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受新增人口和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提高的影响,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目前全球每年粮食的正常贸易量为2.2亿至2.3亿吨,即使全部购买下来也只能满足中国粮食需求的45%。实际上,如果中国在国际粮食市场上的购买量达到10%,对国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受新增人口和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提高的影响,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目前全球每年粮食的正常贸易量为2.2亿至2.3亿吨,即使全部购买下来也只能满足中国粮食需求的45%。实际上,如果中国在国际粮食市场上的购买量达到10%,对国际粮食市场冲击巨大。从长远看,世界上其它国家和地区倾其所有粮食剩余,也只能够填补中国粮食供给缺口的一部分,根本无法全部解决中国的粮食供给缺口问题。因此,在粮食供给问题上,必须树立依靠国内粮食生产为主,适当国际市场调剂为辅的战略指导方针。正确把握粮食供需形势,了解市场变化规律,合理利用国内外粮食市场资源,是今后在粮食问题上重点研究的课题。

一、“九五”时期以来粮食产需形势
(一)粮食生产状况回顾。回顾我国粮食生产历程,可以发现我国粮食生产总是在“增长——波动——增长”的轨迹向前运行,从建国初期到1978年,我国粮食生产经历五次波动,其中有三次超常波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粮食生产迅速发展,但仍没有走出“增长——波动——增长”的发展模式,从1978年到“九五”初期又出现了三次波动。1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0091亿斤,1998年达到10246亿斤,1999年10168亿斤。随后受粮食政策和市场价格影响,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调减,粮食产量也出现了大幅度下降,“十五”期间的头三年粮食产量迅速由10000亿斤下降到2003年的8600亿斤水平,波动幅度达15%。2004年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市场价格作用,粮食产量迅速回升。当年增产700多亿斤,增长幅度达到9%。

(二)“九五”时期以来粮食消费状况和特征。受人口增长、养殖业发展和工业加工需求拉动,“九五”时期以来,我国粮食消费一直呈稳步增长趋势。

1.粮食需求总量呈刚性增长,产需变化较大。“九五”时期国内粮食消费需求年均增长1%,“十五”期间年均增长0.8%,据测算2005年国内粮食消费需求总量49440万吨(9888亿斤)。

“九五”时期和“十五”时期国内粮食产需格局呈现两种不同状况。“九五”期间,粮食产大于需,“九五”期间累计生产粮食24.82亿吨,实际消费23.42亿吨,生产大于消费1.4亿吨。“十五”期间粮食产不足需,“十五”期间我国累计生产粮食22.95亿吨,实际消费24.35亿吨,生产小于消费1.4亿吨。

2.口粮消费总量先升后降。“九五”期间,我国口粮消费总量以稳步攀升为主。虽然城乡居民人均口粮消费有所下降,城镇人均口粮消费年均下降3.2%,农村人均口粮年均下降0.7%。但由于这期间人口增长较快,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千分之9以上,快于人均口粮消费下降速度。“九五”期间全国口粮消费保持增长势态。

“十五”期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口粮继续保持下降格局。2004年城乡居民口粮人均消费年均分别减少1.1%和1.8%。而“十五”期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千分之7以下,由于农村居民口粮下降速度较快及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十五”期间全国口粮消费呈下降趋势。据测算,2005年全国口粮消费达27107万吨(5421亿斤)。

3.饲料粮和工业用粮快速增长。受畜牧业和食品加工快速发展需求拉动,我国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每年以超过2%速度增长。据测算,2005年国内饲料用粮达15819万吨(3164亿斤),工业用粮5335万吨(1067亿斤)。

4.种子用粮呈减少趋势。随着科技进步和播种面积减少,“九五”时期以来,种子用粮总体呈减少趋势。据测算,2005年我国种子用粮只有1180万吨(236亿斤)。

(三)粮食进出口情况
从粮食进出口看,我国粮食国际贸易主要有玉米、小麦、稻谷和大豆等主要品种,“九五”时期以来,我国主要谷物以净出口为主。“九五”时期累计净出口谷物2150多万吨,“十五”时期累计净出口3756万吨。

从品种看:玉米和稻谷出口居多。“九五”期间累计净出口玉米2550万吨,累计净出口稻谷和大米888万吨。“十五”时期累计净出口玉米4490万吨,累计净出口稻谷和大米500万吨。

受食品加工品种调剂的需要我国小麦进口居多。“九五”期间累计净进口小麦1287万吨,“十五”时期累计净进口小麦1234万吨。

受畜牧业对豆粕需求快速增长和居民对食用油需求增长双重拉动,“九五”期间累计净进口大豆2927万吨,到“十五”时期累计净进口大豆8890多万吨,大大超出国内产量。

二、“十一五”时期粮食消费预测
粮食总量需求继续稳步增长,中长期粮食供求偏紧仍是“十一五”期间粮食供求的总体格局。这主要取决于:一是全国人口总量继续增长和城乡格局变化的趋势;二是居民生活进一步提高,消费食物的多样化、优质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动物蛋白食品的消费快速增长将促使畜牧业等养殖业对粮食需求增长;三是食品工业进一步发展,由此对工业用粮需求的快速增长。预测到2010年国内粮食需求总量将达到50750万吨(10150亿斤)。

(一)粮食总量需求预测
1.口粮消费总量将继续下降。“十一五”期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将降至6.8%o左右。根据国家统计局预测,到201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3.57亿人。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口继续减少,城乡居民人均口粮消费将进一步减少,但减少幅度将降低。根据城乡居民收支和消费量及“十一五”规划总体目标等数据,考虑到城镇化进程和流动人口变化趋势,利用数学模型对“十一五”期间口粮消费测算结果显示:到2010年我国口粮年度消费总量将达到26762万吨(5352亿斤)。

2.饲料用粮将继续增长。“九五”时期以来,我国饲料用粮每年以超过2%速度增长。预计在2010年前我国肉类产量年均发展速度将保持3%左右。随着养殖技术的提高,饲料的转化率会逐步提高,单位畜产品耗粮将呈下降趋势,“十五”期间生猪每百斤耗粮下降1%,同时食草节粮畜牧业进一步发展。预计今后饲料粮需求的增速将低于肉产量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速度约2%左右。预计到2010年饲料用粮将达到17279万吨(3456亿斤)。饲料用粮的刚性增长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粮食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3.工业用粮稳步增长。“九五”时期我国工业用粮每年以3%左右速度增长,“十五”时期每年以2.5%速度增长,预计“十一五”时期工业用粮食继续保持增长,到2010年工业用粮食预计达到5628万吨(1126亿斤)。

4.种子用粮将稳定略有下降。近十年来,由于种植技术提高,种子用粮总体呈下降趋势,预计到2010年种子用粮达到1080万吨(216亿斤)。

(二)主要粮食品种需求预测。
1.稻谷需求稳定下降。我国稻谷消费主要表现在口粮、饲料及工业食品加工与种子等方面。首先口粮消费约占总消费量的80%左右,年均消费量1.2亿吨左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习惯和饮食结构也会不断调整,消费形式也将日益多元化,人均稻谷消费总体呈下降趋势。稻谷在工业上用在酿酒、制药、调味品等。尤其是近年来白酒消费需求不断增加,酿酒业的快速发展对水稻需求起到很强拉动作用。再次,稻谷用作饲料,近年来在南方大部分地区需求也比较强劲。预计到2010年我国稻谷消费总量将达到18630万吨。

2.小麦需求呈下降趋势。小麦主要用于口粮、食品加工和饲料。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居民对小麦的需求主要向优质化、专用方向发展。预计到2010年我国小麦消费总量将达到10490万吨。

3.玉米需求刚性增长。受畜牧业和工业需求快速增长的拉动,“九五”以来,国内玉米需求呈直线增长。预计今后这种需求增长势头将继续保持,如果以玉米为原料的新能源工业迅速发展,我国玉米需求增长速度还要快。预计2010年国内玉米需求将达到14904万吨。

4.大豆需求快速增长。近年来国内对大豆需求快速增长主要来自食用油压榨的需要及养殖业生产对豆粕等副产品强烈需求。从1996年以来,国内对大豆的需求大幅度增加。“九五”期间累计产需缺口在2960万吨,“十五”期间累计产需缺口达8570多万吨,国内大豆生产只能满足需求的一半左右。预计“十一五”期间这种需求增长势头还将保持,预计2010年国内大豆需求将达到4000万吨以上。

三、我国粮食生产面临问题与制约因素
面对我国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状况,“十一五”期间我国粮食供应形势和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国内粮食生产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

(一)耕地资源不断减少。耕地是决定粮食供给的基础。我国属于人地关系紧张的国家,同时又是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国家之一。随着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逐步推进,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将继续面临较大的耕地占用压力,耕地减少是难以避免的。据国土资源部调查,从1996年到2004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1亿多亩,年均减少1000多万亩。近两年国家采取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耕地减少量也还维持在400万亩左右。

(二)水资源紧缺。水是农业的命脉,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整个用水总量的70%左右。全国水资源虽然总量不少,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资源年际年内变化也很大,大部分集中在雨季,且地区分布很不平衡。今后水的供需矛盾将更加尖锐,并成为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粮食生产仍是“靠天吃饭”。气候条件对粮食生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降水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年际降水变化大,旱涝等灾害性天气频繁是近年来我国气候基本特征。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单产大幅波动,表明我国至今尚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

(四)粮食商品的公共性和基础性决定其价格不可能大幅上涨。粮食产品同其它商品相比有其独特性。一是公共性。粮食作为一种社会效益高经济效益低的特殊商品,一定程度上带有政治目标和社会保障的特殊属性,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即非竞争性,它不是一般竞争性产品,不可能完全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而取得,其价格不应有大幅度波动。二是基础性。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粮食产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产品,在调控价格时,既要考虑到生产者的利益,还要考虑到消费者的利益,其价格也不可能波动太大。由此可见,价格对生产者的拉动作用不可能持续扩大。

(五)经营规模小。我国的人均耕地不足1.44亩,仅占世界的40%,预计到2010年,全国人均耕地的数量将下降到1.4亩左右,规模与国外一些国家简直无法相比:澳大利亚人均耕地120.8公顷、加拿大110公顷、美国57公顷、法国18公顷,阿根廷17公顷、俄罗斯14.5公顷。人均经营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极易出现生产上的大幅波动。

四、几点建议
(一)有效保护好耕地,尤其是保护好粮食主产区耕地。合理开发后备耕地;建立起完善的土地产权制度,明晰土地关系,严格控制各种开发占地。从长远看,我国基本农田耕地应稳定在16亿亩以上,保证粮食播种面积应在16亿亩以上。

(二)合理利用好水资源。我国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很低,且浪费比较严重。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地表水的开发利用率仅为总水量的15.9%,灌溉水有效利用率不足40%,远低于欧洲等发达国家70%至80%的水平。平均每生产1公斤粮食耗水1吨,是先进国家的4倍。因此,发展节水灌溉是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取得粮食突破发展。实践证明,科学技术是推动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目前,科技进步在我国粮食单产增长中的贡献率为48%,而发达国家一般在60%-80%。我国的化肥、农药利用率以及微生物农业、精准农业、基因工程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均落后于发达国家。科技进步的增产潜力很大,袁隆平培育的超级稻和一些专家的研究都表明,我国粮食的一些品种单产还有约1倍的增长潜力。如果加大投入,开展技术攻关,改良品种,我国有可能在粮食播种面积基本不变或略有减少的情况下,实现粮食总量增产目标。

建国以来,我国的粮食单产水平总体上不断提高,其主要的贡献可以归结为科技进步。从粮食单产水平变化来看,我国粮食单产水平在改革开放头15年平均每5年单产增长10%以上。“九五”时期以来平均每5年增长5%左右,如果未来五年我国粮食平均亩产水平按5年增长5%计算,到2010年由于科技进步等因素使粮食亩产水平达320公斤。以15.5亿亩粮食播种面积计算,可生产粮食9900多亿斤。如果粮食面积能达到16亿亩,可生产粮食1万亿斤,按预测2010年粮食需求10150亿斤计算,当年粮食自给率达95%以上。可见,粮食生产增产潜力仍然要靠科技进步。

(四)处理好粮食生产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立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目标。要求我们处理好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的关系,在农业生产上要处理好粮食生产和结构调整的关系,绝不能把强调粮食生产与结构调整对立起来,只有吃饱饭才能够进行结构调整。

(五)加强粮食的对外贸易和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实现粮食的供求平衡。研究表明,国际市场的粮食产量波动总体而言要小于国内市场,因此,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国内粮食的余缺调节,保证国内粮食安全。

(六)保护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处理好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利益关系。主产区粮食生产对全国的粮食供给,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播种面积占全国比重达65%以上,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达70%以上,粮食主产区集中了全国80%以上的商品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能力提高了,就稳住了全国粮食生产的大局,有利于保证国内粮食供求平衡。保护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首先要保护好主产区耕地面积的稳定。其次是处理好主产区与主销区的利益关系。国家应制定有利于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鼓励销区共同承担产区风险机制的形成。

(七)鼓励土地合理流转,扩大种粮经营规模。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民进城速度也要加快。今后在土地合法流转方面,要不断探索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提倡土地在农户与农户之间流转,在农村培养种粮大户,以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效益。

(八)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我国农业‘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是粮食生产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增产粮食的潜力所在。要采取措施,加大中低产田的改造,加快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总之,“十一五”期间,在稳定粮食面积的同时,加大投入,提高科技含量是保证我国粮食基本供应的根本措施。从定量上来看,“十一五”时期,我国粮食自给率应达到95%,粮食的净进口量控制在国内消费量的5%以内。
(作者: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 王明华 )
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