恶性竞争?

    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齐中英副院长指出,目前几个区域发展石油装备制造产业的想法趋同,许多产品和市场重迭,竞争的正面冲撞在早期将很难避免。

    “石油装备制造业产品范围广、行业竞争激烈,任何一个地方想通吃整个市场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应当注意发挥自身区域优势,在已有的基础上做出特色来,要突出有竞争力的产品结构特色。把有优势产品的领域做大、做精并做强。”齐中英认为,在未来的建设发展中,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沟通将显得非常必要。

    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赵志明认为,尽管我国已是石油装备制造企业数量最多的国家,而且取得API认证的中国企业已超过700家。但从全球视角来看,目前中国并不是制造强国,只能算是制造大国。

    “俯视全球,在资源重组方面?国外制造公司大的资源重组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已基本结束,而相比之下,目前我国石油装备制造基地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大的资源重组才刚刚开始。”赵志明说。

    任重道远

    在各地的规划文件中,全球装备制造业向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转移被看作是建设石油装备基地的良好时机。但这样的机遇背后,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成本优势却在一点点丧失。市场研究机构阿历克斯伙伴公司出具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制造业的总成本仅比美国工厂低6个百分点,低成本优势已经被墨西哥和印度超越。对此,《印度人报》下属的《商业时报》还以“印度击败中国”为题进行报道,《印度经济时报》称,失去低成本皇冠对中国这个正在迎战金融危机的巨人而言是一大打击。

    “随着成本优势减弱,以前那种产出来就能低价卖出去的火热场面肯定将不复存在。国内石油装备制造业不可能永远靠低成本战略来开拓国际市场,必须在研发创新上取得更大的突破才有立足之地。”张万强告诉记者。

    据了解,目前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生产的产品基本上是以陆上原油开发设备为主,缺乏设计适应于极寒、沼泽地区的特种钻机的能力;钻机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低;在海洋钻机方面,国内设计能力十分薄弱;高端产品少,低端产品多,在国际国内知名品牌、能够与国际大公司抗衡的产品就更少了,缺乏一批像美国休斯敦、阿联酋迪拜那样的石油装备企业集团。

    张万强认为,目前的石油装备制造业在科研立项、成果转化、系统成套、现场试验、信息反馈等方面仍存在脱节现象;这阻碍了我国石油石化装备业的在高端产品的研发。

    赵志明建议,国内制造企业不要在低端产品上盲目发展和竞争,应向高端装备及前沿技术方向发展。石油装备制造基地集群式发展,要实现有特色规模化、专业化制造,“否则,就谈不上国际竞争力”。

    而社科院工业经济所陈乃醒教授则指出,许多装备基地大都热衷于“大”,总是在“做大”的前提下思考如何“做强”。多数企业不愿意做配套产品,以至于主机是好的,但由于个别配套部件跟不上,造成整体质量不稳定。从美国休斯敦、阿联酋迪拜的发展经验看,通过自主创新,在“做强”的基础上实现“做大”,是企业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

    “不能一味追求规模上的大而全了,中国石油装备制造基地应该从‘做大做强’走向‘做强做大’。”陈乃醒说。

石油装备基地热的冷思考 目标与现实有反差. 石油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