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广东作为全国最大的粮食主销区,近年来其粮食缺口愈来愈大。2002年粮食缺口是1700万吨,2004年达到2000万吨,2006年上升到2300万吨。目前全省粮食年需求量达3700万吨,而本省生产量仅1400万吨,粮食自给率不到40%。由于存在巨大的供需缺口,每当粮食供

广东作为全国最大的粮食主销区,近年来其粮食缺口愈来愈大。2002年粮食缺口是1700万吨,2004年达到2000万吨,2006年上升到2300万吨。目前全省粮食年需求量达3700万吨,而本省生产量仅1400万吨,粮食自给率不到40%。由于存在巨大的供需缺口,每当粮食供求发生变动时,广东省粮价往往率先作出反应,成为全国粮价变动的风向标。本文将通过回顾华南粮食交易中心2002年以来的粮食竞价交易的成交价格走势,让读者对近年广东粮食价格走势有较为全面清醒的认识。同时基于此,结合有关数据资料,对粮价后市走势进行简要分析。 本文选取交易中心交易量最大、交易最频繁的稻谷竞价交易作为回顾分析对象,同时为了使得不同时期的价格具有可比性,选取早稻竞价采购交易作为具体对象。为了进一步排除地域因素对价格的影响,将交易地域限定为珠三角地区。不选取稻谷竞价销售交易是因为竞价销售的稻谷都是陈稻,陈稻由于品质差异较大,价格往往缺乏可比性。早稻采购中交易对象都是新稻,品质统一,因此具有可比性(我们将保存时间在一个生产年度内的稻谷称为新稻,其他都是陈稻。比如2006年产早稻,从生产之日到2007年产早稻收割上市之前,都可以称之为新稻)。 一、历年交易价格回顾与分析 (一)总体概况 广东华南粮食交易中心自2002年开展粮食竞价交易业务以来,稻谷交易尤其是早稻的竞价采购交易一直是其主要交易业务之一。据统计,截至2007年5月22日,共举行早稻竞价采购交易会63场,其中分布在上半年的有20场,占全部场次近1/3,分布在下半年的有43场,占全部场次的2/3。早稻竞价采购的高峰期在每年的9月份,即新稻上市后两月,有13场交易会(见下图)。

由图可见,早稻储备入库大部分集中在下半年,上半年采购的比例偏少。但是这种多年来形成的采购习惯近年来有所改变,因为市场行情的变化使得固守原有采购策略的代价高昂,许多储备库已经开始根据市场走势灵活安排采购时间,上半年采购的也日趋增多。 (二)年度交易回顾 2002年 交易中心2002年6月首次开展粮食竞价交易业务,下半年举行了2场早稻竞价采购交易会,具有代表性的采购价格是1262元/吨,当时广东省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以此价格采购了近37万吨的早稻。 2003年 2003年上半年有2场早稻采购,代表性的价格是1230元/吨。下半年举行了3场,采购价格呈迅速攀升之势。9月份佛山顺德采购价格还是1223元/吨,到了11月份已经窜至1460元/吨。2003年是粮价出现“拐点”的一年,粮价从这一年的10月份开始上涨,其迅猛的升势一直持续到次年新粮上市前。 2004年 2004年上半年没有早稻采购,这是因为当时粮价猛烈的上涨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恐慌,政府高度关注此事。各级储备粮按照政府要求,纷纷抛售,以缓解粮价的上涨速度,上半年的储备采购基本全面停止。当时,广东省储备粮管理总公司通过交易中心抛售35万吨的储备早稻,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广东省内的粮价上涨势头,效果较为明显。3月份的抛售的成交价格是1636元/吨,5月份就降到了1517元/吨。提醒读者注意的是,这次抛售的早稻正是2002年通过交易中心采购的,当时的采购价格是1262元/吨。由此可见,即使价格有所下降,但是与2004年之前比较起来,已经有了很大的升幅。同时也表明,此次储备粮销售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完美的结合。 2004年的早稻采购始于8月28日,整个下半年共举行了8场采购交易会。采购价格最低1750元/吨,最高是1822元/吨,以1790-1800元/吨居多。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粮食价格经历了年初的暴涨,并且上半年一直未有早稻采购,早稻采购方普遍对新稻的市场价格缺乏准确的判断。同时又由于上半年抛售粮食较多,下半年补库意愿又很强烈。因此,委托方普遍开出了很高的底价。然而市场竞争的结果是,成交价格大大低于底价。例如当时肇庆早稻采购开出的底价高达1880元/吨,然而最终成交价却是1765元/吨,价差达115元/吨,这在交易中心多年的竞价交易中也是很罕见的。当市场动荡不安,分歧加大时,交易中心的粮食竞价交易成为价格发现的绝佳平台。

2005年上半年仅有1场早稻竞价采购交易,成交价是1800元/吨,价格仍然处于比较高的水平。下半年举行了12场早稻采购交易,采购价格也较上半年有了较大幅度的下跌,成交价稳定在1700元/吨左右,波动很小。与上半年价格相比,有了100元/吨的跌幅。这一年由于粮食价格有了较大幅度的回落,国家的最低收购价政策第一次启动,当年共托市收购稻谷1132万吨,其中早稻456万吨,中晚稻676万吨。 2006年
2006年上半年有8场早稻竞价采购交易会,上半年交易场次同比明显增多,成交价格在1650元/吨左右。下半年早稻竞价采购交易场次达到空前的18场。交易场次增加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委托方的增多,另一方面且更主要的是下半年采购难度不断加大。由于这一年国家共托市收购了363万吨早稻,主产省早稻商品量的60%掌握在政府手中,并且整个下半年政府没有销售。因此当时市场上早稻供给不足,采购价格也一路走高,由7月份的1690元/吨一直升到年底最高的1840元/吨。 2006年下半年的粮价的突然上涨在时点上颇类似于2003年底的粮价上涨,但是二者上涨的幅度和原因有差别。2003年底的上涨的结果是,珠三角地区早稻采购价由之前的1200元/吨涨到最高的1800元/吨以上,涨幅达600元/吨;随后粮价虽然回落,但仍基本稳定在1700元/吨以上。2006年底的上涨幅度不大,最高不过150元/吨,并且随后迅速回落到1750元/吨左右。就上涨的原因而言,2003年底的上涨是由于粮食供需力量发生根本性逆转,是粮价的“拐点”,经此转折,粮价走出此前连年低水平徘徊的泥沼;2006年底的上涨主要是阶段性供求失衡造成的,2007年国家放开2006托市稻销售以后,价格又很快回落到前期的正常水平。 2007年
截至5月22日,2007年上半年共举行了9场早稻竞价采购交易会,上半年采购场次进一步增多,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一些单位不再拘泥于下半年采购,开始灵活安排自己的采购时间;另一方面是因为2006年底采购价格过高,很多单位采购未果,只好放到2007年。由于2006年托市早稻于2007年1月份终于放出来,此时市场供给明显充裕,采购成交率较去年底有了大幅提高,而成交价格也较年底有了较大幅度回落,稳定在1740元/吨左右。 (三)小结 下面将上述交易价格变动情况做成时间序列价格曲线(见下图)。个别数据点由于缺乏交易,采用估计值。



竞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