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年年月月花相似,岁岁年年市不同。12月29日,《时报健康》推出的《“年终盘点”专题》颇受业界关注,不少读者及业内人士纷纷积极预测新一年里医药界可能出现的发展变数。   面对刚过去的变数颇多的2004年,要对2005年医药市场来一次大彩排

年年月月花相似,岁岁年年市不同。12月29日,《时报健康》推出的《“年终盘点”专题》颇受业界关注,不少读者及业内人士纷纷积极预测新一年里医药界可能出现的发展变数。

  面对刚过去的变数颇多的2004年,要对2005年医药市场来一次大彩排显得极其艰难,但各大经济研究机构从未放弃一个公众给予强烈期待的机会——预测未来。尽管他们可能会反复变换自己的预测,但这恰恰又被公众认为是有勇气和负责任的表现。

  据悉,医药行业的暴利已经日益萎缩,一些致力于做强做大的负责任的医药企业正日益关注品质,在向消费者提供更安全的用药环境努力。正如广药集团副总经理李楚源所说,在新的一年里,健康产业一定会继续朝健康方向发展!

  2005年是中国医药行业发展最为关键的一年。如何把握好这一年,成为医药界人士最为关注的事情。据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所长林建宁介绍,2005年医药市场增长的主旋律不会改变,并且增幅会高于2004年。同时呈现的市场特点有:医院、零售两个终端同时活跃,产品结构变化加快;药价水平稳中有降,农村市场启动成为新亮点。结合最近几年的行情,2005年医药市场将呈现以下几种趋势:

  趋势一:药价稳中有降
  2004年6月7日,包括阿莫西林在内的24类约400多个规格的抗生素开始降价,实行最新的最高零售限价,公布降价的24种药品为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品种,幅度为历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平均降幅约为35%,最高达58%,而总体降价金额大约35亿元左右。

  而早在2004年4月初,国家发改委下文,2001年以来发明的“已过发明国专利保护期、且与仿制GMP药品差价超过规定幅度的原研制药品,其临时性零售价格执行期限至2004年8月31日,2004年9月1日起需按重新核定公布的最高零售价格执行”。按此推测,合资企业生产的已过专利期的原研制药品,降价幅度将在30%左右。但实际上9月1日仍未有新政策出台。与此同时,药品单独定价政策正逐步完善。

  专家指出,未来药价下降空间主要来自医院药价的下降。2004年7月资料显示,医院的平均实际零售价高于药店39.50%。可以预见,2005年政府将继续医药分业改革,且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提高服务收费来补偿医疗机构在药费收入上的损失,从而推动药价下降。

  趋势二:药企转战农村市场
  农村“两网”建设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启动让使农村市场成为新热点。据了解,目前8成假药案发生在农村,农村正成为假药劣药的“重灾区”。由于农村市场的药品零售尚处于“荒芜”状态,留给药企发挥的空间极大。

  据悉,2005年,华南药业、广州诺贝华乐制药厂以及白云山中药厂等药企都将重点拓展农村市场。其中,华南药业已于近期宣布:旗下新药“脑栓通胶囊”定价将参考农村市场的消费力,同时启动农村市场。据其副总经理陈永红透露,他们除了在定价上参考农村市场的消费力处,还将加大与农村县乡一级的医院合作;采取的方式则是与国家有关部门合作推进县乡医生的培训。据悉,目前华南药业已为此投入100多万元。

  而以生产“一元药系列”出名的广州诺贝华乐制药厂总经理许守良透露,该司已将药品铺设到区镇市场,预计到2006年,“一元药”在农村市场的销售比例将由现在的不足10%上升到60%。许守良称,由于农村市场销售网点过于分散,需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大范围铺点势必造成管理混乱,为此该司准备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一个地区一个地区的分层次设点。此外,白云山中药厂也将其下一个战区放在农村,其旗下的白云山板蓝根、复方丹参片等产品正在向中等城市、县城甚至村镇网络渗透。据悉,该厂今年计划欲在河南市场完成的7000万元销售目标中,有2/3将在农村市场完成。

  趋势三:全球医药研发地渐转设中国
  虽然欧盟2004年拒绝了中国作为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位,但却挡不住跨国制药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情有独钟。近年来,GSK、罗氏、诺和诺德等跨国制药企业纷纷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据了解,目前世界前20名的跨国制药公司都已在中国合资办厂,有的还拥有了自己的独资企业。目前我国最大的500家外资企业中,医药企业占14家,但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的跨国制药企业不多。除了GSK、罗氏、诺和诺德之外,还有阿斯利康、礼来等屈指可数的几家。业内人士预计2005年这个趋势将不可抵挡。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执行会长于明德认为,目前,世界制药巨头大规模进入中国的行动已经完成,现在开始跨国公司逐渐从原来的注重产业投资向注重研发投入转变。一位业内专家分析认为,跨国制药公司已瞄准了中国“物美价廉”的科研人才、某些领域雄厚的科研基础和丰富独特的疾病资源;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主要是为了节约成本,因为在中国招募同等水平的科研人员,报酬比在国外招人低得多,而且,中国的临床成本也低很多,总体算下来,所节约的成本就很可观。

  趋势四:外企将拉开OTC市场大战
  另据专家分析,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信息是零售市场的增长,已引起了外资企业的高度重视。如德国默克2003年9月宣布启动其中国市场的OTC项目;罗氏将中国纳入OTC全球10大核心国家之一,计划今后5年在中国的OTC销售年增长50%,到2008年达到10亿元规模;2004年2月,香港最大的OTC生产商乐信药业与美国雅来制药联手开拓国内OTC市场;2004年4月,诺华公司整合旗下的“扶他林”系列品牌,标志着诺华将发力中国OTC市场;而紧接着2004年下半年,德国马博士亦进驻了中国OTC市场。

  专家预测,随着2003年和2004年各外企纷纷启动并预热OTC市场,2005年中国OTC市场将出现一大批新的大品牌,并很有可能迎来一场OTC市场大战。

  法规政策触动医药市场神经
  2000年起,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医药政策,包括制药企业GMP认证、医药流通企业GSP认证、多次调低药品零售价格、医院用药集中招标采购、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类管理、试点医药分家等。由此,医药行业生产、流通竞争日益加剧。

  “如果有人问,近几年对中国医药经济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政策法规的变化。”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所长林建宁认为,13亿人口的市场增长是一个不变的主题,而产业发展进入规范化时代,政策法规的变化将使市场竞争从无序走向有序。这些变化从长远看对产业是有利的,但近期的冲击却令业界深感痛楚。这些政策因素包括:药价改革、药品分类管理向前推进、医保扩容、医疗体制改革、放开商业批发领域、招标购药、农村药品市场的启动等等。

  应该说这些政策相当于“双刃剑”: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认证加大了公司折旧和财务利息,在应付认证的同时,无力市场推广,产品销售更加举步维艰;对于优势企业来说,生产和销售逐上台阶,应该说未来医药行业将表现为强者愈强的竞争态势,行业未来增速将明显快于2004年。

  对于消费者来说,药价能降下来当然大快人心。事实上,随着政府对药品价格实行管制以及平价大药房的成行成市,药价降下来已是大势所趋。但政府管制只是降低医药费用的因素之一,要更好地减轻患者和社会医药费用的负担,还须做到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收费等。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医药价格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药品价格监管政策,推进体制改革,实行医药分业经营,在医药卫生领域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医疗机构间开展竞争;在生产流通领域通过整合资源,逐步解决重复建设问题;并在医疗保险领域通过扩大覆盖范围,建立医疗费用约束机制。
医药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