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07年我国继续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优化种植结构、稳定粮食产量、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从当前农业生产形势看,2007年小麦生生产情况稳定,此外由于国内小麦库存充实,能够保障充分供给,同时国家将继续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小麦
2007年我国继续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优化种植结构、稳定粮食产量、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从当前农业生产形势看,2007年小麦生生产情况稳定,此外由于国内小麦库存充实,能够保障充分供给,同时国家将继续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小麦拍卖也将持续进行。但对于当前全国小麦市场形势,业界有着不同的认识。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之后,国内有的人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认为政策性干预因素影响了小麦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一位资深的国际农业问题专家则认为,在全球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的背景下,2006年世界小麦价格因主产国减产出现较大波动,而中国由于小麦产量增加,小麦市场具有明显的主动性。 今年全国小麦生产形势 前期观点:冬小麦产量较上年有所下降 2006年秋季小麦播种时,一些省份的气候条件,对冬小麦的播种不利。早先来自个别主产省的消息称,因干旱缺墒,有几百万亩小麦的播种受到影响。随后是冬麦区出现暖冬天气,再后是发生了较大范围的病虫害。在2006年全国冬小麦单产水平已经达到历史最高纪录的情况下,前段时间市场普遍认为,由于播种面积减少和单产水平难以提高,2007年全国冬小麦产量预计将较上年有所下降。 收获反馈:面积增加单产总体高于去年 随着收获季节的临近,播种面积的数据不断修正,各地小麦增产的消息也不断传出。小麦主产省报告冬小麦播种面积较上年增加。其中原来认为会出现较大幅度下降的省份,报告面积减少的数量只相当于原来预计减少面积的很少部分;江苏、安徽、湖北等省播种面积扩大,因为一部分油菜的播种面积被改种了小麦。一些分析机构认为,去年这些地方的油菜籽播种面积可能就被高估了15%左右,今年还有被高估的情况。油菜籽种植效益低,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要比种植油菜的积极性高。各地反映的单产情况也令人兴奋,九个小麦主产省粮食部门报告的单位面积产量预测,总体上高于上年。 最新修正:今年小麦产量将较上年增加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在5月初发布的《食用谷物市场供需状况报告》中,对2007年全国小麦产量做出了新的预测。预计2007年全国小麦产量将达到10500万吨,其中冬小麦产量预计为1亿吨左右,春小麦产量预计为500万吨左右,7月份又将全国小麦产量数据调高至10700万吨。目前有些部门的预测,在具体的数据上有所差别,但在方向上是一致的,即今年小麦产量将较上年增加。农业部部长日前说,2007年全国夏粮再获丰收,产量将实现连续四年的增长。 增产原因:最低收购价政策发挥了作用 2007年全国小麦生产再获丰收,并较上年有所增长,与国家在2006年全面启动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在六个小麦主产省按最低收购价收购小麦生产者要求出售的小麦,不仅将这六个省的小麦出售价格托升至明显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水平,而且也拉升了其他小麦产区的小麦出售价格。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得到全面执行,使得以往出现过的粮食产量增长之后,随之实际市场价格下滑,从而影响生产者积极性的情况没有出现。2006/2007年度小麦价格水平明显高于2005/2006年度,保护了小麦生产者的积极性。曾有专家分析,如果2006年不启动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小麦的市场价格可能会降到0.60元/500克的水平。由于认真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小麦的实际价格被抬升到0.70元/500克以上,到后期在一些地方甚至接近了0.80元/500克。2006/2007年度小麦市场价格高位运行,且小麦出售顺利,无疑向生产者发出了继续增产的信号。 波动规律:价格因素影响大于天气因素 观察我国粮食产量的周期性波动变化,价格因素的影响大于天气因素,而价格的变化又主要由政策因素所决定。2004年我国小麦产量为9195万吨,2005年为9745万吨,这两年的小麦产量都小于当年的国内小麦消费量,在这一大的背景下,2006年执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以稳定和促进全国小麦产量的提高,是正确的选择。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要求粮食政策的制定要考虑到可能会出现不利的情况。 当前国内小麦市场供求形势 口粮消费不断下降新增供给大于需求 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目前的分析,2007年全国小麦新增供给量仍将大于年度内全国小麦消费量。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粮食消费结构出现了重大改变,口粮消费量不断下降,而食用油消费量及肉禽蛋奶的消费量不断增加。由于人均小麦消费量下降导致的小麦消费量减少的数量,大于由于人口增长因素导致的小麦消费量增加的数量,我国小麦消费总量这些年来处于减少的趋势。以往一些分析认为,由于人口不断增长,尽管人均小麦消费量下降,但小麦的消费总量会增加。现在来看,这种分析意见难以成立。尽管在过去的10年间,我国的人口增加了1亿人,但全国小麦年度消费总量已经由最高年份时的接近1.1亿吨,减少到1亿吨水平,全国小麦年度消费量大体上减少了1000万吨左右。 玉米消费快速增长小麦消费相对降低 除受人均消费量下降的影响外,导致这两年国内小麦消费总量减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库存陈化小麦用于饲料消费及工业消费的数量减少。这种情况在消化高额库存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还有一个原因是,前两年稻谷和小麦价格得到政策的支撑,与玉米的比价关系发生改变,这导致前两年玉米消费量快速增长,而稻米和小麦消费量相对降低。 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副食产品消费增加 我国小麦和稻米消费总量的下降,是与食用油及肉禽蛋奶消费量的增加同时发生的。这一减一增,表明在过去10年间我国粮食消费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应该承认,以往人们在总量上关注粮食供给安全的程度,远比在结构上关注粮食消费变化要强烈得多。过去10年间粮食消费结构的变化,并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对食用油供给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谷物,而在谷物供给安全问题上又充分考虑了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食用油消费量由950万吨增加至目前的2200万吨,增长了1.3倍。1995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只有29.4万吨,到2006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达到了2827万吨,11年大豆进口量增加了95倍。2006年在进口了2827万吨大豆的情况下,我国还进口了700万吨食用植物油。 变化周期出现重叠市场供求未现“拐点” 在我国小麦供求平衡表中,年度小麦产量大于小麦消费量,这种情况在上年已经显现。应该注意到,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6年我国小麦产量为10447万吨,比上年增产了702万吨。这一产量数据比原来市场普遍预测的产量数据要高,我国小麦产量恢复的程度超过了预期,而较高的产量改变了年度内小麦产需平衡关系。 实际上,虽然2003年我国小麦产量降到8649万吨,新增供给量远低于年度内国内消费总量,但由于小麦库存的存在,当时国内市场仍然呈现供大于求的特征。认真分析市场供求变化,甚至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此次小麦供求变化周期与上一次小麦市场供求变化周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叠。在上一次小麦供大于求的状况还没有完全改变之前,国内小麦市场上产大于需的情况又一次出现,因此国内小麦市场并没有出现供不应求的“拐点”,2004年小麦价格上涨更多地是小麦供大于求矛盾得到很大程度缓解之后要求有合理的回升。在最重要的小麦主产区,2004年初小麦价格上涨,小麦出库数量出现阶段性减少,主要是市场心理预期作用的结果。在市场心态平静之后,小麦供给数量仍然大于需求的事实又一次被认识,因为在最重要的小麦主产区,还有大量的小麦库存需要销售。2005年全国小麦市场价格出现了总体性下滑,与主产区仍然保持很大的有效供应能力有关。2005年收购期间一些企业存在看涨预期,收购行为表现出盲目性,而随后市场价格在供求关系的作用下不断走低,导致了亏损或潜亏的出现。 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必要性 通过政策影响市场发挥产后调节作用 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是产后调节市场的措施,目的是通过增加政策性库存的办法,改变市场价格水平,解决市场有效供给阶段性偏多的问题,改变市场心理预期,以保护生产者利益。2005年全国小麦产量仍低于全国小麦消费量,2006年全国小麦产量只比2006/2007年度小麦消费总量多一些,2006年全国小麦单产已经达到创纪录水平,小麦播种面积已经比2003年增加了2000多万亩,小麦继续增产面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多种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对小麦生产的保护,无疑是正确的政策选择。当国家向农民发出增加粮食产量的信号后,如果只是因为收获之后,新增粮食产量大于当年的消费量,便强调发挥市场对生产的调节作用,让生产规模很小、抗风险能力很弱的生产者承受来自市场的风险,是不正确的政策选择。 鼓励发展粮食生产不让粮农承担风险 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是人多、地少、水资源匮乏。根据国土资源部的最新统计,全国的耕地面积已经降到18.27亿亩,人均耕地占有量已经降到1.39亩。长期以来,我国粮食市场的主要矛盾是供给不足。虽然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粮食市场出现了阶段性供给过多的问题,但由于消费的不确定性,以及生产总量的波动,保证有效供给仍然是必然高度重视的问题。增加有效供给,一方面需要采取积极的鼓励措施,如免除农业税,实行粮食直接补贴,发放农业生资料综合补贴,另一方面也需要采取保护生产者的措施,如最低收购价政策。我国粮食生产规模小,生产者承受风险的能力很低,鼓励发展粮食生产,必须解决市场阶段性过剩时可能出现的“卖粮难”问题。如果只给一部分补贴而不管销路,只能是保护生产者的部分利益,而不是全部的利益,生产者最终要承受来自市场的风险。 产后调节财政支持产前调节尚有难度 在我国采取产后调节措施可以得到来自财政的支持,而到目前为止尚未建立起一套有效的产前调节措施的财政支持体系。这可能与长期以来供给不足是国内粮食市场上的主要矛盾有关。上一次由于连续多年的供大于求导致了粮食库存压力不断增大,后来有人提出了“藏粮于地”,实际上表达的理念就是,在必要时应该采取产前调节的措施,以使财政支持的效率最大化。这与国情有很大的关系,产前调节措施的提出和实施,往往容易引起粮食产量的波动,导致供求关系的逆转。我国粮食总产量目前仍然小于粮食需求总量,而且农业生产仍然是解决农业人口就业和保证农民基本收入的重要方面,利用产前调节手段解决市场不平衡的矛盾有很大的难度。 保持必要生产水平利于国内市场稳定 从主要的粮食品种看,我国目前只有小麦市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阶段性产大于需的情况,而且当年产量与当年消费相比也没有多出多少,通过利用产后调节措施还可以解决市场不平衡的问题。在全球原油价格大幅度上涨之后,各国生物能源生产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我国也同样出现了这一情况。新的有效需求出现,将在全球范围内导致农产品供求关系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必要的产量水平,有利于国内小麦市场稳定。2006年受澳大利亚小麦大幅度减产等原因的影响,国际市场小麦价格出现了30%的涨幅。如果我国此时依赖于国际市场实现国内小麦市场平衡,不仅要接受很高的价格,而且也将进一步推进国际市场价格的上涨。面对众多的不确定因素,认真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在六个小麦主产区对小麦生产实施保护,对于全国乃至全球的小麦供给安全都是有利的。而且小麦与玉米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小麦供给充分,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减轻玉米需求强劲增长的压力。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如果我国玉米消费保持目前的增长势头,国内玉米需求将很快超过国内的产量水平。当前,全球玉米市场的波动幅度远大于小麦,美国的出口能力在明显下降,尽可能地保持我国国内的玉米自给能力十分必要。通过小麦替代玉米,增加小麦的饲用消费和工业消费数量,减轻玉米的需求压力,是一种可能考虑的消费选择。 适当调整种植结构缓解产区库存压力 当然,面对开始增加的小麦库存,我们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以缓解小麦主产区的库存压力。事实上,从目前的情况分析,六个实施最低收购价的小麦主产省中,河北、山东、江苏基本不存在仓容不足的问题,湖北小麦也主要是品质问题,河南新建了80亿~90亿斤仓容的粮库,收购开始前有近300亿斤的仓容,完成今年的最低收购价小麦收购任务不存在大的问题。今年已经是第二年出现新的不平衡情况,这表明通过几年的努力,小麦生产能力下降的问题已经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改变。2007年全国小麦再获丰收,与一些地区油菜籽播种面积减少改种小麦有关。目前我国油脂消费在快速增长,对油料的需求很大,建议采取鼓励油菜籽生产的措施,通过恢复和扩大油菜籽播种面积的办法,增加国内短缺的油料供给,适当对一些地区的小麦生产进行调整。预计这种粮油种植生产结构的适当调整,可以取得“一箭双雕”的效果。 最低收购价小麦销售发挥的作用 一、采取加价销售办法明确未来价格水平 2006年最低收购价小麦销售吸取了稻谷销售的成功经验,从一开始就采取了加价销售的办法,在收购价基础上加价销售最低收购价小麦。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出于减少财政补贴的考虑,而是为了理顺价格关系,改变市场的心理预期。2006年新产小麦上市后,受上一年度小麦市场低迷的影响,在小麦主产区没有哪一个企业敢于与大势抗衡,以较高的价格收购小麦。大量小麦进入最低收购价的承储仓库是一种必然现象,基本可以认为是对上年市场状况的修正。 采取加价销售的办法,向市场发出了明显的价格信号,使多元收购主体清楚地知道了未来市场上政策性小麦价格的基准水平。今年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的积极性肯定会高于去年,小麦生产者也会调整自己的出售节奏。 二、范交易统一底价多余供给退出市场 目前的最低收购价小麦销售办法,克服了实行保护价销售时存在的弊端。在指定的粮食批发市场进行销售,并通过建立统一的计算机竞价交易平台,实现规范交易,形成全国统一市场,确保进入市场的小麦一定要保持在规定的价格基准之上。只有在统一规定的销售底价或是高于底价的水平上,库存小麦才能进入市场。这样做的结果是,与当年消费量相比多出来的那部分小麦,退出了市场,有效供给数量减少,从而托升了全国的小麦价格水平。使多出来的供给阶段性退出市场,正是最低收购价政策的设计目标之一。 一些人提出,为了加快小麦销售,将入库小麦核定一个价格,包给承储企业,由企业自主销售。这样做可能会提高小麦的销售效率,但是一个最大的问题是,肯定会打压全国市场的小麦价格。因为全国的市场容量就那么大,你销他不销,鼓励了这块销售,就打击了那块销售,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市场的失控。还是要算全国平衡的大帐,要考虑到企业做为利益主体,会采取对自己有利的做法,而一些做法是与宏观调控的目标相背的,特别是在企业行为普遍不够规范的情况下。 我国小麦流通的基本特征 跨区流动弱于玉米季节差价小于玉米 我国小麦流通与玉米流通相比,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是,购销差价不大。购销差价由地区差价和季节差价构成。玉米的跨地域流通特征明显,黄淮海地区的玉米流向南方,东北的玉米需要调入关内。尽管由于竞争激烈,地区差价会被压缩到很低的水平,但如果没有了地区差价,流通活动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而面粉加工业主要集中在小麦产区,导致了小麦跨地域的流动弱于玉米。至于季节差价,由于有大量的政策性库存小麦每年需要进行轮换,并且有财政支付的轮换费用,企业又会选择在高价时轮出、低价时轮入,小麦季节性差价变化幅度缩小。而农民又习惯于储存小麦,并且不计算机会成本,也使得小麦的季节差价缩小。观察玉米的季节差价变化情况,可能与农民出售行为有关,玉米的季节差价要远大于小麦。这就是目前经营小麦的难度要远大于玉米的根本原因。因为小麦的季节差价偏小,在免除农业税之后,农民不再集中售粮,传统的粮食企业,如果还按过去购进之后,储存半年再销售出去,往往会遇到很大的困难。2006年大量的小麦被以最低收购价收购入库,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前我国小麦流通基本特征的反映。 从这一角度分析,加价销售最低收购价小麦,扩大了小麦的季节差价水平,由于最低收购价小麦销售办法已经被企业所认识,未来市场预期清楚,在季节差价足够大的情况下,多元收购主体入市收购的积极性应该比上年高。 小麦收购主体的收购行为 1、粮食企业力争多收面粉企业不甘落后 根据国家粮食局最新的收购统计,截至2007年6月30日,河南、湖北、山东、安徽、江苏、四川、陕西、河北8个小麦主产省各类粮食企业共收购小麦1818.1万吨,其中6个托市收购省份最低收购价小麦收购数量为1506.2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10.8万吨。从目前的收购情况看,最低收购价收购数量仍然占到全部收购量的83%。今年粮食企业当然还会积极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力争多收最低收购价小麦,因为执行国家任务,有稳定的收购环节和储存环节费用收入。但对于面粉企业而言,今年的态度与去年的态度就完全不同了。经营正常的面粉加工企业,在资金及仓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积极参与收购,以降低未来的生产成本。而去年由于市场预期不明,有人预测,在最低收购价收购结束之后,由于失去政策的支撑,市场价格甚至会出现下跌,导致一些面粉加工企业产生观望心理,小麦库存并没有达到最大程度。在今年小麦收获活动开始前,一家面粉企业的老总表示,今年企业收购小麦的数量肯定会比去年多,中储粮以最低收购价入库小麦数量越多,面粉企业越会积极收购小麦,因为从市场上收不到小麦,就得到承担最低收购价销售任务的批发市场去买,进货成本会高于自己直接收购。他说出了今年小麦收购市场的“博弈”性特点。托市政策落实得好,面粉企业就会积极跟进。 但同时,小麦多元收购主体中的面粉企业,收购数量受到仓储能力及资金的限制,也不会太多。因此在新产小麦的上市初期,由于新小麦添加的比例不能太高,面粉企业的收购数量会有限。随着新产小麦可以大量使用,面粉企业为保证日常生产的需要,会大量收购新产小麦,因为最低收购价小麦的入厂价格高于企业直接采购的价格。 2、鼓励多元主体入市关键在于激励粮企 国家一直鼓励多元主体入市收购,但受小麦用途的限制,除了面粉加工企业之外,真正的多元主体可能还是粮食购销企业。粮食购销企业具有两面性,在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时,它是单一主体,在开展自主经营时,它又是多元主体。由于种种原因,粮食企业更倾向于承担国家的最低收购价任务。作为企业,只有在预期对自身有利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才会做为多元主体入市。2004年和2005年在小麦主产区,一些粮食企业自主经营入市收购的积极性很高,关键在于其预期未来可以得到很好的经营收益。因此,鼓励多元主体入市,需要调动粮食企业的积极性。 3、实现多元主体收购总量调控不容忽视 今年的小麦市场是一个“博弈”的市场,各类收购主体会根据市场情况确定自己的收购行为,当然不排除有的企业存在盲目性。现在国家粮食局定期将全国小麦收购进度向社会公布,中储粮公司已经全面展开最低收购价小麦收购活动,面粉加工企业也已经入市,要实现多元主体收购的局面,关键还是要通过总量的调控,调动粮食企业自主经营的积极性。粮食企业会在自主经营和承担最低收购价收购任务之间做出选择,当自主经营的收益大于承担最低收购价收购任务时,改制后的粮食企业应该不会放过机会。 全球农产品市场的变化 1、生物能源发展,改变了国际农产品市场 2004年国际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刺激了生物能源的发展,玉米、油料等有效需求出现,从而改变了二三十年以来国际农产品市场低迷的情况。2006年国际市场玉米价格上涨了70%,棕榈油价格和油菜籽价格上涨了50%,豆油价格上涨了65%,大豆价格上涨了10%,小麦价格上涨了30%。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5月份芝加哥期货市场毛豆油价格创下了23年来的最高纪录,马来西亚棕榈油价格也达到了9年来的最高点。 长期以来,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抑制了全球粮食产量的提高,各主要粮食出口国纷纷制订政策,采取措施,以解决供给过多导致的库存压力过大的问题,国际贸易倾向也趋于保守。主要粮食生产及出口国纷纷退耕休耕,粮食库存水平下降,从而引起人们对世界范围内的粮食库存消费比降至过低水平的关注,有的甚至为全球的粮食安全担忧。但是深入观察可以发现,在本世纪最初的几年,粮食库存消费比下降,并没有引起市场的过分波动,有专家认为这可能是市场已经适应了新的情况。进一步分析,没有区域性的足够数量的有效需求出现,是全球粮食市场没有发生大的波动的主要原因。 2、生物能源生产,扩大了农产品工业用途 现在的情况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虽然目前的石油价格还不足以刺激在全球范围内无限制地扩大以玉米等农产品为原料的生物能源生产,但出于对未来石油供给能力和价格还会大幅度上涨的预期,还有环境保护方面的考虑,许多国家的政府已经制定了生物能源发展规划,开始对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能源生产持积极的态度。美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玉米供应国,其出口量占世界贸易量的60%~70%,具有资源上的优势,在美国利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可以取得很好的利益,从而刺激2005~2006年美国燃料乙醇生产能力得到快速扩张。美国农业部预计,2007/2008年度燃料乙醇工业玉米消费量将增加至8636万吨,增长幅度达到了58%。 玉米、油菜籽、棕榈油、大豆等农产品工业用途的扩大,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全球农产品的供求格局。新的有效需求的出现,已经对农产品的生产起到促进作用。据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数据,2007年全美玉米播种面积扩大了1000多万英亩,预计玉米产量将达到31648万吨以上,较上年增产18%。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在我国玉米深加工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国内玉米价格上涨,玉米生产的积极性提高,预计今年全国的玉米播种面积将较上年有较大的增长,玉米产量也将再创历史最高纪录,目前的产量预测为14900万吨。 3、预测粮食供求:不仅看“天气”也要看“能源” 事物的发展需要过程,生物能源的发展同样如此。当石油价格由20多美元/桶上涨至60多美元/桶后,新的消费需求显现。从目前的情况观察,生物能源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仍然需要石油价格上涨以对农产品市场产生更大的拉动作用。而石油价格的上涨,与石油的阶段性供给能力有关。长期看石油会越用越少,当全球石油产量高峰到来之际,在不断增长的需求面前,价格上涨是必然的。但不确定的因素很多,现在预测粮食市场总体的供求情况难度增大,不仅要看“天气”,也要看“能源”,要看整个经济的发展。由于粮食品种之间的生产可替代性,粮食品种之间的消费可替代性,生物能源生产的发展并不仅仅影响到直接做为原料的农产品的市场供求,而且会越来越影响到全部的粮食生产与流通。 对国内粮食供求的看法 采取积极应对措施确保国内供给安全 在全球农产品市场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将目前的小麦供求平衡问题,放到全国的粮食供求的大局中去加以认识,将中国的粮食供求问题放到世界范围内进行考察,可以得出许多新的认识和看法。 一、坚持稳定小麦生产的方针,认真执行好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护小麦生产者的积极性。 二、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体系,着重从总量上对市场进行调控,在对生产者实行保护的同时,促进小麦市场发育。 三、根据当前的粮油市场供求情况,适当对粮油生产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通过鼓励政策的实施,扩大国内油菜籽种植。 四、在全球农产品市场出现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从资源供给的角度研究粮油问题,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建立安全有效的供应体系,确保国内粮油供给安全。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