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前几天,国家财政部在其网站上挂出一则信息,标题为《财政部关于成品油进口税收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大体内容是,今年二季度,中石油、中石化的部分成品油进口税将实行“先征后返”。   此前,关于“先征后返”方案已经传得

前几天,国家财政部在其网站上挂出一则信息,标题为《财政部关于成品油进口税收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大体内容是,今年二季度,中石油、中石化的部分成品油进口税将实行“先征后返”。   此前,关于“先征后返”方案已经传得沸沸扬扬,并被看作是在既不上调成品油价格,又鼓励进口满足市场需求的双重前提下,一个最现实最可行的方案。而当方案真正水落石出,人们发现,与坊间风传的版本,还是有着重要的差别。也就是,预期中针对原油进口的“先征后返”,变成了针对成品油进口“先征后返”。   隔靴搔痒之嫌?   《通知》指出,经国务院批准,自2008年4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进口的50万吨汽油、100万吨柴油,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进口的50万吨汽油、150万吨柴油实行进口环节增值税先征后返。   涉及的具体进口企业包括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华东销售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华南销售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东北销售分公司、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华北分公司等。   据悉,我国原油消费中七成以上依赖进口。中石化相关人士透露,中石化的原油加工量中,外购原油占80%左右。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累计进口原油4553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4.9%;为此支付了300.31亿美元,加上美元贬值因素,今年一季度进口原油所支付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0.6%。与之相比,成品油的进口增幅虽高,总量却不可同日而语。一季度,全国累计进口成品油908万吨,同比增长13.8%;为此所支出的美元为60.3亿美元,同比增长82.8%。   显然,“先征后返”针对成品油而非原油进口更多了一层隔靴搔痒的意味。   不过,政策出台,还是聊胜于无。事实上,国内成品油市场需求一直在不断增长,而油价倒挂导致部分油企炼油积极性降低,使国内成品油供应越来越跟不上需求的发展。成品油完全自给自足,已经不太可能。中石化一位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每个月除了加紧炼油,还需要直接从国外进口成品油。”   去年底和今年初,国内部分地区成品油市场都一度出现“油荒”危机。为保障国内供应,国家发改委要求中石化与中石油增加成品油进口。例如中石化,去年11月份从国际市场高价进口了28.7万吨柴油,12月份安排进口42.3万吨柴油。由于进价高,对于部分增加的进口成品油,两大集团不得不亏本销售。   能否根本性减亏?   对于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而言,先征后返多多少少可以缓解大量进口带来的亏损。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对成品油的正常需求稳步增加。此外,南方遭遇罕见雪灾,灾后重建对成品油的需求增加较多。目前,我国又进入了春耕用油高峰期。不久前,国内部分地区甚至传出柴油告急的“油荒”消息。为保证市场供应不断档,大型国有油企肩负着供应重责。除了承受着进厂原油价格与出厂成品油批发价格倒挂、“越炼越亏”的局面,还要从国际市场直接购进一定量的计划外进口成品油,以解国内“燃油之渴”。   目前,由于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居高不下,使得国际市场上随原油而动的成品油价格,与国内市场尚未开放的成品油定价相比,也高出不少,且差价正呈现越拉越大之势。也就是说,国有油企不但是越炼越亏,在成品油进口上也是“越进越亏”。   从国内几大石油巨头公布的2007年年报看,虽然其总体利润依然很高,但增速已明显放慢。中石油去年净利润1456亿元,同比增幅2.4%,明显低于上一年的6.6%;中石化净利润549亿元,同比增长5.5%,也远低于上一年的28.08%。   因此,此番部分成品油进口实施“先征后返”,很显然是一个针对性的政策,有石化行业分析师指出,对成品油进口环节增值税实行先征后返,中石油、中石化等几大石油公司无疑是最大受益者,进而确保国内市场的成品油供应。   但也有不同意见认为,对部分成品油进口“先征后返”,能起到的作用有限。“进口原油的量远远大于成品油,仅靠对成品油进行变相减税,对大型油企减亏抑损犹如杯水车薪。”   中石化有关人士表示,成品油进口“先征后返”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亏损问题。据悉,如果将目前国际上的成品油价格折算成以吨计算,则每吨汽油和柴油价格换算成人民币大约为7035元和6825元,进口到国内后还要征收1%的关税和17%的增值税,到岸完税价格约为每吨8300元和每吨8000元。这个价格,即便返还一部分增值税,与国内成品油出厂价相比,还是存在每吨1000元到1500元的价差。   权衡后的变通?   部分成品油进口税“先征后返”,有人说它治标不治本,有人说它避重就轻,有人说它可能收效有限。   但在一个特殊的背景下,这可能是一个经过反复权衡后的变通之策。这个所谓的“特殊的背景”,正是当下国内正在面对的通胀压力。通胀压力下,既不能轻易上调国内成品油价格,又要平稳满足市场日益增加的需求。   巨亏之下,企业最盼望的无非是理顺成品油定价机制,从而根本上改变油企在炼油和进口成品油上的亏损怪圈。但是,现在上调价格缓解亏损,却不太合适。去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4.8%,今年一季度CPI累计上涨8.0%。这种情况下,采取各种措施抑制那些完全市场化的消费品价格上涨还来不及,对于尚处控制之中的成品油价格,要上调显然不合时宜。不久前,国家发改委表示,成品油价格调整对社会各方影响较大,需要统筹考虑国内经济形势特别是物价形势。   中石化董秘陈革日前在公开场合表示,政府部门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物价稳定等多种因素,对成品油、水电气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商品价格实行从紧控制。“从长期看,调整资源性产品价格是大势所趋。但从目前国内经济形势看,物价上涨压力很大,近期能否调整成品油价格,确实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被普遍解读为“成品油近期涨价可能性较小”。   而对于国有大型油企的压力,各相关政府部门确实心知肚明,并开始研究相关政策措施。不久前对中石化等的炼油补贴,就是措施之一。此次实施“先征后返”也是一种办法。经济学者分析,当前我国正面临较大的通胀压力,而国际油价持续高涨无疑是我国重要的输入性通胀因素之一。如果轻易地随国际油价上涨而上调国内成品油价格,恐怕难以控制住通胀的蔓延。政府对部分成品油进口实行“先征后返”,可以使企业进口成本下降,有助于通过鼓励进口来缓解国内成品油供给紧张局面。专家同时表示,“先征后返”的补贴对下游企业、燃料用户控制经营成本、防止大范围的物价继续上涨也有好处。
成品油原油背后后返