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随着粮食收购市场的全面放开,我国粮食流通正在发生带有明显市场化性质的变化。从微观的、企业的层面看,我国粮食市场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农民惜售,二是粮食企业入市收购谨慎;三是“快进快出”取代 “储粮获利”方式,被更多粮食经营企业采

随着粮食收购市场的全面放开,我国粮食流通正在发生带有明显市场化性质的变化。从微观的、企业的层面看,我国粮食市场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农民惜售,二是粮食企业入市收购谨慎;三是“快进快出”取代 “储粮获利”方式,被更多粮食经营企业采用;四是大型收储企业对市场的影响显现。
 
1、农民惜售拉长了收购过程
 2004年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取消了农业税后,国家还向种粮农民支付直接补贴,农民负担减少,粮食割晒以后急于出售的粮食数量大大减少,使收购进度在时间分布上趋于平缓,收购市场形成价格高点的时间往后推迟。农民总结过早出售粮食往往错过价格高点的教训后,于是出现较为普遍的惜售现象,只要不是急需用钱,就不着急出售粮食,待价而沽。这实际上是农民的一种自我保护。农民售粮方式发生变化,集中售粮减少、分散出售的增加、对价格的预期提高了。农民的惜售拉长了粮食收购过程。农民惜售使新粮上市的一段时期内粮价走势难以明朗,而惜售使主产区农户存粮较多也可能引发粮价下跌。农民的销售心理,对粮食市场价格的涨跌将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2、粮食企业入市收购谨慎
在粮食流通市场化的情况下,由于农户、粮商、粮食加工企业、银行各个环节都已经融入到市场之中,何时买、何时卖全由自己来决定,阶段性的“追涨杀跌”现象频频出现。粮食买卖风险增大,在行情不明朗的情况下,粮食企业入市收购就相对谨慎。同时,农发行为了规避市场风险,资金发放速度也相应放缓,往往“以销定贷、以效定贷”,以信誉定等级,实心分级管理,实行限价收购,超过限价实行停贷,等等。因此也促使粮食企业迟缓入市收购。
 
粮食收割后形成售粮高峰,是在粮食计划管理体制下形成的特有现象。随着粮食市场的放开,农户惜售,企业收购谨慎,使粮食收购时间拉长,集中收购将演变为常年收购。往往出现多个价格高点,粮食市场波动增加,不确定性增大。
  
3、“储粮获利”方式转向“快进快出” 方式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传统的经营方式是“收一季存几季”、“储粮获利”。而在粮食收购市场放开之后,这种经营方式正在改变,许多企业“快进快出”,特别是许多民营的市场主体,以及改制后的国有粮企乐于采取“快进快出”的方式经营,加快了资金周转,搞活了市场。2004年一些粮食购销企业出现经营亏损,主要是受“储存获利”观念影响,看不到可观的利润,就根本不做,屡屡错过商机,至今一批粮食压在库里脱不了手。在市场放开之后,价格波动往往大增,商机稍纵即逝,收购价已经不是收储企业一家说了算,粮源也并非少数几家就能掌握的,银行贷款的获得已与企业经营效益紧密相关,大多数粮食购销企业不能再依靠收购费用补贴和保管费用补贴过日子。粮食购销企业的传统经营方式必然改变,“快进快出”的方式将在很大程度上取代“收一季存几季”的“储粮获利”方式。许多粮食企业开始注重搜集市场信息,把握销售时机,快购快销,边购边销,代购代销,灵活经营,规避风险,本着“不等厚利、不弃薄利、着眼常利”的经营理念,搞好粮食购销和经营工作。粮食企业经营方式的这种转变将增加粮食市场的活跃程度,粮食企业将更加关注粮食行情的变动。  
 
4、大型购销企业的轮入、轮出,对市场影响增大
在粮食市场全面放开后,一些大型粮食购销企业,除了承担储备、完成国家宏观调控任务等职能外,还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活动,在轮入、轮出的计划规定数量内,何时轮入、轮出,按什么价轮入、轮出,轮换节奏、轮换方式,均由企业自行决定,也就是能够参与市场的逐利过程。另外,一些大型粮油进出口贸易公司的巨额粮油进出口,均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对全国粮食市场产生影响。这些大型企业拥有财力物力人力的优势,而且信息灵通,在市场上往往占据有利位置,与政府决策机构的关系密切,一方面能够稳获财政支持,另一方面又能从市场上获取利润。这些大型粮企在执行宏观调控任务时可以做到:市场供不应求,就增加供给,以平抑粮价;市场供过于求,就增加收购,以拉高粮价,达到稳定市场、保护农民利益的目的。而这些大型粮企在进行盈利性经营时,则又完全可以逆向操作,买涨不买落,卖跌不卖涨,进而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粮食市场走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今年我国小麦、籼稻价格走低,国家为腾出收购市场空间,要求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暂停小麦、籼稻轮出。今后一旦恢复轮出,如果集中出库,对市场粮价很可能产生明显的影响。

这是我国粮食市场的一大特色。在分析粮食市场运行时,必须考虑到这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微观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