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粮食类产品是中国传统贸易商品,进出口规模巨大、波动显著。在对中国粮食贸易入世前后几年的发展趋势、进出口产品结构以及国别特征回顾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重点粮食产品进出口的发展趋势及贸易特征,最后还提出了优化中国粮食贸易格局的对策建议

  粮食类产品是中国传统贸易商品,进出口规模巨大、波动显著。在对中国粮食贸易入世前后几年的发展趋势、进出口产品结构以及国别特征回顾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重点粮食产品进出口的发展趋势及贸易特征,最后还提出了优化中国粮食贸易格局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粮食贸易;特征;建议
  1 中国粮食贸易近年的发展特征
  1.1 中国粮食贸易的总量特征
  近年中国粮食贸易表现出进出口规模大、年际波动显著两大特点:一方面,历年的进口和出口都保持一定规模o 2004年中国粮食进口22.1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WT0农产品口径 水:产品)279.7亿美元的7.9%;出口7.4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230.9亿美元的3.2%。另一方面,中国粮食进出口的年际波动非常大。1981--1997年的17年间,中国有11年粮食净出口,6年净进口。1997年中国粮食获得大丰收,粮食进出口在1998年和1999年维持基本平衡状态(见表1),但2000年和2001年的粮食贸易又分别表现为净出口和净进口,入世后在经过2002年和2003年连续2年的净出口后,2004年的进口又急剧增加,当年的贸易逆差额达到14.7亿美元。   表1 中国粮食贸易的总体发展趋势单位:亿美元,%
  注:本表中进口金额由中国的CIF价格计算。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COMTRADE数据库,经笔者计算。   1.2 中国粮食贸易的国别结构及特征
  中国粮食贸易的国别结构最主要的特征是进出口市场均比较集中: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东盟(主要是泰国和越南)和欧盟(法国)是最主要的进口来源地;而周边的日本、韩国以及东盟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是中国粮食最主要的出口市场。   从进口来看,美国对中国出口以小麦为主,澳大利亚、加拿大除大量出口小麦外,大麦的出口规模也比较大,而泰国和法国分别对中国出口粳米和大麦。2004年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粮食306.7万吨,占进口总量的31.6%,其中,进口的小麦和大麦所占比重分别为60%和39.4%,由于单位价值较低的大麦在产品结构中占较大份额,所以进口澳大利亚粮食的金额(6.1亿美元)仅占中国粮食总进口额的27.4%,低于加拿大和美国的市场份额;加拿大是第2大进口来源国,中国的进口量为296.4万吨,但进口金额超过6.9亿美元,是所有国家中最多的,其中,小麦和大麦在进口中所占份额分别为85%和15%;接下来依次是美国(进口额6.5亿美元,全部是小麦)、东盟(2.8亿美元,全部是稻米)和欧盟(0.3亿美元,全部是大麦)。   从出口来看,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出口以玉米为主,但近年稻米、小麦以及谷子等杂粮对韩国、日本的出口有所增加。韩国是中国第1大粮食出口市场,2004年中国粮食对其出[3 177万吨,出口金额2.6亿元,分别占中国出口总量和总额的40.1%和35。1%;日本是中国第2大粮食出口市场,出口量接近100万吨,出口额接近2亿美元;东盟10国是中国第3大出口市场,出口总量和总金额的比重分别为15.9%和14.2%。   1.3 中国粮食贸易的产品结构及特征
  中国粮食贸易以大量进口小麦、大麦和稻米(主要是粳米),而出口玉米、稻米(以籼米为主)以及荞麦、谷子、高梁等杂粮为主。2004年中国粮食进口970.5万吨,进口金额为22.1亿美元。其中,小麦是第1大进口品种,进口量和进口金额分别为723.3万吨和16.4亿美元,占粮食进口总量和总额的份额均超过74%;大麦是第2大进口品种,进口量170.7万吨、进口额为3.2亿美元,所占份额分别为17.6%和14.5%;稻米是中国第3大进口粮食品种,2004年的进口量为74.7万吨,占粮食总进口量的7.7%,而进口金额则达到2.5亿美元,占到粮食总进口额的11.2%o除此3大品种外,玉米以及黑麦、燕麦、高梁、谷子、荞麦等其他粮食产品的进口非常少o2004年中国粮食出[3 440.8万吨,出口金额为7.4亿美元。第1大出口品种是玉米,出口量为231.8万吨,占粮食出口总量的52.6%,出口金额3.2亿美元,占粮食出口额的43.8%;稻米(以籼米为主)和小麦是第2大和第3大出口品种,稻米出口量和出口金额占粮食总出口的份额分别为20.3%和31.4%,小麦出口占粮食出口总量和总金额的份额分别为17.8%和15.1%o除此3大粮食品种外,中国还向国际市场出口了一定量的高梁、荞麦以及谷子等产品,但是这些产品出口的规模相对有限,占粮食出口总量和总额的份额仅为8.6%、9.1%。   2 重点粮食产品的进出口贸易特征
  2.1 中国小麦贸易近年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小麦生产国,2004年的产量超过9 100万吨,但是,由于消费量巨大,多数年份都是小麦的净进口国。上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前半期的多数年份,小麦进口量均超过1 000万吨;1996年起由于产量连续4年超过1亿吨,库存相应迅速增加,国内小麦价格处于低位,进口数量骤然下降,1997-2003年,每年进口数量不超过200万吨,多数年份只有几十万吨;但自2000年起,中国小麦又连续4年减产,国内小麦供求形势发生逆转,所以2004年又恢复小麦的大量进口,全年共进口小麦723万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是小麦的主要来源国。2004年中国进口的723.3万吨小麦中,从美国进[3 281.4万吨,从加拿大进253.6万吨,从澳大利亚进El 178.6万吨,分别占进口总量的39%、35%和25%。   中国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少量出口小麦,2001年以前主要为调节国内库存结构,出口的主要是低质量小麦,基本用于饲料消费;随着国内产量的增加和品种结构的变化,2001-2003年小麦出口有明显的增加,除2003年达到223.7万吨外,基本保持在45万~80万吨的水平。值得一提得的是,自2002年起中国开始向东南亚国家出口食用小麦,出口市场主要是周边各国o2004年中国小麦主要出口韩国32.1万吨、菲律宾27.9万吨,分别占出口总量的30%和26%。中国小麦进出口绝大多数是通过一般贸易方式进行的。   2.2 中国玉米贸易近年的发展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饲料来源以及工业原料,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玉米贸易基本保持着净出口局面。从1980~2004年的25年间,只有5年为净进口,1年既无进口也无出口,其余19年均为净出[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玉米连续多年丰收,随着产量和库存量的不断增加,国内价格连年大幅度下滑,出口也开始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成为调节粮食市场的重要手段;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玉米出口在2000年、2002年、2003年均超过1 000万吨,其中,2002年和2003年的出口量分别达到1 167万吨和1 639万吨,连创历史最高记录。但是,2004年中国玉米出口大幅度减少到仅232万吨,主要原因是2000年后国内粮食总产量不断下降,连续多年产不足需导致库存大幅减少,进而使得2003年下半年以来粮价开始大幅度上涨,国家为调控国内粮食市场而削减了玉米出口配额,同时取消了玉米出口补贴。   中国玉米的进口近年一直处于较低水平,1998年进口最多时也仅有25万吨,入世后进口几乎陷于停顿,2002~2004年进口总量仅1万吨,对国内市场没有产生任何冲击。进口较少的原因主要在于,最近几年国内玉米供求基本平衡,2000年以来虽然连续4年产不足需,库存下降较多,但仍足以弥补年度间产量变化可能带来的供需缺口,而2004年的玉米丰收在有效增加市场供应量的同时,还使持续下降的库存总量又有所增加已中国玉米的主要出口目的地集中在韩国、日本及东盟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一般可占中国玉米出口总量的85%以上,其中,仅出口到韩国的玉米就超过中国玉米出口总量的50%。   2.3 中国稻米贸易近年的发展
  稻米是世界粮食中单产和总产最高的农产品之一,也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和主食品种。中国稻米常年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0%,但进出口量所占份额较小。中国稻米的进口主要是满足高端消费者需求、品质优良的泰国香米,常年进口量基本维持在25万吨左右,进口金额一般不超过1亿美元,年际变动相对较小。但是,从2003年下半年起,国内稻米市场价格开始大幅上涨,标一粳米的批发价格由2002/2003年度的209美元/吨上涨到338美元/吨,比泰国和越南出口大米的FOB价格高出20%,受此影响,中国稻谷2004年的进口急剧增加,进口量突破75万吨,进口金额也达到2.5亿美元,创1996年以来的最高记录。中国进口稻米的消费地区主要在广东、北京、上海、天津、福建、浙江等省市。   中国曾是世界稻米的第3大出口国,1998年的出口量曾达到375万吨,21世纪前几年的出口量基本维持在200万吨左右,但是,2004年的出口出现大幅度下滑,出口量不足90万吨,仅占世界总贸易量的3.9%,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也跌出前5位。出口下跌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稻米含碎率较高、整体品质相对较差,而国内市场的价格又显著高于国际市场,所以与泰国、越南、美国等主要出口国相比,中国稻米的整体竞争力不强。   泰国是中国进口稻米最主要的来源地;而科特迪瓦、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古巴、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家则是主要的稻米出口市场。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稻米对科特迪瓦、古巴、朝鲜等不发达国家的出口多属援助性质,出口稻米以低价位的籼米为主;对日本和韩国的出口则以口感较好的东北粳米为主。从未来的发展看,品质优良、消费者美誉度较高的东北粳米对日本、韩国的出口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3 对策建议
  中国受耕地、水等自然资源的约束,土地密集型粮食产品生产不具有竞争优势,在国际市场环境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进口增加有一定的必然性,中国粮食贸易近年的发展已经体现出了这一特征。这就要求中国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在妥善应对粮食产品进口增加的同时,通过提高粮食产品质量、优化市场格局等措施来使中国在粮食贸易中的获益最大化。   首先,坚持不懈地提高国产粮食产品的质量。虽然粮食类产品进口的增加是中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战略的必然选择,对于缓解中国土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压力,保证农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是有利的。但是,考虑到粮食产品对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所以必须抓好粮食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以提高国产粮食产品的竞争力:一方面,进一步加快粮食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品种区域优势布局及优质品种推广力度,不断提高中国粮食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在生产环节要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和主要进口国的市场准入标准,并加强产品标准化体系、检验体系、认证体系、市场准入体系建设,以帮助中国粮食产品的生产、加工企业获得国内外市场的准人资格,为有效开拓粮食出口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其次,积极汲取国际成功经验来促进国内粮食供求平衡的实现。美国、澳大利亚、泰国等主要出口国粮食出口成功的经验表明,虽然优越的资源条件是基础,但科技研究、技术推广、灌溉、人力资本和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的持续和有效的投资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所以目前要充分认识到农业研究和发展的投资减少,与粮食产量波动、价格上涨以及进口增加之间的关系,中央丑地方各级财政应设立专门基金来保证农业研究和开发投资的增加,以实现国内粮食生产、贸易的良性发展以及粮食供求的良好平衡关系。   第三,调整好进、出口的产品和国别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比较优势,优化中国粮食贸易格局。面对入世以来中国粮食进口压力不断增加、出口困难越来越大的局面,不应该简单僵化地惧怕粮食进口的增加,而应采取积极措施来发挥中国粮食出口的潜力:一方面,充分发挥与日本、韩国、东盟等世界主要粮食进口市场地缘接近、运输方便、运费低廉的优势,加大在这些市场上对中国东北大米、玉米及小杂粮等优势粮食产品的营销力度,不断增加这些产品的出口;另一方面,国家要组织相关部门和出口企业对世界各主要市场进行分析定位,通过采取广告、参加展销会等各种市场开发、运作方式,进一步拓展欧洲和美洲市场,全方位开拓中国粮食全球出口市场。 致谢: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柯炳生教授、张照新副研究员的指教,特致感谢。
  参考文献
  [1]C.甘道尔.国际经济学(第一卷)——国际贸易的纯理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2]柯炳生,等.WTO与中国农业简明读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柯炳生,等.入世以采中国农业发展与新一轮谈判[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
  [4]庄丽娟,刁慕容.中国粮食外贸格局及发展趋向分析闭.中国农垦经济,2004(8).
(作者;刘李峰 武拉平 白晶晶 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来源:《粮食科技与经济》2006/05)
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