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从最初的3D科幻电影《阿凡达》引爆,到年初的CES展,各大彩电厂家竞相亮相3D电视,再到年中的世界杯和近期的3D亚运营销,彩电厂家们各显神通上演 3D电视的大战,把 2010年定义为“3D电视元年”,再适合不过。就像过去的2009年,因为LED电视从年初上市,到在国内一路疯狂,把2009年定义为“LED电视元年”一样。
【艾凯资讯】
2010年,3D电视浪潮席卷全球。
从最初的3D科幻电影《阿凡达》引爆,到年初的CES展,各大彩电厂家竞相亮相3D电视,再到年中的世界杯和近期的3D亚运营销,彩电厂家们各显神通上演3D电视的大战,把 2010年定义为“3D电视元年”,再适合不过。就像过去的2009年,因为LED电视从年初上市,到在国内一路疯狂,把2009年定义为“LED电视元年”一样。
3D是three-dimensional的缩写,就是三维立体图形。由于人的双眼观察物体的角度略有差异,因此能够辨别物体远近,产生立体的视觉。三维立体影像电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3D电视,正是利用这个原理,把左右眼所看到的影像分离,从而形成身临其境的立体视觉效果的。
尽管在时间上,3D电视浪潮稍晚于LED背光源电视,但3D技术的历史,却远远早于LED技术。这里,我们将纵览3D技术的历史,对3D电视的未来发展,提前来作一个窥探。
2011-2015年中国3D电视行业市场局势深度调研及战略投资前景展望预测报告
3D技术漫漫百年路
3D技术其实并不是一个很新的技术,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人的双眼视差所观察到的左右眼不同的图像在大脑中形成立体视觉。因此,3D电视的核心技术其实就是如何产生左右眼图像与如何让观看者的左右眼只看到各自的图像。
据资料显示,3D技术从1838年就开始有研究。到1903年,科学家发现“视差创造立体”的原理,3D显示技术至今也有近百年的时间。
第一个3D电影(采用红蓝眼镜分离左右眼图像)诞生于1915年。而当电视出现后,人们就已经开始着手研究3D电视,传统的用于观察静止图像或电影图像的3D显示技术,几乎全部被应用到3D电视技术中。
由此可见,3D电视是随着3D视觉技术和电视本身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两大技术的集合结晶。在3D电视的发展过程中,有两个阶段是3D电视发展的重要阶段。
其一就是在黑白电视时期使用的信道偏光分像3D电视技术。该技术的成像方式就是由两部电视摄像机拍摄影像并用两个独立的视频信道传输到两部电视机,每部电视机的屏幕上安置一块偏光板,然后用偏光眼镜去观察。该3D电视技术可以获得较好的立体图像,因此几乎在今天的3D电视技术领域也占有重要影响。
其二就是20世纪50年代,当彩色电视机发展到实际应用阶段时,被3D电视领域所广泛采用的“互补色3D分像电视技术”。该3D电视成像的基本方法就是用两部镜头前端加装滤光镜的摄像机,然后同时拍摄同一场景图像。于是,在彩色电视机的屏幕上观众看到的是两副不同颜色的图像相互叠加在一起,当观众通过相应的滤光镜观察时就可以看到立体电视图像。
在彩色电视都还是进入实际应用的彩电发展初期,“互补色3D分像电视技术”因为具备良好的兼容性,在3D电视技术领域曾经风靡一时。但该技术使得电视画面彩色信息损失极大。其次就是彩色电视机本身的“串色”现象引起干扰,同时由于左、右眼的入射光谱不一致,易引起视觉疲劳。这也就制约了这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及至今天,在3D电视技术经历百年的发展进程之后,3D技术主要往两个方向发展:眼镜式3D技术和裸眼式3D技术。其中,眼镜式3D技术成为当前最常使用的3D技术。其又主要分为色差式、快门式和偏光式(也叫色分法、时分法、光分法)三种。
快门式、偏光式3D技术最适合电影、电视行业,而偏光式和快门式都存在优劣势,均在不断发展,技术的进步将会逐渐解决清晰度、亮度下降、闪烁等问题。
因此,相比较而言,目前3D电影院、3D液晶电视等大多采用的是快门式和偏光式3D技术。
再就是裸眼3D技术。裸眼式3D技术可分为透镜阵列、屏障栅栏和指向光源三种,每种技术的原理和成像效果都有一定的差别。受制于成本因素,以及电视可视角等因素,目前裸眼式3D技术还主要是应用在商用大屏幕显示方面。其中, 2009年初,中国彩电企业TCL就在全球首家推出了裸眼的立体电视,并在深圳机场、广州机场等商业场所,投入实际使用。从今年开始,裸眼3D技术在手机行业也呈现出逐步兴起之势。
在3D电视领域,中国彩电企业也同样在3D领域起步较早。据国内知名彩电企业TCL的相关人士介绍,在CRT时代,TCL就开始介入到3D研发中去。但是,由于CRT技术自身的局限性(屏幕大小、亮度、清晰度等等),决定了在CRT上发展3D电视并不是一个好的方向。
随着新型的高分辨率大屏幕显示技术的出现,3D显示在彩电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2008年,TCL担任了中国立体视像协会(C3D)的会长单位,随后牵头制订中国立体电视图像质量的测试行业标准,推动了3D显示技术在中国的发展。
(来源:人民网-家电频道)
免责声明:本文章为转载,所载资料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艾凯数据研究中心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若资料与原文有异,概以原文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