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王锦霞认为,目前我国销售额前十位的批发商,如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上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九州通集团公司、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销售额都在30亿元以上,这样的企业如果想建立现代物流中心,考虑发展第三方物流,完全有资格建立一个相当规模

王锦霞认为,目前我国销售额前十位的批发商,如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上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九州通集团公司、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销售额都在30亿元以上,这样的企业如果想建立现代物流中心,考虑发展第三方物流,完全有资格建立一个相当规模的现代医药物流中心;但是那些销售额仅仅保持3亿-5亿元规模的企业,则大可不必建立现代医药物流中心,而应该依托第三方物流,这样才能降低投资风险,增加企业利润。王锦霞认为,中国的现代医药物流,必须是“扶大扶优扶强”,才能快速发展壮大,才能有效应对国际现代医药物流巨鳄投资中国带来的巨大冲击。

医药商品贸易喜中有忧
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副院长顾海教授近日分析了我国医药商品的贸易现状,他说,我国医药出口商品的结构在进一步优化,但重点商品出口竞争激烈,企业效益不容乐观,而且出口市场仍相对集中,不利于抵抗国际市场的波动。

第一、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化学原料药仍然是支柱产品。
我国医药类商品近几年的进出口情况良好,进出口比例基本保持在1:1.4左右。从2004年的情况看,我国医药类商品进出口情况良好,其中医疗器械类、化学制剂、化学原料药三类商品构成中国进口医药类产品主要类别,合计占进口医药类商品的95.28%。化学原料药是国内最大的医药类出口创汇产品,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生物碱、解热镇痛药、激素(四素一酸一碱)构成我国出口原料药的主力军。中药出口额达7.25亿美元,同比增长17.6%。中药的进出口总额为9.5亿美元,同比增长15.33%,创下历史最高值。从目前出口的医药品种情况看,化学原料药仍然是我国医药医药行业的出口支柱,规模大、成本低、产量高的优势继续保持。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今年1月1日欧美针对中国的被动配额的取消,我国医用敷料必然会迎来一个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生化药出口有一定优势,我国的基因工程疫苗、干扰素和胰岛素的研究和生产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医疗器械方面,中低档医疗器械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竞争能力。但国产大型医疗设备竞争力弱,总体水平和国外存在较大差距。中成药由于受其他国家注册困难的影响,出口很难突破。

第二、重点商品出口竞争激烈,企业效益不容乐观。
青霉素等大宗出口商品生产厂商间的竞争使得企业竞相压价,市场秩序堪忧;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在国际市场价格维持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压缩。例如,今年1-7月,阿莫西林的出口价格由240元/公斤下降到了210元/公斤;扑热息痛的生产成本在2002年以前,长期徘徊在2美元/公斤左右,2004年上升到3美元/公斤左右,涨幅50%,而目前已达到3.25美元/公斤,很多生产扑热息痛的中小企业已先后退出了这一市场,生产成本日益飙升是令他们不堪重负的主要原因;另外,国内一些主要生产厂家如江山制药、华北制药等6家企业受到了美国企业的反垄断诉讼,称其联合操控了出口到美国及世界其他地方的维生素C的价格和数量。一旦应诉失败,国内VC生产巨头面临的将是数额庞大的赔偿以及美国市场的丢失。

第三、出口市场仍然相对集中,大大降低了国内企业抵御国际市场波动的能力,而个别市场贸易逆差在增大。

亚洲、欧洲、北美洲目前仍是我国医药医药的主要出口市场,1-6月,三大市场所占比重高达88.03%,出口增幅分别达到25.74%、34.75%和32.86%。出口市场十大贸易伙伴所占比重高达60.37%,其中对荷兰、比利时、西班牙、韩国增幅较快。医药产品对外贸易前三大贸易伙伴美国、日本、德国在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同比下降了0.96%,合计39.59%,其中,对德国、日本的贸易逆差在逐渐扩大。

第四、各类出口产品喜忧两重天。
顾海说,各类出口产品出口状况各不相同,从维生素C和青霉素工业盐两类主要出口产品来看,前者的出口状况明显比后者乐观。2004年我国维生素C出口额达到2.8亿美元,尽管出口与2003年相比轻微下降了3%,但维生素C价格在2004年从高位回落到较为理性的4美元/公斤左右水平上,为其在2005年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而青霉素工业盐的发展前景仍不容乐观。2004年1-11月,我国青霉素工业盐的出口与2003年同期相比,出口量增长2%以上,而价格却下降了30%。

世界医药市场具备四大特征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所长、《医药经济报》社长林建宁指出,世界医药市场目前有增幅趋缓趋稳、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等四个主要特征。

第一、世界医药市场的增长幅度趋缓趋稳,并稳定在7%-8%左右。2004年全球药品市场首次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达到5180亿美元,但北美地区近10年来首次出现增速不到两位数,只有近8%,导致全球药品市场增长速度开始放缓。

第二、世界制药业并购数量增加,药品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林建宁分析认为,国际医药企业并购有强强联合、战略驱动型、企业经营专业化和企业间合作等4个特点。目前世界前70家大制药企业,经过兼并重组后,到本世纪中期将合并为15家左右。这些并购战略正在改变药品市场格局,使得药品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世界药业排名前10名的制药公司的销售收入1993年占全球的25%,1998年占30%,2004年跃升为55%。2005年上半年这一趋势依然明显,其中上半年销售额达255亿美元的美国辉瑞公司,销售额比2004年同期增长了17%。

第三、重磅炸弹药物是制药企业主要的利润来源。所谓重磅炸弹药物,是指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畅销药物。1899年,被誉为“世纪之药”的阿司匹林的发现和研制问世,在德国拜尔公司从一家印染厂到世界著名化学和制药巨头的成长历程中,无疑是一块奠基之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重磅炸弹药物为“治疗型”药物,九十年代的重磅炸弹药物为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药物,21世纪的重磅炸弹药物为靶向治疗药、蛋白质/多肽类药物。从1995年到2004年,全球重磅炸弹药物从17个增加到70个,2004年,最畅销的十大类药物的市场份额占全球药品市场的33%,其中位居首位的,是降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类药,仅此一类药的销售额就超过30亿美元,占全球药品市场近6%。

第四、新药研发投入不断增加,开发的难度越来越大。目前,国际上一个新药的研发

投入往往高达8-10亿美元,研发周期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2004年全球十大制药企业的研发投入平均占销售额的近16%,仅美国辉瑞公司去年一年在药物研发的投入上就投入近77亿美元,礼来公司去年史无前例地推出7个新药,其在新药物研发上投入近27亿美元,接近销售额的19%。安进公司投入20亿美元,比往年增加了23%,也占到销售额19%。
医药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