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近十多年来,国内早籼稻米市场发生多次波动,引起了社会特别关注。我国粮食短缺的历史数以千年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984年,全国人均占有量首次突破400公斤,都以占全世界7%的耕地解决了占22%人口的吃饭问题而自豪。九十年代初,社会上开始流

  近十多年来,国内早籼稻米市场发生多次波动,引起了社会特别关注。我国粮食短缺的历史数以千年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984年,全国人均占有量首次突破400公斤,都以占全世界7%的耕地解决了占22%人口的吃饭问题而自豪。九十年代初,社会上开始流传“连老鼠也不吃早籼米”的说法,早籼稻生产出现较大波动。在1983-1984年、1992-1993年及1997-1998年的三个时段,都是早稻丰收,价格下跌,仓容不足,局部地区出现“卖粮难”。即使缺粮的广东、福建等省,也有不同程度的早籼稻谷压库。三次“卖粮难”和压库之后,全国都有早稻播种面积调减,早籼稻产量下降,但又无一例外地相继引起稻米市场价格的大幅反弹。

  1992-1993年的早稻产量下降,1994-1995年价格猛涨;1997年早稻的减产,1998早稻市场价格在短短三个月内由1080元/吨涨到1280元/吨;2000年后的减产,出现2003年由1000元/吨上升至04年1700多元/吨,有的甚至与晚稻价格基本持平。这种价格的极性反弹,加之中央政策的优惠,2004年早籼稻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765万亩,增长9.12%,产量增加260万吨,增长8.82%,高于粮食总产增长0.6%。继而又是市场粮价下滑。为保持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家对早稻市场继续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并于今年首次启动“托市”政策,这意味着国家又将承担收购费用、管理费用补贴以及难以预料的粮食损耗和差价亏损。

  就这三次或四次早稻“压库”情况看,不能说是全国粮食多了,更不好说是大米多了,也绝对不能谓之早籼米不被消费者所接受,实是年度丰歉造成的正常波动。就全国粮食状况而言,自1984年全国人平均占有量突破400公斤后,国内可谓“告别短缺,基本自给”。但由于粮食生产受自然条件、产业政策和人们食用要求提高诸多影响,年度之间有丰有歉,区域余缺进而扩大,品种矛盾更加突出。近年来全国粮食总消费量约为4.8-4.9亿吨左右,而2000-2004年间全国粮食总产量年均只有4.55亿吨,连续五年都是通过进口(大豆等)和挖库存来平衡的。5年来稻谷总产量年均不到1.8亿吨,而消费却达到1.90-1.93亿吨。由此可见,尽管早籼米因直接食用口感不如晚籼米和粳米,但它仍然是影响我国粮食供求平衡的重要品种,是粮食市场余缺变化的先导。

  一、我国稻米生产与消费状况
  水稻是我国播种面积最大、总产最多、单产最高的粮食品种,在粮食生产和消费中历来处于主导地位。在过去三十年中,稻谷面积占我国粮食总面积的30%左右,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0%左右,占谷物总产量的45%左右,占商品粮的50%左右。我国是世界上的稻谷生产大国,稻谷面积居世界第二位、总产居第一位。自1980年以来,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约占全球的23%,稻谷产量占全球的30%以上。可以说,稳定了水稻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就稳定了我国的粮食供给;发展了水稻产业,就极大地发展了我国粮食产业。

  建国以来我国稻谷产量逐年增加,1949年为4864.5万吨。建国后,为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党中央提出了“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稻谷总产量于1970年突破10000万吨大关。随着农业科技发展,尤其是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我国稻谷生产登上了新的台阶,1989年全国稻谷总产量上到18000万吨。稻米占粮食总量比重近45%,三大品种(大米、小麦、玉米)之间,稻米供过于求。少了只要有,多了便要好。人们对稻米品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稻米生产开始大范围结构调整,并出现了几个明显变化。一是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近二十年,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稻田面积减少5000多万亩,而欠发达的内陆稻区则相对稳定并有所发展。目前南方稻区约占全国水稻播种面积的94%,其中长江流域水稻面积进而扩大至占全国65.7%。二是粳稻播种面积和产量扩大,籼稻播种面积和产量减少。近二十年,东三省粳稻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增长1.35倍和1.54倍,籼稻相应减少,保持了稻米总量的基本稳定。三是稻谷占粮食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近年来由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连年下降。全国稻谷产量占粮食产量比重最高是1971年,达到47.1%,而近年却从1997年的40.6%下降到2003年的37.3%,为建国以来的最低点。稻谷播种面积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也是连年下降。全国稻谷播种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比重从1997年的28.1%下降到2003年的26.7%,为1970以来的最低点,而比重最高的1976年,占到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30%。

  稻米是我国人民口粮消费的主要品种之一,在粮食消费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前的消费特点为“四大”、“三快”,即:一是稻米占粮食消费中的比重大。目前,我国每年消费稻谷约1.9-1.93亿吨,占粮食消费量的35%左右,人均占用稻谷151公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虽然人均口粮消费逐渐减少,尤其在城镇和经济发达的农村,但因我国人口的刚性增加和饲料用量的增加,呈总量基本平衡的态势。二是口粮消费比重大。稻米消费中口粮占86%,人均每年食用稻米9l公斤,除西北、华北大部分地区以外,稻米是我国60%人口的主食,约占城乡居民口粮消费的65%o三是南方.地区消费比重大。水稻主产;区的13个省份的稻米消费量,占消费总量的90%左右。四是农村消费比重大。我国农民历来有产啥吃啥就地生产就地消费的习惯。目前,在全国稻米消费总量中,农村居民消费约占80%,城市居民约占20%;农村居民人均年消费稻米在93公斤左右,城镇居民为52公斤左右。尤其在南方稻区,农村居民每年人均消费稻米高达185公斤,城市居民在87公斤左右。“三快”是:北方消费增长快。一些北方居民过去只吃面食,如今也增加了稻米的消费;粳米及优质特种米消费增长快。近年来,在我国城乡居民出现由籼米向粳米转变的趋势。有关研究表明,农民收入每增加10%,粳米需求‘量就增加1.38%,糯米、黑米、紫色米及特种稻米等增加1.02%,而籼米则下降1.16%;低收入人群消费增长快。据有关调查统计,稻米需求随居民收入的提高而下降。高收入人群,人均稻米消费量在减少,而低收入人群,稻米消费量却不断增长。
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