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碳交易市场潜力巨大商机无限 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全球碳交易市场潜力巨大,预计2008~2012年间,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每年可达600亿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美

碳交易市场潜力巨大商机无限 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全球碳交易市场潜力巨大,预计2008~2012年间,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每年可达600亿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美国亦步亦趋走进市场 在2012年以后"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减排计划谈判中,美国一直试图推行由其主导的减排模式,使气候变化问题政治化倾向更加浓厚。 由于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协议,使得美国政府面临国内外众多压力。近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等州推动的区域减排方案和国会压力下,美国联邦政府的态度开始发生转变,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长期战略。但美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着眼点是发展新型能源,力图通过技术创新和转让来应对气候变化,从而建立起有别于欧盟且由美国主导的碳交易模式。 在2007年的八国集团会议上,美国虽表示愿在联合国框架下与国际社会一起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但仍不愿接受具体减排承诺,令欧盟国家颇为失望。由于美国倡导的模式否定了《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把主要发展中国家纳入了减排体系,使发达国家减排变成全球减排,给"后京都议定书时代"减排协议的谈判增添了变数。总部设在伦敦的气候交易所总裁尼尔·埃科特先生表示,即使美国以后做出减排承诺,恐怕也不会接受目前《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交易机制。 在2007年的APEC峰会宣言中,再次强调了履行义务的全面性,指出APEC成员必须协调行动,使所有经济体为共同目标作出贡献。宣言还强调了弹性安排的重要性,称支持务实的行动方案及与气候变迁相关的国际合作。此次峰会虽然对发展中成员作了些妥协,但基本反映了美、澳要求全球减排,要求弹性而非强制性安排的态度。 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第13次会议于2007年12月在印尼巴厘岛召开,各国就2012年《京都议定书》期满后的温室气体减排框架进行新一轮谈判之际,美国不愿作原则性让步的态度,使欧盟国家对本次巴厘岛会议能否取得成果感到忧心忡忡,英国财政部官员表示这次会议一定要取得重大进展。 事实上,美国要新建机制以替代《京都议定书》的困难很大。欧盟认为,这一机制可作为《京都议定书》的补充。对此,英国提出了构建全球性碳交易市场的设想,一方面欲以此化解美欧之间的分歧,以便在气候变化问题的谈判上取得重要进展;另一方面,还可利用欧盟的先发优势,将美国纳入欧盟主导的全球性框架。英国财政部副部长安杰拉·伊格尔对此表示,欧盟通过开发全球性碳交易市场来把握主动权的紧迫性正在增强,目前已是考虑建立全球性碳交易市场机制的时候了。为实现这个目标,英国已与美国加利福尼亚等州合作,以证明欧盟机制对美国交易市场的适用性。 中国提供全球三分之一碳减排量交易 最近,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及管理中心在京正式启动。这表明,中国政府正在试图通过包括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在内的多种手段,与世界各国联手应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据了解,该基金将利用《京都议定书》所明确的"清洁发展机制",构建一个资金平台,利用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收取费用等多种集资方式,联合其他国家开展温室气体减排合作,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提供可持续的资金支持。 发展中国家最大CDM基金启动 按照财政部的说法,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将是"政策性与开发性兼顾的、公益性、长期性的、开放式和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国有独资基金"。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将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支持和促进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财政部部长谢旭人阐述了中国政府创立该基金的宗旨。 "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源自2005年正式生效的《京都议定书》,是《京都议定书》为便于发达国家履行其温室气体减排义务而规定的三种灵活履约机制之一。 这一机制的合作原理是,一方面,发达国家以CDM项目合作的方式,从发展中国家购买温室气体减排量,并用这些低成本的减排量履行他们的部分减排任务;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可以获得额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开展能够减排温室气体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项目,但因为经济效益不好、技术水平低、市场风险大、缺乏资金等原因而难于开展。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显示,目前中国提供的碳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仅次于印度居全球第二。联合国气候变化秘书处预计,到2012年,中国将占联合国发放的全部碳排放信用交易的41%,成为全球第一大供应国。 亚洲开发银行行长黑田东彦表示,清洁发展机制是促进碳收入和碳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主要手段,而中国已经成为最大的清洁发展机制碳信用提供国。 CDM项目:基金服务优先项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也在当天成立。 按照规定,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基金审核理事会和基金管理中心是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的组织机构,基金管理中心在基金审核理事会指导下开展业务工作。基金将单独核算、独立运营。 其中,基金审核理事会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外交部、科学技术部、农业部、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气象局组成,是一个跨部门议事协调机构。基金管理中心是基金的法定管理机构,是财政部部属事业单位,在基金存续期间,开展基金章程规定的业务活动,负责基金的收取、筹集、管理和使用。 基金的使用将采取赠款、优惠贷款和其他工具相结合的方式,包括四个业务领域: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和公众意识提高,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和服务于基金可持续业务运行的金融活动业务领域。 其中,支持CDM项目的开发和实施,将是该基金的一项优先业务工作。 不易破解的棋局 然而,如何真正协调好基金与国家、国内企业、中介组织、国际买家等多重复杂的关系,让基金作用得以充分有效发挥?这显然并不是一个容易破解的棋局。 按照规定,基金的资金来源包括国家从CDM项目收益中按规定的比例取得的收入;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捐款和其他合作资金;基金管理中心开展基金业务取得的营运收入;国内外机构、组织和个人的捐赠和其他合作资金;国务院批准的其他来源收入。 根据2005年中国政府颁布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因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所获得的收益归中国政府和实施项目的企业所有,分配比例是,对氢氟碳化物和全氟化碳类项目,国家收取65%;对氧化亚氮类项目,收取30%;对其他项目,收取2%。 在对国家建立此项基金支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表示赞许的同时,有参会企业负责人就提出,作为温室气体减排的主体,企业将担负很大的风险和前期负担。 比如,CDM项目必须要履行国内、国际两套程序,经过多个机构审批,前期投入很大,这些投资在审批结果不确定的情况下很可能打水漂。 有专家指出,现在CDM基本上是买方市场,发展中国家企业议价能力较弱,随着大家对CDM的逐步认识,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市场中成为供给方,那么,减排额的价格会进一步降低,预期的收益将会大幅度缩水。 "基金是否应该考虑给予企业更多的温室气体减排量所获收益的分配比例,从而更好体现责权利相匹配的原则,更多调动国内企业减排的积极性?"上述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 另外一种存在的担心是,《京都议定书》正在启动新一轮谈判进程,原有规定将在2012年到期,到时候,中国是否就会被纳入另外一套标准而成为减排义务国?一旦如此,中国将可能在未来同样面临购买国外减排配额的挑战。 欧盟在碳排放交易中引进拍卖机制 欧盟业已进行的对全球变暖的对抗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1月23日,欧盟宣布欧盟碳排放贸易(ETS)进入第三阶段,即在2020年前,欧盟能源和制造部门将面临更加严格的碳减排目标。欧盟首次将制铝工业和化工行业列入了碳排放贸易体系中,如此一来,欧盟超过半数的碳排放都进入了ETS体系。 碳积分交易引入拍卖制度 这一次,欧盟希望能够使用市场手段将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在地球可以承受的范围,在2020年前,让碳排放在90年的标准上减少20%。欧盟正在逐步尝试为碳信用积分制定更为合理的价格。2013年起,欧盟将尝试让部分企业通过拍卖的方式购买和转让碳排放权。此次对ETS的调整中还牵涉到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比例。 碳排放交易(ETS)也被称为配额交易,欧盟为一些列公司设立了二氧化碳排放的配额,如果该公司当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少于配额,就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积分,这些积分可以当作商品转让给另外一些超额的公司。 在试行的过程中,欧盟发现各公司得到的配额相当充裕。去年年底,那些累积了碳积分的公司发现并不能从碳交易中获得多少好处。而那些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严重的公司可以以很便宜的价格从其他公司手中买到碳积分,这样,碳排放交易系统的作用就无法显现出来。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2013年开始,所有的电力公司必须以拍卖的方式购买碳积分。其他的一些产列,例如炼油厂和航空业,将逐渐购买更多的碳信用,从2013年的20%到2020年的100%。 百万美元的业务 欧盟预计,到2020年,通过拍卖方式取得的碳排放交易金额将达到800亿美元。如果排放二氧化碳将令企业付出更大的代价,他们就会开始转变生产模式,采取节能减排措施。 此项除了那些碳排放额度较大的公司,对小公司的影响并不太大。根据计算,在接下来的12年里,像德国E.ON和法国EDF这样大型的电力公司将为碳配额支付或者赚取上百万美元的费用。 对于那些无法达到减排标准的企业,污染将被切切实实地作为成本计算到生产过程中,管理层和投资者将会意识到二氧化碳的经济性。 欧盟具有先发优势 由于美国对《京都议定书》长期以来持消极态度,使欧盟在探索全球碳交易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在交易规模、融资途径、环保技术和交易制度创新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欧盟碳交易机制的相对成熟为其与其他国家机制接轨,推动全球碳交易市场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目前,欧盟已有欧洲气候交易所、北方电力交易所、未来电力交易所、欧洲能源交易所等参与碳交易,交易量和交易额均居全球首位。2005年欧盟碳市场交易量达3.21亿吨,碳交易金额为79亿美元;2006年欧盟碳市场交易量上升为11亿吨,世界银行出版的《碳市场现状与趋势》报告显示,在2006年全球碳交易300亿美元总额中,欧洲排放权交易(EUA)占244亿美元。 欧盟碳交易市场的巨大潜力成功吸引了众多机构投资者,摩根士丹利、美林、高盛等都在扩充旗下的碳交易业务,美国银行、法国兴业银行与富通银行等著名的金融机构也已纷纷增设碳交易基金。据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服务提供商曼氏投资(ManInvestments)近日发布的《碳市场最新情况》报告称,碳交易正成为对冲基金最重要的投资新领域。全球对冲基金已经引入新的投资策略,其中包括对排放权的交易、减排项目融资、电力交易、跨商品交易等。2006年11月至2007年4月,全球以碳交易为投资标的基金规模跃增了66%,达到118亿美元。作为欧盟碳交易主要融资场所的伦敦,其跨洲期货交易中的碳融资合同占到了欧盟通过交易所交割的碳交易量的82%。 此外,欧盟对技术创新的支持也达到了空前规模,仅英国每年交易的环保产品及其服务项目就达250亿英镑,创造了10万个就业岗位,预计2015年该数字将翻倍。此外,欧盟在碳交易的制度创新方面也取得了成效,除内部排放权交易外,欧盟还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与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建立了市场链接,为全球范围内的碳交易搭建了重要平台。同时,伦敦金融机构在联合国拟定碳排放贸易的核查、报告和会计责任规则制定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